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雷江梅
[摘要]新時代中國國家治理具有豐富而又系統的科學內涵。其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前提;以中國共產黨強大的領導核心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義;通過法制建設與法制保障治理手段與治理實效的公平公正,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路徑。
[關鍵詞]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能力;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0292(2022)02-0022-05
一、治理前提: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力量指導改革開放之實踐,在探索民族復興與科學社會主義中走出來的具有歷史延續性的道路。國家治理現代化,即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首次被提出,是“國家治理”一詞融入中國話語體系的象征,也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理論與實踐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自主探索與內生演化的產物,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因此,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要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前提。
1.中國道路之開拓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契合
中國不斷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與中國不斷完善發展國家治理體系、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相契合。
馬克思主義主張國家作為“統治階級的各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1](P584),運用集中起來的社會力量(即資本①)發展生產力,并為“一切人的自由發展”[2](P51)提供條件,這一治理過程隨生產力不斷發展也不斷朝向現代化邁進。國家治理實現現代化是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是國家在長期發展中,不斷改革體制、創新制度、規范程序,進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不斷提高執政能力、發揮制度優勢、推動社會自治,進而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立足于中國土壤之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就是說,進行制度體制改革、不斷發展生產力、擴大對外開放,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路線;另一方面,發揮中國制度優勢,優化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3],國家治理朝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也是中國道路不斷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教訓,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作為改革的核心,通過宏觀調控加以政策、法律等手段,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并發展和完善了基本經濟制度與分配制度,社會財富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自我革命與自我建設,在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政治前提下,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各項規章制度不斷規范化、程序化、科學化,黨的作風建設與黨的監督制度不斷加強鞏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2.中國道路之實踐與國家治理之目標的遠景契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之所需即國家之所求,這與國家治理是以實現人民共同利益與國家發展目標的治理目的不謀而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發展中起推動作用。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為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幸福而奮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革命年代與社會主義建設時代帶領廣大人民不斷探索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道路,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道路最根本的宗旨。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P10),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從人民之所需出發,以人民群眾的滿意為第一標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5](P129)實現小康社會作為新中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也是中國百年國家治理的階段性目標,中國共產黨提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順應人民意愿,通過發展經濟、完善民主建設、增強文化自信自覺、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構建和諧社會,在建黨百年之際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成為世界上對減貧事業貢獻最大的國家。這些成就正是國家治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增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長遠治理目標。
治理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國家治理在“治理”前加了“國家”的定語,這一定語并非限制了“治理”的內涵,而是在其理論上豐富了具體(國家)的實踐經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下的國家治理寓意為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其目標是充分發揮國家制度優勢,激發治理效能轉化,為治理手段與治理過程提供制度保障;發揮社會號召力,在治理過程中聚合各種社會力量,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加強安全應急管理,提升社會防范意識與應對風險能力,保障人民群眾權益與安全等。所有這些都與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有關,為人類的全面發展服務。
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治理思想、國家治理定位和國家治理方略不是單單針對某一民族或特定群體,而是與整個中華民族復興所緊密聯系的。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后,國家間競爭日趨激烈、國家間關系異常復雜、國家間交往日趨緊密的時代,只有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才能夠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這不僅僅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心之所向,也是中國發展的美好愿景。顯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目標相契合。
二、治理核心:以中國共產黨作為國家治理的堅強領導核心
當代政治研究表明,政黨是現代政治中最重要的主體,也是當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進行國家治理的治理主體。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治理主體,原因在于這既是歷史與人民選擇的結果,也在于其具有其他政黨所不可比擬的優勢。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回顧中國近現代史,回顧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并非生來就有,而是產生于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之中,歸根結底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
