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農村幼兒園音樂教學問題與優化對策

時間:2023-07-16 14:55:03 來源:網友投稿

李子鳴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音樂教育有著“以美塑人、以樂化人”的積極作用,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而學前教育是關系個人一生成敗的大事,是安身立命的基礎工程。優質的音樂教育,能為幼兒健康成長提供支撐。

筆者近兩年多次前往農村支教,并且在支教過程中主要開展農村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通過與當地幼兒教師及幼兒的交流,筆者深入了解到農村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現狀。本文以農村幼兒園中四種常見的音樂活動為例,剖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農村的特點提出音樂教學的優化策略。

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農村學前教育投入,農村幼兒園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得到一定改善,但農村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歌唱活動:忽視幼兒體驗

歌唱是幼兒最原始、最自然表達情感的形式之一。作為幼兒園中最常見的音樂教學活動形式,歌唱活動能促進幼兒主動地表達音樂,從而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筆者觀察發現,有部分農村幼兒教師在開展歌唱活動時仍然沿用老一輩的教學方法,即老師唱一句、幼兒跟著唱一句,一遍又一遍地教幼兒進行歌唱,忽視對幼兒現有能力水平、興趣需要等方面的認識和把握,忽視幼兒的音樂和情感體驗。雖然在一定的教學場域下跟唱教學法是比較有效的,但如果將適當的跟唱教學變成了機械式的跟唱教學,則會適得其反。這種單一的學習方式會禁錮幼兒在多數情景下解決問題的思維?!耙杂變簽楸尽笔怯變航處煴仨氥∈氐恼_的兒童觀,而機械教學注重的更多是教師的“教”,而不是幼兒的“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幼兒只能扮演被動跟隨的角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對音樂的自然表達。3—6 歲的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保持的時間很短。如果一直讓幼兒機械地反復歌唱,而不將故事情景、游戲、師幼互動等多種形式融入其中,幼兒很可能會心不在焉,久而久之容易喪失對于音樂活動的興趣。

(二)韻律活動:類型選擇單一

韻律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開展韻律活動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幼兒的身體動作協調能力。

韻律活動分為律動、舞蹈、歌表演、動作表演游戲等四種類型。相關研究表明,在幼兒園韻律活動中,韻律類型以動作表演游戲為主。多數教師認為動作表演游戲類的韻律活動最好組織,加之擅長舞蹈的教師少之又少,便少有人運用舞蹈與歌表演兩種韻律活動類型。[1]這種現象在農村幼兒園極為普遍。舞蹈和歌表演活動對教師的音樂素養要求較高,要求教師既會唱歌又會跳舞,有時甚至需要邊唱邊跳。以筆者支教的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為例,2020年該地區農村幼兒園專任教師76%為??茖W歷,14%為高中學歷,僅10%為本科學歷。大部分農村幼兒教師為??茖W歷,接受專業音樂技能訓練的較少,音樂素養欠佳。開展舞蹈和歌表演活動需要大量的構思和動作練習,存在一定的難度。有的農村幼兒教師盡管開展了舞蹈和歌表演活動,但大多數只注重動作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幼兒表演興趣和創編能力的培養,同樣難以為幼兒音樂素養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三)打擊樂演奏活動:樂器配備不足

打擊樂器是幼兒表達音樂的一種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幼兒在演奏打擊樂器的過程中能感知樂器發出的最自然的聲音,能在敲敲打打中創造出多樣的節奏類型,善于發現、善于探索、善于創造的天性得到滿足。同時,在與其他幼兒合奏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獲得集體演奏樂器的快樂和滿足。

筆者在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農村支教過程中發現,農村幼兒園開展打擊樂演奏活動存在一個很大的局限,即樂器配備不足。一個班級僅配備一臺電子鋼琴是大部分農村幼兒園的常態,適用于學前兒童學習和操作的打擊樂器,例如串鈴、響板、木魚等幾乎很難見到,很難滿足幼兒人手一件樂器的基本要求,達不到開展打擊樂演奏活動的基本條件。得益于政府的資金投入和福利機構的支持援助,盡管少部分農村幼兒園配備有適量的打擊樂器,但往往對其缺乏整理和保管,常常散落于幼兒園的雜物間或者運動設備保管處,沒有對其進行有效地利用。相關研究發現,農村幼兒園現有的部分樂器質量也同樣堪憂,主要表現為老化及破損;
樂器被長期堆放于倉庫,無人打理,更無定期消毒清理之說。[2]

