楊浩
(蕭縣林業發展中心,安徽 宿州 235200)
蕭縣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黃淮海平原南端。處于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區,屬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樹種主要有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黃 連 木(Pistacia chinensis)、栓 皮 櫟(Quercus variabilis)、刺 槐(Robinia pseudoacacia)、烏 桕(Sapium sebiferum)、黃櫨(Cotinus coggygria)等;
灌木 有 衛 茅(Euonymus alatus)、山 胡 椒(Lindera glauca)等;
草本有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半夏(Pinellia ternata)、兔兒傘(Syneilesis aconitifolia)等。平原地區的自然植被皆為人工栽培的法國梧桐(Platanus orientalis)、楊(Populusspp.)、柳(Salixspp.)、白蠟(Fraxinus chinensis)、梨(Pyrusspp.)、桃(Amygdalus persica)、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等。
蕭縣現有林地面積68 022.23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為55 870.25 hm2;
森林覆蓋率為34.15%。據調查,現有未造林的宜林石質山地面積有2 963.46 hm2,涉及10個鄉鎮和1個國有林場。
根據巖裸占比等影響造林工程實施和林木生長的主要因子,將石質山分為4個立地類型。其中,采石塘口巖裸比例100%的,為Ⅳ地類,面積12.23 hm2;
巖裸比例60%~99%的,為Ⅲ地類,面積73.0 hm2;
巖裸比例40%~59%的,為Ⅱ地類,面積1 862.17 hm2;
巖裸比例40%以下的,為Ⅰ地類,面積1 019.16 hm2,石質山造林任務較艱巨。
進入21世紀,江蘇省徐州市和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等地率先開展了規模宏大的石質山造林,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總結了他們多年石質山造林經驗,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領導重視。石質山歷來被視為人工造林綠化的“禁區”,可見造林難度之大。只有領導重視,全民參與才會取得成功。
二是科技支撐。石質山造林從規劃設計、樹種選擇、栽植管理等都需要較強的科技支撐。
三是工程管理。石質山造林宜采取工程造林的模式,面向社會公開招投標。
四是加強資金監管。按照財政資金管理辦法和招投標文件、工程施工合同,制訂工程款支付管理辦法,規范工程資金管理,保證石質山造林工程成為真正的“陽光工程”。
五是質量監督。石質山造林過程中要求林業部門派出技術人員包片、包干進行實地技術指導;
監理單位全面負責工程監理,對開挖樹坑、苗木品種規格、栽植技術規范和栽后管護措施落實等環節進行重點監督。
5點經驗都至關重要,對蕭縣石質山造林很有借鑒作用。但筆者從本專業出發,結合他們造林成功經驗,對蕭縣石質山造林技術措施進行闡述。
3.1 整地及造林
根據蕭縣石質山地的實際情況,將石質山按造林困難程度分為4種類型:Ⅰ類立地類型可采用機械協助人工整地、人工挖穴,將表土或客土填入栽植穴,容器苗栽植,節水灌溉,地膜覆蓋保水等。Ⅱ類立地類型可采用機械整地,局部爆破,將表土和客土填入栽植穴,容器苗栽植,節水灌溉,地膜覆蓋保水等。Ⅲ類立地類型必須采取爆破炸穴,客土填穴,容器苗加蘸生根劑栽培,節水灌溉,地膜覆蓋保水等。Ⅳ類立地類型需先進行礦山修復,在條件成熟后,再因地制宜進行造林。
主要技術措施為:一是用機械或爆破打穴。依苗木規格明確開穴大小,規格不少于40 cm×40 cm×40 cm;
將客土或周邊表土回填到穴內,在穴內注入足夠水分,使土壤充分濕潤。二是苗木栽植。嚴格按照相關的栽植技術措施進行;
苗木栽后立即澆一次透水,再用表土或客土在苗木周邊培成大而圓的實土堆。三是采用薄膜覆蓋,保墑保水。對Ⅱ、Ⅲ類型也可采取魚鱗坑整地,魚鱗坑形狀和規格見圖1。
圖1 魚鱗坑形狀和規格示意
3.2 造林樹種
根據蕭縣石質山的立地條件,結合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鉛筆柏(Juniperus virginiana)、青檀、黃連木、栓皮櫟、刺槐、烏桕、黃櫨、三角楓(Acer buergerianum)、五角楓(Acer mono)、小葉女貞(Ligustrum quihoui)、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造林樹種。
3.3 造林密度及配置
根據項目造林目的、樹種特性,并結合立地條件現狀,確定石質山造林初植密度為167株/667m2,株行距為2 m×2 m,見縫插針栽植;
提倡株間混交,也可帶狀混交;
側柏在所有新造林小班均衡分布,品字形配置。
造林模型分為4類,具體模型配置樹種及比例如下:模型1為側柏、青檀、黃連木混交,混交比例為8∶1∶1;
模型2為側柏、青檀、黃連木和三角楓混交,混交比例為7∶1∶1∶1;
模型3為側柏、青檀、黃連木、栓皮櫟混交,混交比例為5∶2∶2∶1;
模型4為以花椒為主的生物隔離帶,設計寬度為5 m。根據實地情況,位于中坡、中下坡或下坡的小班進行生物隔離帶造林綠化設計,生物隔離帶設計為3行,寬5 m。
3.4 造林苗木規格
良種壯苗是造林成功的關鍵,應遵循適地、適樹、適品種的原則組織供應。因石質山區土壤瘠薄,較干旱,造林時應多采用當地1~2年生的Ⅰ級實生苗,苗木干直、健壯、高粗比合理、無病蟲害,均需15 cm×13 cm容器或者帶土球。對于較易成活、適應性廣的花椒等苗木可使用1年生苗栽植,造林時良種使用率要求85%以上。
3.5 撫育管理
一是幼齡林撫育管理。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促使新栽苗木盡快成活、郁閉,應及時進行撫育。連續撫育2年,撫育措施主要有:松土、割灌、除草、澆水、抹芽、扶正、培土、施肥、補植補造等;
應避免在旱季撫育,松土時不宜太深,以免傷及根系;
適時追肥,追肥采用穴狀方式施肥。二是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借鑒淮北市森林防火經驗,每33.33 hm2造林地配備1名專職生態護林員,每村成立防滅火小隊。三是干旱季節及時澆水。除栽植時澆足定根水外,前3年遇到連續半月以上不下雨時,就要澆水1次,確保幼苗成活、生長;
必要時提水灌溉,有空窗時要及時補植。四是嚴禁牲畜進入造林區危害。五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主要采用營林、物理、生物等綜合治理防治措施,對林業有害生物進行有效管控和風險評估;
采用化學防治時盡量使用仿生制劑,禁止使用高毒化學農藥等有公害防治,以避免殺滅有益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