近代以來,中國在晚清腐朽政治的統治與西方列強的入侵之下日漸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無數仁人志士為探求救國救民之路而拋頭顱灑熱血。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世界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也為中國送來了一道曙光。在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中,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成立,自此中國無產階級迎來了堅強領導核心。“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6](P1514)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偉大革命,在革命勝利后,成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并繼續探索著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再至1978年,中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綜合國力不斷突飛猛進,一躍成為世界中不容小覷的亞洲強國。在百年的奮斗之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便是貫穿其中的主線。
正如《共產黨宣言》指出的:“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2](P39)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作為新中國的堅強領導核心,始終保持著為人民服務的行為準則,解決社會生產力低下而不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實際問題,恢復并不斷發展國民經濟,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探索和實踐科學社會主義,最終確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方向。不論是實行改革開放、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些目標都是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的意志化作國家政策,是民心之所向。從歷史眼光來看,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中國;從人民立場來看,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人民。因此,黨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堅領導,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
2.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堅持黨的領導、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實行民主集中制”[7]是***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從四方面概括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隨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將制度優勢總結為13個方面。其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最大優勢,是其它制度優勢的前提與基礎。黨的領導這一制度優勢,也是基于黨若干年來在國家治理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而生的,這一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理念優勢、組織優勢和自我革新優勢。
理念優勢方面。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立場,堅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倫理,并以謀求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為遠大目標,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與人民利益統一于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實質正義”,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黨和執政黨,矢志不渝地履行其帶領各族人民奮斗美好生活的領導職責;發揮其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能力;貫徹其執政為民、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這是西方資產階級政黨所不可比擬的。
組織優勢方面。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現有9514.8萬名黨員及486.4萬個基層黨組織。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通過這個嚴密的組織體系貫徹落實,做實見效。“我們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形成了包括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在內的嚴密組織體系。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都不具有的強大優勢。”這種能力在中國應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體現尤為明顯,“全國全社會”的動員模式使得百年罕見的疫情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得到了有效控制,是人類傳染病防治史上的一個奇跡,中國共產黨所展示出的社會動員能力在國際社會都受到了廣泛贊譽。
自我革新優勢方面。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了“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這一著名的“亨廷頓悖論”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體現尤為明顯。但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發展卻沒有發生大的經濟危機與社會動蕩,**了這一悖論。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不同于追求特定利益集團的西方政黨,能夠真正從人民之所需出發,而不是一昧地追求輿論導向與政黨利益、最終被民粹所綁架。中國共產黨敢于大刀闊斧般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迎難而上**利益固化的桎梏,永葆其先進性與純潔性,是其他政黨都不可匹敵的政治優勢。
三、治理路徑:以法治建設為核心路徑推進國家治理實現現代化
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和挑戰,需要化解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而這些矛盾和沖突又往往扎根之深、影響之大,涉及到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要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須用法制來規范權力、調整利益,構建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之基;用法治來保障民主、懲治腐敗,塑造國家治理能力的力量之源。
1.法制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占統治地位的個人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他們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己的由這些特定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8](P395)對于任何國家而言,國家治理第一位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建立和維護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9](P5-27)。在現代化的國家中,不論公權還是私權都需要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活動、服從和遵守法律,這對于法律本身的權威性便有了極高的要求。***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長期執政能力,必須更加注重發揮憲法的重要作用。”[10](P1)政策與規章具有法律不可比擬的靈活性,但是卻容易因為領導團體的注意力改變而改變,造成“人走政熄”的治理困境。因此,法律特別是最高法律必須要保證自身能規范國家和社會發展方向、規范統治階級與人民的政治文明與公平正義。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也是治理國家的總章程。我國現行憲法是以1982年《憲法》為基礎,為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從1988年到2018年憲法經歷了5次修改,這些修改進一步完善了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與組織結構,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為國家制定發展目標,為國家制度體系改革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使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走向法制化即現代化的過程。
