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工匠精神引領下對傳統文化教學的思考

時間:2023-07-15 12:10:03 來源:網友投稿

譚斯宇 何鑫 張安琪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我國的制造業水平仍處于較低的水準。為此,我們應大力發揚工匠精神,提高我國的制造業水平。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寶貴的工匠精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越來越多元化,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使得我們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更重要、更深刻的認識。因此,在高職院校開展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在課程中突出對工匠精神的引導,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本文對工匠精神引領下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展開簡要分析。

關鍵詞:工匠精神 傳統文化 融合 交流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6.001

在歷史上有很多能工巧匠,比如魯班、張衡等。他們默默無聞,執著專注,嚴謹認真,對中國的技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由此可見,工匠是歷史的見證者和實踐者。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創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和執著。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更應該探索如何在教書育人中滲透工匠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當前,整個社會都在追求少付出,高回報,通過縮減投入時間或是縮減投入成本來實現這一目的,造成了社會浮躁的現象,對于品質的追求自然有所下降。所謂“物美價廉”的產品也就少之又少,我國制造業的產品質量和水平自然停滯不前。只有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沉下心來,專心打磨,提高水準,嚴格要求,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才能獲得更高的回報,中國的制造業才能夠獲得提升。放眼整個環境,只有充分發揮工匠精神,才能讓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工匠精神可以說關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當代教育中缺失傳統文化的原因

1.高職院校缺少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一直存在著一種現象,那就是重技能、輕人文;以及重理論、輕實踐。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和模式息息相關。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的是向社會輸入應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對于素質教育的不重視,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播。事實上,目前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一直處在被忽視的狀態。在高職院校中,擁有高技能,經驗豐富的實訓教學教師眾多,高素質高文化的教師不足。并且,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在開設文化類課程時,即使安排課程,也是邀請客座教師授課,缺乏穩定性,不能夠長期影響學生。學校忽視對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的開展。無論是大型的匯報演出還是小型的演講比賽,在活動中都缺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學生的學習意識不強烈,學校認為開展此類活動等于浪費時間,干脆直接取消。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更不利于傳統文化在學校的發展。

2.信息網絡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越來越成熟,信息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已經成為大眾日常使用的重要工具。網絡信息技術以“快”“新”“簡”的特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學習和娛樂的重要途徑。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加之信息傳播速度更快,人們更愿意去了解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碎片化的學習。生動形象的短視頻,讓人應接不暇,各種各樣的信息撲面而來,讓人欲罷不能,人們沉浸在大數據選擇下的網絡環境中,越來越麻木。電子信息的進步和便攜,讓傳統書籍顯得落后又笨重,報刊也因為網絡的發達而被漸漸淘汰,國民的紙質閱讀量持續下降,造成現代人網絡至上的錯誤觀念。很難再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選秀、網紅,歌星的一夜走紅,拜金主義使得年輕人也越來越浮躁,不勞而獲的觀念逐漸取代了踏實刻苦。

我們一直強調“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信的前提,就是要確保傳統文化世代傳承,傳統文化世代傳承的前提是要有更多的人了解并且接納傳統文化,才能確保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發揚光大,走向更大的舞臺。

3.西方文化的傳播與滲透

文化是國家的靈魂,是民族的根本。文化蘊含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實,西方文化早在漢代就已經傳入了中國,到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其中的一個標志就是***的傳入。在當時,中西方的文化就已經有了碰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的文化又繼續碰撞,融合。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力量,一種工具。各國都在將本國文化向其他地區輸出,滲透。目前,我國的文化輸出還遠不如西方國家,無論是品牌,還是文學,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藝術創作,西方文化都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美國“好萊塢”大片中的英雄形象,給我國的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頗深,以視覺的沖擊,劇情的緊湊,吸引人們的眼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于中國傳統的美食,民間故事的忽略,使得我國本土的優秀產品在市場份額上越來越小,從而失去競爭力。所以,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互通,還有信息全球化,文化的交互影響。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長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不利于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也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文化的地位,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失去了解和學習的興趣。近年來,中國的高職院校與外國高職院校的交流越來越多,很多中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去國外的高職院校進行交流和學習,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吸收逐漸減少。

二、工匠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明朝大詩人蕭子韶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來贊嘆匠人精神,“嚴親曾習魯班機,常年制下青云梯。腰間帶得純鋼斧,要砍蟾宮第一枝”。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工匠精神都是被人們所推崇的精神。2018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國家寶藏》節目,收獲了無數好評和感嘆。尤其是第一期的《千里江山圖》。它的壯麗雄偉震撼了無數觀眾,更重要的是畫卷背后的匠人匠心令人感動。歷經千年,《千里江山圖》當年的風姿依舊絢麗奪目。我們不知道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古人用什么樣的方式讓畫作顏色鮮亮至今。為此,非遺國畫顏料傳承人仇慶年先生,不遺余力,經過千百次的調制,重現了千年名畫的顏料制作工藝。這就是傳承工匠精神的最好佐證。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的能工巧匠,如魯班、蔡倫和張衡等,他們每個人的執著與專注,嚴謹與認真,鑄就了千百年來的匠人匠心精神。例如《詩經》中所描述的,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細、認真與執著,對照于當今社會,就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干一行專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千萬錘成一器”的追求卓越。無論是技術,設備不發達的古代,還是擁有高科技的今天,匠人精神必須要得到繼承和發展,才能激勵更多勞動者努力去成為高技能人才,推進社會的發展。