(四)音樂欣賞活動:重視程度較低

學前兒童的音樂欣賞活動,是一種傾聽音樂、感受音樂的審美活動。幼兒在活動中欣賞各種各樣美妙的音樂,能開闊眼界、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還能鍛煉聽覺的敏感性,促進語言系統的發展。但農村幼兒園對于音樂欣賞活動的重視程度較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體現在音樂欣賞活動開展次數較少。由于活動對幼兒音樂素養的促進大部分體現在隱性層面,很難看出明顯的教學效果,所以農村幼兒教師很少開展正規的音樂欣賞活動。其往往將音樂欣賞融合在歌唱活動和韻律活動當中,弱化了音樂欣賞對幼兒的正面影響。教師在實踐中更關注幼兒的音樂表現,強調幼兒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這使得幼兒音樂學習演變為以歌唱、舞蹈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活動或音樂游戲,音樂欣賞活動較少。[3]

另一方面體現在作品選擇泛化。農村幼兒園少量開展的音樂欣賞活動中,所使用的音樂作品以傳統的聲樂曲為主,幼兒感興趣的音樂劇、童話劇卻很少涉及。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的教科書質量良莠不齊,需要幼兒教師反復斟酌、仔細選擇優質的音樂作品。但幼兒教師往往在教學實施中傾向于老作品,而在新作品的選擇過程中呈現保守理念。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開展和研究的過程中,也不會主動對社會上出現的新作品進行符合幼兒特點的創編,或者進行適度的選擇。[4]

針對農村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支教過程中結合農村特定環境改進音樂教學方法、創新音樂活動形式,將理論運用到音樂活動開展實踐中,并根據幼兒教師和幼兒的反饋做出反思和改進,最終提出如下優化對策。

(一)置身農村獨特自然環境感受音樂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對于農村幼兒來說,接觸最多的是自己門前屋后的自然環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實、豐富的百科全書,兒童在與自然事物的接觸中,通過獨立自主地觀察、發現、探索、實踐,感知事物之間的關聯,這種經由身體解放而直觀感知的實踐性知識更易被兒童理解、識記和接受。[5]農村豐富的自然環境為農村音樂教學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例如,開展《水滴歌》活動時,可以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感受山澗的泉水滴答、小溪的潺潺流水、河流的奔流涌進;
開展《在農場里》活動時,可以帶領幼兒前往村落的牛棚、養雞場等區域,仔細聽一聽各種各樣動物的叫聲;
開展《兩只小鳥》活動時,可以帶領幼兒前往園區周圍寬闊的平地,聆聽各式各樣鳥兒美妙的叫聲。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通過對自然環境中的各種音樂元素進行自主體驗,可以實現自我的充分表現與發展。只有讓幼兒在生活中充分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才能真正激發其對于音樂的興趣。農村幼兒教師應該重視幼兒的體驗,深入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感興趣的是什么,從而開展更多高質量、有意義的音樂活動。

另外,我們還需要特別注意,讓幼兒置于農村自然環境中感受音樂不能流于形式,而是需要農村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精心計劃、周密組織,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音樂學習環境,從而保證幼兒獲得良好的音樂學習體驗。

(二)邀請農村民間藝人輔助開展活動

農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有許多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如阿拉善的戈壁“歌王”、云南省的傣族“舞王”、澧水流域的大鼓“鼓王”。盡管部分民間藝人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藝術理論學習,但其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往往對藝術有獨到的見解。農村幼兒園可以利用這一優勢,主動邀請農村民間藝人進入幼兒園開展活動,以其獨特的審美觀點和能力為幼兒和教師介紹特色的民間音樂,傳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藝術擁有獨特的視覺和聽覺表現力,能激發幼兒主動吸收適合其發展的信息,并主動地在感知和操作實踐中展現自己的個性。[6]農村民間藝人在接受幼兒園專業培訓后,可以輔助幼兒教師開展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以云南猜謎民歌《猜調》為例:“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長,長上天?哪樣長,海中間?什么長長街前賣?……你們說給我們猜,銀河長,長上天,蓮藕長長海中間,米線長長街前賣……”運用這一素材,可以開展歌唱活動,通過分組演唱的形式你問我答;
可以開展韻律活動,在民間藝人的帶領下即興創編動作;
可以開展打擊樂演奏活動,通過簡單的樂器敲擊感受樂曲的節奏;
可以開展音樂欣賞活動,領會民間藝人表演的魅力。農村幼兒教師在民間藝人的輔助下可以更好地運用民間音樂素材,豐富音樂活動形式。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既能深入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又能萌發對音樂的興趣。

