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編纂出版述略

時間:2023-07-10 11:10:03 來源:網友投稿

陳子丹?黃洛鋒?陳艷芳

【摘 要】云南彝族土司檔案是重要的彝族史料和文獻遺產,其編纂出版歷史悠久。近年來,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的編纂出版進展較大,檢視這類檔案的編纂出版工作,有助于業界同人發現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編纂出版受思維慣性和傳統工作模式的局限;
大多關注和重視幾個彝族大土司的檔案史料編纂出版;
文獻收錄局限于當地土司衙署及土司后裔遺留下來的檔案資料,視角單一;
專題性編纂成果偏少。針對這些問題,相關單位應系統摸底調查和收集復制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史料,編制云南彝族土司檔案文獻總目,加強對云南彝族土司檔案文獻的文本挖掘和分析,建立館藏土司檔案題名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以推進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編纂出版,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 鍵? 詞】編纂出版;
土司檔案文獻;
云南彝族

【作者單位】陳子丹,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黃洛鋒,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昆明理工大學;
陳艷芳,云南人民出版社。

【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招標項目“元明清時期中國邊疆治理文獻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21JZD042)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7.013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王朝在我國西南、中南、西北地區推行的有別于漢族地區的統治制度,即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府、州、縣土官,“以夷制夷”“參用土人”“其官世襲”,在轄區內進行區域社會管理。土司制度起始于元,完備于明,延續于清,殘存于民國,1956年被廢除。云南在元時設建行省,基層設土官管理,明平滇后,以土流兼治,設土司332家,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滇平,沿襲明制,設土司210余家[1]。彝族土司擁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土司。元明清三朝,云南彝族土司成為中央王朝管轄云南彝族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在參與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形成了大量文書檔案。這些文書檔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蘊含著豐富的彝族傳統文化知識及民俗習慣、風土人情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文章對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編纂出版的歷史和不足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設想,旨在助力這一珍貴民族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和利用。

一、云南彝族土司檔案概述

1.構成和價值

云南彝族土司檔案是云南彝族土司、土官和流官在轄區內進行社會管理和統治過程中形成的反映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化及土司制度、改土歸流等方面內容的原始文獻資料,是重要的彝族史料和文獻遺產,以彝漢文字或圖像記錄。云南彝族土司檔案擁有多種形式,學界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將其分為不同的樣態。從形成者上,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可分為彝族土司、土官形成的文書檔案,以及中央王朝、流官等形成的有關彝族土司區的公務文書和私人文件;
從文字上,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可分為彝文檔案史料和漢文檔案史料;
從載體上,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可分為紙本、石刻、碑文、照片、影像、實物、遺跡等;
從時間上,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可分為元朝、明朝、清朝、民國不同時期的土司檔案;
從文種上,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可分為呈文、奏折、碑刻、家譜、圖籍、宗枝圖、親供冊、印章、牌匾等;
從內容上,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可分為政務文書、衙署文書、封授襲替文書、改土歸流文書、經濟事務文書、軍事活動文書、司法訴訟文書、契約合同、信函書札、氏族譜牒等。

云南彝族土司檔案較為全面、系統、翔實地反映了云南彝族土司區的地方建置、歷史沿革、社會發展、法律法規、職官制度、賦稅財務、內務外事、邊防界務、民族關系等方面的情況,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上的區域性、內容上的廣泛性、資料上的真實可靠性、傳世形態上的特殊性等特點,可以彌補史志記載的不足,糾正某些史料記載的失誤,是研究云南彝族社會發展史不可或缺的原始記錄。

2.收藏情況

目前常見的云南彝族土司檔案文獻大多形成于明清時期,元朝的幾乎沒有,民國時期的也少。云南省圖書館收藏了云南省、府、州、廳、縣志共318種,其中很多內容涉及彝族土司。云南省檔案館也保存了《光緒十五年四月十九日就赴五猛地搜捕安撫及聯絡土司布置江防各事宜日程安排》等清代土司檔案27件,民國土司檔案40余件[2]?!肚宕涠ㄒ妥迥鞘贤了緳n案史料校編》收錄了檔案文件近200件?!都{樓昨天的記憶》除了收集部分文獻記載資料、家族史料,還收錄了50多張土司遺址遺物照片、20多幅不同歷史時期的影印件以及碑文、印鑒等珍貴資料。