法制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其直接體現是法律。法律伴隨著社會階級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體現了階級社會特有的原則和方法。一定意義上來說,法律不僅僅是工具,其本身就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象征。并且,法律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最為主要的建設環節,法律既是一種強制性治理手段,也代表著一個社會的正義和公平,實現有效治理和完善的法制建設密不可分[11](P128-134)。“國家各項工作的法治化”必然體現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法制化”,由此可得出,法制化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也即“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衡量標準就是國家是否有完整的法律制度。具體地說,法制化的政策作為國家治理的方式具有普遍性、長效性等特點,能夠有效避免政策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等缺陷,便于民眾知曉和遵守,也便于國家機關執行和適用。因此,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途徑只能通過建立以法治為本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來實現。
2.法治保障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
法制建設保障了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但是依然需要“法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匹配。一方面,法治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的手段,另一方面,法治也是現代化國家治理的目的,其包含了對法制體系的要求、對治理主體以及治理手段的要求。“在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到來之前,社會主義要求社會和國家實行極嚴格的監督”[12](P246),法治化要求政府“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13](P435),即政府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相統一,構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中國共產黨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領導者,必須要領導立法、監督行法,因為法治化是衡量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準,也是對人民群眾權利的保障與規范,對經濟體制的重要保障與調節手段。“政府與公眾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政府必須致力于消除信息障礙,提高政府行為的公開性和透明性。”[14](P55)改革開放使中國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的步伐加快,社會階層逐漸復雜化,傳統的統治與管制手段以及不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需要法治來規范個人行為以及保護個人權利,調解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帶來的社會矛盾。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由于市場經濟對資源的配置是通過競爭機制實現的,而競爭機制必須要有法律依循,才能更好的實現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資源的有效配置。法治能夠提供穩定的交易秩序,明確交易規則,保障各個市場主體的利益,為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轉提供保障。
法治同時還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現代化的國家治理具有多主體的特點,具體可分為“國家—社會—市場”的橫向構成或是“政府—社會—企業—個人”的縱向構成,不同治理主體所運用的治理手段、所運用的法律制度都有所不同。但是這些治理形式上所依靠的一整套制度體系與運行機制都是一樣的,都在強調著保障權利、公平公正、依法辦事等等價值原則,而這一價值原則正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并且,不同的治理主體由于出發點有所差異,代表的利益主體有所不同,在治理實踐中如何平衡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所產生的矛盾,對于法治這一治理手段就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衡量標準。謀求治理所追求的共識,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法制與法治無疑是最為有效的方式。總的來說,法治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所蘊含的價值原則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回應,另一方面其治理手段也是國家治理能力是否達到現代化的評判標準,因此,為保障國家治理的科學性、規范性、協調性等特點,加強與完善法制建設與法治保障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4]***.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頑強奮斗[N].人民日報,2019-09-04.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張文顯.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法學,2014(4).
[10]***.更加注重發揮憲法重要作用,把實施憲法提高到新的水平[J].黨建,2018(3).
[11]鄭彬睿.法治中國的演進邏輯、理論內涵與時代價值[J].求索,2019(2).
[12]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彭金冶,杜忠連走向服務政府:洛克有限政府理論及其啟示[J]理論探討,2020(1)
The Governance Premise, Core and Path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ZHANGFan, LEI Jiang-mei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has a rich and systematic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mong them, adhering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basic meaning of modernizing national governance; Fairness and fairness in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is the core path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Key words: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責任編輯常延廷]
猜你喜歡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今日民族(2022年8期)2022-09-01奮力創造建設現代化新黃石的嶄新業績黨員生活(2022年2期)2022-04-24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代化新篇章華人時刊(2022年4期)2022-04-14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補足哪些短板?清華金融評論(2022年4期)2022-04-13法治角度下中國夢與國家治理之關系法制與社會(2016年34期)2017-01-14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收入分配對策研究求是學刊(2016年6期)2017-01-07“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概念內涵探析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精神”法制與社會(2016年32期)2016-12-01我的女巫朋友小朋友·快樂手工(2016年8期)2016-05-14國家治理現代化助推中國夢建設研究中國市場(2016年6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