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母親逝世100天的日子
今天,是母親逝世的第一百天。
這次我沒能回去看望母親,只好在他鄉祈祝九泉下的母親:幸福安康。
母親的墓地位于西山二十二萬變電所的西南,正對南面,放眼望去,層巒疊嶂。墓地四周,植滿了蒼松翠柏。想象中的西山,早已是“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的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寒冷的冬天早已過去,母親不再寒冷,不再寂寞。
清風從臉頰掠過,依然有幾絲涼意。
2010年12月15日,依然是一個揮之不去痛苦而又難忘的一天。那一天,是母親去世的日子,也是百年不遇彗星隕落之最的夜晚。母親去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她去了“誰都不想去,但誰都要去的地方”。冥冥之中,母親是多么安詳啊。母親得病后,受了很多病痛的折磨,兒女疼在心里,當時多想為母親分擔一些痛苦啊。可病魔偏偏纏上了母親,一個令人為她肅然起敬的老人。四年來,母親出現了語言障礙,不能講話,只能用渴望的眼神望著他的兒女們,可又有誰知道她有多少話要對我們講呀。每當每當,無奈的我們,只有潸然淚下。然而,又不能讓母親看見。期間,兒女們一次一次把母親從死神中拉回來。這一次,母親真的走了,哪怕有多少兒女還沒見到,任憑兒女們地挽留,都是無濟于事。母親的這一突然離去,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傷痛和遺憾。直到最后離別,老人家沒留下一句話,只有生前的眼神令兒女們刻骨銘心:她是多么深愛自己的兒女們啊,她又是多么想再為我們做點什么啊。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母親很小就挑起了家庭重擔。那時父親在外工作,養家糊口,沒時間照顧家。父親那時還年輕,在省里學習,一學就是一年多。家里留下了母親,出生不久的孩子。母親既要持家,又要照顧沒幾個月的孩子。可真讓母親受委屈了。由于母親的過度勞累,后來落下好多病根,但母親并沒有絲毫怨言,仍然兀兀窮年地默默無聞地勞作著。可親可敬的母親啊,你是兒女們心中最崇高的豐碑。
孩子們陸續到了學齡期,一個個要上學了,母親就得起早貪晚的照顧孩子們上學。那時我和哥哥姐姐們都小,田里的農活全靠母親一個人來做,真可謂是披星戴月呀。據說,母親生活的那個時期,是中國社會滿目瘡痍的時代。家里的條件十分艱苦。夏季沒有紗窗,任憑蚊蟲的肆意叮咬,酷暑更是盛氣凌人;到了冬天,到了那個“北風卷地白草折”的日子,家里的老屋似乎在寒風中顫栗。那時沒有暖氣,只有土灶,平房里,滴水成冰,窗花[1]簡直就像一堵雪墻。孩子們都已經熟睡了,母親還在油燈下縫補衣裳,困極了,就打一會盹,一會再接著縫補。由于孩子多,母親就一個一個把鞋底烘干,自己卻放棄了熱炕。自從有了我們,母親沒睡一個完整覺。早晨起來,廚房簡直就像冰窖,母親把一棵棵酸菜從缸里帶著冰碴撈出來,手凍得發青發紫。手上的水還沒干,就匆匆忙忙地出去取木柴。母親的手,除了硬繭,就是凍開的裂口。母親用她那雙勤勞的雙手,為兒女們撐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也就從那時起,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似乎朦朧中,懂得了天底下什么是母愛,什么是親情。
有時我真恨自己不懂事。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夏季,眼看就到下午上學的時候了,我還沒能就餐,就悻悻地走上了路。母親一定是著急了,站在高處呼喚著我的乳名,叫我吃點東西再上學,可我卻充耳不聞地繼續往前走,后面的同學向我喊,我只回答了一句:知道了。我并沒有回去。晚上放學回家,母親沒有責怪我,只是早早做上飯,給我盛了滿滿的一碗,還說自己沒能讓孩子吃上午飯。看得出,母親心里很內疚。每當想起這件事,我心里便充滿慚愧和懊悔。此時此刻,“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知在我心里念了多少遍,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