云南部分州市縣的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文管所、民宗局、政協、史志辦、古籍辦等機構也收藏了不少有關彝族土司的檔案資料。近年來,一些有關彝族土司的新資料被發現,如2017年3月,云南省檔案館就征集到一份清代的《楚雄府鎮南州土司親供冊》,其以圖冊的形式詳細記錄了鎮南州土官州判陳氏歷代土司的承襲經過。陳氏土司是彝族,按照朝廷封官為正六品,曾是楚雄府鎮南州(今楚雄州南華縣)內勢力最大的彝族土司[3]。

二、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編纂出版情況

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編纂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其發展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明清時期、1985—2000年、21世紀以來。

1.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編修的史志、史稿、實錄、奏議、文集、筆記中都含有云南彝族土司的文書檔案,如《明實錄》、《明史稿》、《土官底簿》、《清實錄》、《清史稿》、《蠻司合志》(《云南蠻司志》)、《土司纂例》、《滇事雜檔》等。

《土官底簿》記載了云南、四川、貴州、湖廣、廣東等省土司之官職、世系、承襲、削除等事,時間截至嘉靖十九年(1504年)。“是書所載者為土官,而土司不在內,則出自吏部驗封司案牘之文,即編綴土官襲職存檔,以備稽查者,故名為底簿也。”[4]《土官底簿·云南土官》記錄明代云南土官147家,其中彝族42家,對研究明代云南土官建置、世系及改土歸流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清代毛奇齡編撰的《蠻司合志》詳細記載明代南方諸土司土官始末及其管轄下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生產方式等,有康熙和光緒年間兩種刻本傳世。該書是作者在明史館纂修《明史·土司傳》期間,利用搜集的土司資料底稿輯錄而成。《蠻司合志》卷八至卷十一的內容涉及云南土司,開篇設置總敘,后文敘述明代云南土司招撫及安置情況,中間插敘各地風俗,最后分地區輯錄云南土司相關內容。此書的參考材料源于《土官底簿》《四夷館考》等書,借鑒《明實錄》的內容最多。

清王菘纂修的《云南備征志》收錄《蠻司合志》的云南4卷,題名曰《云南蠻司志》[5]。開篇總敘,記載云南諸土司招捕、安輯、授職、習俗的大概情況,以及四夷館中百夷、八百、緬甸三館統領諸土司的概況。后文分地區輯錄相關內容,只有麓川、緬甸的記敘較完整。《云南備征志》對研究清代以前云南少數民族歷史,特別是土司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6]。

清代流官胡啟榮、黃中位輯錄的《滇事雜檔》記事上始于道光二年(1822年),截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記載了云南臨安府、普洱府和順寧府有關土司制度與邊疆治理方面的史事,涉及車里、耿馬、南甸、鎮康、猛麻、猛喇、思陀、納樓、猛丁、溪處、納更、瓦渣等10余個土司?!兜崾码s檔》雖然記錄的是碎片化的歷史事件,但彌補了滇南地區土司研究中相關史料文獻不足的缺憾[7]。

2.1985—2000年

新中國成立后,相關工作者在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民族識別工作中,搶救了一批土司檔案史料。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歷史檔案的開放以及史學界對民族史料文獻需求的日益增大,土司檔案史料的編纂開始起步,匯編成果也相繼出現,為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原始資料。

《武定鳳氏本末箋證》以檀萃編撰的《農部瑣錄·土司制》中的《武定鳳氏本末》為線索,采用大量漢文文獻、老彝文摩崖、碑刻、抄寫本等方面的史料,以及現代民族調查材料等,對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至清朝乾隆末年的以羅婺部落為代表的云南古代彝族史作了深入且細致的闡述、論證和考釋,廣泛采摭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學科的材料,系統整理研究了從元代崛起到清代衰落的羅婺部酋長及其后裔——武定鳳氏土司的家族興衰史,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8]。

《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檔案史料校編》對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文書檔案進行了全面校注整理,刊錄了原藏于云南武定那氏土司官衙的漢文檔案原件195篇,時間從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同治八年(1869年),分為政治、軍事、經濟、司法、譜系、立嗣、鴉片問題、其他八個大類。收錄的文檔全部是第一手原始材料,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條理分明,標注貼切得當,對研究明清土司制度和武定彝族社會發展史、那氏土司興衰以及民俗學都有較高的歷史價值[8]?!肚宕涠ㄒ妥迥鞘贤了緳n案史料校編》補充了乾隆以后的材料,為研究包括武定在內的烏蒙彝族封建領主土司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完整的資料。