(三)利用農村優質自然資源自制樂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教師應“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7]。對于農村幼兒園來說,由于經費欠缺,樂器數量少、質量堪憂,幼兒教師更加需要主動利用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自制樂器。但自制樂器不只是教師一個人的責任,需要教師之間、師幼之間、家園之間積極合作,在滿足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藝術領域活動要求的基礎上進行。

幼兒常用的打擊樂器,如響板、木魚、雙響筒、蛙鳴筒、大鼓等,都可以由簡單的自然材料制作而成。以制作打擊樂器響板為例,正規的響板是由兩片貝殼狀木塊,中間用松緊帶相連而制成的樂器,主要通過兩片木塊相互撞擊引起震動而發音。筆者基于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展自制打擊樂器的實驗:第一步,收集木頭、橡皮筋、乳膠等材料,這一步操作較為簡便,由家長帶領幼兒在生活環境中尋找收集;
第二步,將木頭削成尺寸合適的木塊,這一步需要使用剪刀、木鋸等危險性工具,由教師合作完成;
第三步,用橡皮筋和乳膠將木塊連接并固定,這一步操作難度適中,由教師指導幼兒完成;
第四步,裝飾樂器,這一步操作簡單并且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可以將裝飾的任務交給幼兒。經過多方合作、反復調試,響板便制作成功。該實驗獲得了當地幼兒園教師及幼兒們的一致好評,也為制作其他類型的樂器提供了借鑒。

農村自然資源中還存在許多天然的樂器,不需要對其大規模的改造,但是要求教師和幼兒在生活中善于發現音樂的元素,并將其改制成樂器。以葫蘆瓜為例,葫蘆瓜是一種常見的農作物,其外殼堅硬并且殼內保存著葫蘆瓜的種子,在搖晃時會發出沙沙的響聲。幼兒收集葫蘆瓜,通過教師的指導將其改制成打擊樂器中的沙球,可以方便靈活地進行打擊樂演奏。

(四)打造農村學前特色園本音樂課程

對幼兒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打造特色課程需要因地制宜。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農村擁有獨一無二的鄉土氣息、鄉土文化、鄉土資源,為農村學前音樂教育的特色化發展提供了滋養。

園本課程注重本土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形成的積極影響。農村幼兒園可以充分發掘當地音樂資源的本土性、生活性、直觀性價值,在把握農村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打造特色的園本音樂課程。如身處瑤族聚居地的農村幼兒園,可以充分發掘瑤族特色山歌、長鼓、舞蹈資源,開展“瑤族山村我的家”歌唱活動、“瑤族長鼓舞”韻律活動、“我是小小長鼓王”打擊樂演奏活動和“勞動號子喊起來”音樂欣賞活動;
如身處群山環繞的農村幼兒園,可以通過對民歌《山路十八彎》的節奏、旋律、歌詞進行改編,開展相應的歌唱活動和音樂欣賞活動。那些極具生命力、由簡單質樸的旋律構成的民間音樂和傳統童謠都可以成為活動開展最基本的音樂食糧。

另外,打造農村學前特色園本音樂課程不能忽視音樂教育基本的要求,即合理配置音樂活動類型。作為一名農村幼兒教師,必須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學習,借鑒科學合理的音樂活動類型配置比例,不能重一類而輕另一類,“撿起芝麻丟掉了西瓜”。

盡管農村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受制于物質、人文、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開展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充分吸取農村文化、充分融合農村環境、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可以更好地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從而為開展農村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提供優質路徑方案。農村幼兒園音樂教學質量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兒園和幼教工作者長期的探索和努力。

猜你喜歡韻律樂器幼兒教師學樂器今日農業(2022年16期)2022-09-22幼兒教師能力提升策略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春天的韻律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樂器小太陽畫報(2019年5期)2019-06-25基于閱讀韻律的高中英語默讀朗讀教學實踐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個維度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韻律之美——小黃村鄉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維吾爾語話題的韻律表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5期)2015-10-12奇妙樂器琴童(2009年7期)2009-07-20奇妙樂器琴童(2009年4期)2009-04-21

推薦訪問:對策 幼兒園 優化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