有一年,母親對我們講,她已經整整十年沒回老家了,眼神里充滿了期待,可她又是多么無奈啊。據說,母親上一次回家,還是姥姥去世的時候。我從小沒見過姥姥,孩提時的我,看見鄰居家小伙伴的姥姥來他家,我就好奇地問母親,我為什么沒姥姥,不止一次的問,每一次,母親的眼里都充滿了憂郁的淚光。姥姥家距我家有五十里路。僅僅的咫尺之隔,竟成了海天之遙。姥姥去世的那年,我還沒出生。噩耗傳來,母親獨自徒步匆匆趕回了老家,到達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依稀中,母親第一眼看到的是姥姥的靈柩。痛失親人的感受,母親怎能不痛哭一場。母親在家里排行第二,在姥姥眼里,母親是最懂事,最勤快的孩子。聽舅舅講,姥姥那時經常叨念起母親,常常去村東口瞭望母親,希望哪一天會出現在那里。從布谷聲聲,到萬木霜天,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姥姥呀,望眼欲穿。風燭殘年的姥姥,哪能經得起歲月的風霜,曠日持久的等待啊。姥姥病倒了,直到彌留之際,也沒能見到她晝思夜想的女兒啊。母親沒能見到生前[2]的姥姥,瞻仰的只是姥姥的遺容。悲痛欲絕的母親,含淚送走了姥姥,就匆匆返回了平房,開始了緊張而繁忙的生活。這一忙,就是幾十年。生活的壓力更加繁重。
1996年6月,我畢業了,被分配到市里一家單位工作。從那起,我見到母親的機會越來越少,開始是一周一次,可后來,就變成一個月一次,再后來,就沒有了定數。但母親沒有責怪我,只怕我在外面挨餓受凍,每次見到我,就說:看你又瘦了,多吃點,是錢不夠啊?每次回家,她都希望我多待一天,要是逢上陰天下雨,不通班車,母親就高興了。因為我可以在家多待一天了。每每離開家門,母親總是把自己平時舍不吃的東西給我帶上,我執意不要,她就趁我不注意悄悄放進我的包里。當我發現這些,已經是坐在回城里的車里,或者已經到達終點。2004年女兒出生了,母親又惦念起孫女來,每次回家,他都要給孫女帶些好吃的,好玩的。臨行時,母親總是送我很遠,直到我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兒子離開后的幾天,母親總是忙忙碌碌的收拾家務,他想這樣就能暫時忘掉掛念。
數十年如一日的勞苦奔波,那一年,積勞成疾的她,患上了腿病,那一天,母親為兒女做了最后一次晚餐。那時,母親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由于平時回家少,那一次,我看到母親消瘦了許多,已是白發鬢鬢。淚光中,充滿了對母親的無限敬仰。2010年5月,母親病重,兒女們日夜守護在她的跟前,陪她度過了好多危重時刻。同年8月5日11時30許,在市附屬三院,我送母親踏上了回家的專車,之后,母親一直在當地的一所縣級醫院繼續治療。2010年12月中旬,母親出現了極度不良的生理現象,12月16日凌晨3時許,母親離開了這個喧囂的世界,也離開了深愛她的兒女們。沒想到,那一次送行,竟成了我與母親的最后一次見面------生死別離。12月16日那一天,寒氣襲人。回到旗里,老人已離開人世整整十一個小時了。當時我站在母親的旁邊,默默地,握著她冰冷的手,多么希望她能再次睜開雙眼,跟我說上一句話呀。可那一切,都已成為兒子遙不可及的奢望了。站在母親的面前,佇立在空蕩的屋子里,那時的我啊,顯得是多么渺小,又是何等的無助。
不僅如此,母親還樂于幫助別人。有一年,當地鬧糧荒,東家的一戶缺糧好幾天,家里又有小孩,母親知道了這件事,主動把自己家僅有的一點糧送到他家中。東家說:是母親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據說,那個時期,是中國最困難的年代,有的人家沒糧吃,干脆吃樹葉。母親同情窮人,盡管自己也不富裕,但她還是樂于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
母親的佳言懿行,像春雨,滋潤著世代子孫的·心靈。
母親已經離開我一百天了,然而,感覺她還在我們身邊。在這一百個日日夜夜里,我追思著母親,探尋著她曾經走過的艱難歷程,不止一次的感動,不止一次的涕零,母親的仁慈,母親的寬愛,問鼎蒼天,舉世無雙。
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六日,于內蒙古赤峰市
-----------------
注釋:
[1]指北方冬季玻璃窗內側凝結的厚重冰霜。
[2]特指在姥姥臨終前,母親沒能見到她。
作者簡介:
雷曉玉(1975-),男,蒙古族,籍貫赤峰市敖漢旗人,財務經理,國際會計師(AAIA),本科學歷,會計學,
猜你喜歡兒女姥姥回家匆匆太匆匆雜文選刊(2021年7期)2021-07-16聰聰的信學苑創造·A版(2019年6期)2019-07-11家有兒女歡樂多37°女人(2018年1期)2018-01-27回家的路(外一則)兒童故事畫報(2016年5期)2017-02-071670天后,回家南方周末(2016-10-27)2016-10-27過年回家,他們在路上初中生世界·八年級(2014年1期)2014-03-11兒女不孝老人苦(一)故事林(2010年13期)2010-05-14繡花高手姥姥故事作文·高年級(2009年8期)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