3.21世紀以來

2009年4月,成臻銘在廣西忻城“全國土司文化研討會”上首次提出“土司學”及其理論構建,得到認同和支持。2015年7月,在德國波恩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湖南省永順土司城遺址、湖北省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省播州海龍屯遺址聯合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項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明萬歷年間瀘定土司藏商合約檔案”入選了第四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隨著“土司熱”的蔓延,土司研究日漸興盛,研究機構數量增多,相關論著不斷涌現,有關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的國家級科研項目獲準立項,土司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工作開始啟動,土司研究的專學化進程加快,土司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受到關注。這一階段的土司檔案編纂出版從文書檔案、金石文物、家族譜牒擴大到口述歷史、照片檔案、聲像文獻等方面,編纂方式也從目錄型、匯編型發展到專著型,一批利用檔案史料編寫創作的文藝、影視作品涌現[9]。

云南省檔案局(館)在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的支持下,于2017年著手開展土司文化系列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在充分梳理館藏土司檔案的基礎上,對云南省境內的土司遺址、遺跡進行普查、記錄、拍攝,對土司后人開展口述訪談,到民族、文化、方志、社科等部門查閱現存土司檔案,建立了較為系統的云南土司檔案資源體系,為叢書的高質量編纂收集了大量素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云南省檔案局(館)推出的云南土司系列圖書《云南土司世系年表》《云南土司遺跡》《云南土司抗戰研究》正式出版發行[10]。

三、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編纂出版的不足

近年來,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的編纂出版進展較大,但仍存在不足之處。

一是受思維慣性和傳統工作模式的局限,彝族土司檔案的編纂出版目前還處于資料匯編的初級階段,大多數成果仍以紙質型印刷品為主,以傳統渠道和傳統方式傳播,形式單一,宣傳力度不大,傳播范圍小。此外,彝族土司檔案的編纂方法和技術少有突破和創新,專題數據庫和網站平臺建設薄弱,缺乏有分量、有特色的精品力作和標志性成果,缺少全面、系統的土司制度檔案史料匯編。

二是涉及的土司甚少,大多關注幾個彝族大土司的檔案史料編纂出版,如武定鳳氏土司、蒙化左氏土官、紅河納樓土司等,挖掘中小土司土官檔案史料的力度明顯不夠大。這不利于土司制度史研究的深入開展,也影響了土司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

三是文獻收錄局限于當地土司衙署及土司后裔遺留下來的檔案資料,視角單一,思路不夠開闊,沒有結合同一時期中央王朝的相關史料記載如《清代皇帝御批彝事珍檔》,也很少有相關文獻從國家層面、邊疆治理視域下對某一區域、某一民族、某一土司政權的文書檔案進行深度解讀和具體分析。

四是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的專題性編纂成果偏少,僅有《武定鳳氏本末箋證》《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檔案史料校編》《云南彝族那氏土司本末》三本專著。此外,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的編纂出版缺乏集大成之作,存在大量零散的檔案文獻。特別是考古發掘中涉及土司制度的文物、實物史料未被挖掘、整理和研究,彝族土司檔案信息資源亟待進一步梳理、整合、更新和補充。

四、推進云南彝族土司檔案編纂出版的設想

由于彝族土司檔案的獨特性、珍稀性和文物性,使得許多收藏保管機構出于安全、保密、保護等原因,對其查用作出諸多限制,學人難睹其面。因此,探索區域性與民族性、資料性與學術性、專題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多元化編纂模式,建立土司檔案的科學管理、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的跨界協作機制,已成為土司學深入持久發展的需要。土司檔案文獻的編纂出版應充分借鑒民族古籍整理研究的經驗和做法,拓展思路,整合資源,深度開發,為民族文化傳承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參考。

在搶救征集方面,相關單位應對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史料進行摸底調查和收集復制,調查各地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民族史志研究機構、文化研究機構的彝族土司檔案收藏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做好彝族土司檔案的田野調查,通過實地采訪、調查、記錄、拍攝等方法收集更多原生態的彝族土司文獻,對土司后人進行口述歷史的搶救保護。此外,征集流失海外的彝族土司文獻和外國傳教士記錄,也有利于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史料的搶救與征集。