2.有利于提升學生素養

高職院校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態度不單單體現在個人,更重要的是將會影響到社會和企業。工匠精神是嚴謹、專業、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的內涵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工作態度和精神價值,再加上傳統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讓二者的融合可以無縫對接。學校在重視對學生技術技能培養的同時,更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內在素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技藝鍛煉需要專業知識,心靈鍛煉則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悠久的歷史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對學生們工匠精神的培養中,必將有利于學生們道德品質、職業操守的培育,為學生們成為高技能、高素質型人才打下基礎,實現文化育人。

3.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革與創新

工匠對品質的追求,更像是對自我的追求,要求自己能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這也恰好與中國傳統文化不謀而合。工匠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融合,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革與創新。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出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國人民積累和沉淀的精神財富。當前,西方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無可撼動,中國傳統文化更應該進行改革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新性發展,才能喚醒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只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文化,才能長久存在。

三、工匠精神引領下的傳統文化教學規劃

1.加強建設高職院校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陣地

教師作為學生人生的引領者,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內涵能夠深深影響學生。高職院校在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時,應該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重視教師的培訓,整體提升教師的人文知識素養。聘請專業的傳統文化教師,把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高職院校要承擔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緊緊依托社會專有人才,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教學,同時改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高職院校要鼓勵搜集與工匠精神相關的資料,供學生學習。在傳統文化課中通過游戲、任務體現工匠精神。理論結合實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時,要拓寬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播途徑,以課堂為主,加上校企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從社會層面學習和吸收傳統文化,深入感受工匠精神,多渠道開拓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播空間。

2.將工匠精神融入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傳統文化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古代匠人們的智慧與汗水,包括每一座建筑,每一件工藝等。中國工匠精神的精髓也蘊藏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帶領學生親自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參與陶瓷制作,由學生分組完成,并寫下感受。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我在故宮修文物》《大國工匠》等既包含優秀文化知識又展示職業精神的專題片,引導同學們體會古代匠人和現代匠人所共同的工匠精神。課堂教學是有意識地傳授知識,而文化氛圍的熏陶則是無意識地影響思維。高職院校可以在校園內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能技術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如“技能文化周”“技術文化節”等活動,并將其作為拓展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同時,充分利用宣傳欄、教室、實訓室、人文景觀等,創設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文環境,讓學生們時刻浸潤在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中,讓工匠精神逐漸成為學生自身素質的一部分。

3.教學中融入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了能夠更好地融入工匠精神,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比如,先秦的青銅器,兵馬俑,青花瓷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容易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去了解。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展示這些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其背后的故事,感受匠人的執著與追求。近幾年,一些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的紀錄片,影視作品的出現,讓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發揚與傳播,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通過傳承人講述國寶背后的故事,讓觀眾了解傳統工藝,解讀工匠們的精神追求。教師以分析紀錄片的形式,讓學生深刻體驗每一件作品的制作和修復過程,通過學生討論,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工匠精神,體會傳承人的不易。比如,帶領學生訪問皮影的傳承者,聽傳承人講述皮影的歷史故事和傳承經歷。位于宣城市水東鎮的“皖南皮影博物館”,是皮影第九代唯一傳承人何澤華用自建房屋改造而成,盡管房內陳列簡陋,但卻收藏著萬余件皮影。皮影的制作流程相當復雜,制作皮影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足夠的熱愛。通過非遺人的講述,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傳承人們令人敬佩的匠人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工匠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因此,將工匠精神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領悟其中的道理和內涵,也能夠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使其能夠得到延續和傳承,這也是高職院校要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技術的同時,也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為國家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卓越人才。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教育管理中,培養每個學生優良的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將工匠精神傳承下去,在活動中鍛煉人,活動中培養人。學生可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工匠精神體現在中國當前的制造業上,即使技術發展得再優秀,再高明,都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但技術背后的精神是很難被模仿和超越的,這足以體現出精神的重要性,它更像是一種支撐,支撐人們不斷進步,不斷創新。本文探討了工匠精神引領下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思考,今后會在工作中繼續打磨、深究。

參考文獻:

[1] 田文《基于工匠精神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價值與路徑研究》,《文存閱刊》2020年第30期。

[2] 楊勁平《高職語文教學關注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與思考》,《江蘇教育研究》2017年第15期。

[3] 楊成軍《淺談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科技風》2019年第18期。

(譚斯宇,1995年生,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大學本科,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猜你喜歡工匠院校精神90后大工匠國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虎虎生威見精神文萃報·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光影視界當代工人(2019年16期)2019-10-08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工匠神形當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拿出精神學苑創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

推薦訪問:工匠 傳統文化 引領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