在整理研究方面,相關單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編制云南彝族土司檔案文獻總目,在土司學界以及相關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之間共享信息;
回歸彝族土司檔案本體研究,保持彝族土司檔案原生態的歷史脈絡和完整性,更多地關注和重視彝文檔案、口述歷史、聲像文獻和中小彝族土官檔案的發掘整理,把研究重點放在基于本體的土司文化文獻知識組織體系構建上;
加強“明清檔案中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史料的收集整理”“地方文獻中有關彝族土司檔案文獻資料的編纂出版”“云南彝族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史料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對彝族土司檔案的保存現狀和整理研究成果及其當代價值和開發利用前景進行多視角、多維度、多層面的探討。

在編纂出版方面,相關單位應加強對云南彝族土司檔案文獻的文本挖掘和分析,發掘更多前人還未搜集、整理和研究的檔案資料。具體而言可從以下方面展開:力求對元明清以及近代以來的文書、檔案、正史、實錄、政書、地方志、碑刻、家譜、奏議、文集、筆記等地方文獻中涉及彝族土司的史料進行搜集、編纂和出版,并推出《云南彝族土司史料集成》《云南彝族土司世系名錄》《云南彝族土司制度及其史料研究》等編纂成果,建立云南彝族土司史料資源庫,將數字形式的《云南彝族土司史料集成》等成果向社會各界開放,以便學者檢索、查閱和利用;
開展土司文化遺產大數據建設,包括土司人物大數據建設、土司制度大數據建設、改土歸流大數據建設、土司檔案文獻大數據建設等,讓土司文化遺產走出歷史文物狀態,進入信息社會的傳播領域,讓沉寂多年的“死材料”變成學術探究的“活資源”。

在保護開發方面,相關單位應注意以下幾點: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編制相關軟件,建立館藏土司檔案題名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力求從物質形態、精神內涵等方面開展對彝族土司檔案自身文化生態原貌的保護;
充分借鑒檔案文獻編纂、檔案資源開發、信息資源共享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以館藏檔案為基礎,以多元化平臺為依托,以前沿技術為手段,通過大數據采集、信息組織、知識挖掘、虛擬展示、“互聯網+”傳播等方式,推進云南彝族土司檔案從傳統編纂出版向數字化、網絡化轉變,最大限度地實現文獻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不斷改進資源開發的方式和方法,引入數字人文技術和新媒體平臺,運用彝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開發彝文土司檔案,包括信息內容的轉移、標點、???、翻譯、注釋、加工、編排、出版以及活態化傳播等;
開辟檔案資料總匯與彝族土司研究相結合的學術路徑,為土司制度史和土司學的學科建設以及土司文化傳承的探索方式提供新視角、新理念和新方法,為地方土司文化和彝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文獻資源社會化服務。

|參考文獻|

[1]龔蔭. 中國土司制度[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2]李良品. 尋找散落的珍珠:土司文化遺產考察手記[EB/OL].(2017-08-12)[2023-03-25].https://www.yznu.edu.cn/44/00/c291a82944/page.psp.

[3]彝族土司家族的興衰,再現西南近六百年歷史變遷[EB/OL].(2017-07-07)[2023-03-25]. https://www.sohu.com/a/155206835_241009.

[4]方國瑜. 云南史料目錄概說[M]. 北京:中華書局,1984.

[5]《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解》編委會.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解[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6]高文德. 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M].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7]李良品,祝國超. 清代道光年間土司制度與滇南邊疆治理研究:以《滇事雜檔》史料為中心[J]. 社會科學戰線,2022(2):121-130.

[8]黃修義. 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概述:兼評《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檔案史料校編》[J]. 云南社會科學,1994(4):64-71.

[9]楚雄州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武定縣委宣傳部. 滇中文化論·武定彝族土司文化研究[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10]艾麗. 云南土司系列叢書正式出版發行[J].云南檔案,2019(6):14.

猜你喜歡武定土官土司瑕瑜互見的《土官底簿》文史雜志(2022年4期)2022-07-02從明清時期土官與流官的權力變替過程看蒙化地區的改土歸流創造(2020年5期)2020-09-10“土司文化圈”的內涵、特征與意義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2期)2019-12-14Fort Besieged漢語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3期)2019-07-01——武定民族中學校歌">民族花開向未來
——武定民族中學校歌民族音樂(2018年4期)2018-09-20明代南丹土官莫禎的政治智慧初探賀州學院學報(2017年1期)2017-06-05名震三迤武定壯雞飲食科學(2017年3期)2017-04-12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1期)2016-08-23淺談武定傈僳族“噠譜”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民族音樂(2016年3期)2016-06-05祿豐土官鎮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嘗試與實踐民族音樂(2016年3期)2016-06-05

推薦訪問:彝族 土司 編纂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