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工作方案 河道治理工作方案河流湖泊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道與沿河區域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緊密相關,對所在流域區域地貌發育演化、生態系統演變、經濟社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河道治理工作方案 ,供大家參考。
河道治理工作方案
河流湖泊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道與沿河區域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緊密相關,對所在流域區域地貌發育演化、生態系統演變、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構建、人類文明孕育、文化傳承和民族象征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聚焦河道斷流、湖泊萎縮干涸、水環境風險加大等問題,夯實流域水安全保障工程基礎,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保護,推進流域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統一調度,強化河湖生態流量(水量)管理,實施河湖生態空間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因地制宜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和生態補水等措施,以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用水為最低目標、促進流域水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提升為長期目標、實現流域水生態系統良性運行為最終目標,通過流動的河道、平安的河道、潔凈的河道、美麗的河道等“四河”共建,逐步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維護河湖健康生命,讓河道永葆青春活力,實現人水和諧共生。
(二)基本原則
-2-
以人為本,改善生態。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守住生態安全的底線,有序實現河湖休養生息,重塑和保持河湖健康生命形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籌兼顧,有序推進。以流域為單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統籌地表水和地下水,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結合起來,統籌工程和管護措施,統籌預防和治理要求,分級、分類推進河道復蘇。
水量優選,量質兼顧。河道復蘇的重中之重是恢復和增加水體的流動,把基本的水量保障作為優先目標。在保障基本水量的同時,要注重河流水體質量的改善和提高,確保流動的水體是干凈的水、生態的水、健康的水。
問題導向,綜合施策。針對不同流域、區域河道存在的突出問題,統籌水資源條件、開發利用實際和生態保護需求,實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綜合防洪、攔蓄、水系連通、水量調度、數字水利等各類設施建設,靶向施策,持續促進河湖生態環境改善。
完善機制,分工協作。充分發揮市、縣河湖長作用,由市、縣水行政主管單位牽頭負責,同時堅持多部門聯動、協同推進,強化流域治理管理和區域協作;落實市、縣地方主體責任,加強督導指導,完善激勵考核機制,確保河湖復蘇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三)工作目標
-3-
全面排查斷流河流、萎縮干涸湖泊,分析河湖生態環境修復的緊迫性和可行性,確定河道復蘇名錄和河道治理名單,制定并實施河道治理“一河(湖)一策”方案,加快綜合治理,優化配置水資源,恢復河湖良好連通性,恢復和改善河道有水狀態,恢復湖泊水面面積,修復受損的河湖生態系統,確保實施一條、見效一條,真正讓河道恢復生命力,重現流域生機。
二、重點任務
(一)排查確定河道修復名錄
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成果、水文監測數據及其他相關成果,全面排查主要受人為活動影響導致河道斷流、湖泊萎縮干涸問題的河湖,研判河道斷流和湖泊萎縮干涸的成因,分析修復的必要性、擬采取的主要修復措施及實施的可行性。在排查分析基礎上,選取確有修復必要且具備修復可行性的斷流河流和萎縮干涸湖泊,納入市、縣級河道修復名錄。
按照河流、湖泊規模進行排查,其中市級重點組織對流域面積500km2及以上河流、常年水面面積0.5km2及以上天然湖泊進行排查;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對流域面積500km2以下河流、常年水面面積0.5km2以下天然湖泊進行排查。
排查分析要求如下:
1.常年流水河流。出現河道斷流或有水無流情況的,重點分析河道斷流或有水無流的河段、河長、時長及趨勢,研判問題的成因。
-4-
2.季節性河流。出現斷流程度加劇的,重點分析出現斷流問題加劇的河段、河長、時長及趨勢,研判問題的成因。
3.湖泊。出現萎縮干涸情況的,重點分析湖泊水位、水域面積、出入湖水量、水域岸線占用變化情況及趨勢等,研判問題的成因。
4.必要性分析。重點關注河湖生態功能定位和保護需求,分析正在實施或正在制定的相關政策、規劃、方案的要求,說明河湖修復在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實施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流域區域水安全和生態安全保障中的重要作用等。
5.可行性分析。結合河道斷流、湖泊萎縮干涸問題的類型及成因,根據已有工作基礎、水資源和水利工程等修復條件,進行分析。
對水資源過度開發,擠占河道內生態用水或超采地下水等導致河道斷流、萎縮干涸的,分析流域區域水資源雙控管理、節約保護、合理配置、優化調度、引調水、生態流量目標確定和保障、非常規水利用等措施進展和實施條件,分析修復可行性。
(二)合理確定河道治理名單
結合斷流河流、萎縮干涸湖泊修復名錄,根據修復工作目標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提出河道治理行動河湖名單。
1.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河湖;
2.社會關注度較高,且在區域經濟、社會、文化中地位突出,-5-
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或發揮重要影響的河湖;
3.修復措施合理、可操作性強、修復效果顯著,在市域內具有較強典型代表性的河湖。
(三)制定河道治理“一河(湖)一策”方案
對納入河道治理名單的河湖,要以流域為單元組織制定“一河(湖)一策”方案,同時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方案要與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水量分配方案、水資源調度方案、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河湖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規劃或方案等相銜接,支流要與干流保護修復要求相銜接,入湖河流方案要與湖泊修復要求相銜接。
2.方案要統籌流域與區域,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提出明確的修復目標,細化主要任務、重點措施、進度安排、投資估算,明確實施主體、組織分工、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
3.方案要結合水資源條件、工程條件和河湖生態保護要求,分析提出河流恢復有水、全線過流、保障生態流量(水量)以及湖泊水面恢復等可量化、可監測、可考核的目標,主要包括河流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水量)、恢復有水河長及時長,湖泊生態水位、湖泊水面面積等指標。
4.方案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統籌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統籌地表水和地下水、本地水與外調水,-6-
精準研判、靶向施策,合理確定保護與修復的任務安排。
強化對河湖基本形態的保護,在持續提高防洪標準保障沿線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實施河道主槽和灘地清理、沿河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堤防生態化建設、河湖岸線整治、違規耕種養殖活動治理等水生態空間管護和修復措施。
5.方案要綜合運用可靠的高新技術手段,對實施預期效果進行科學評估,確保治理目標能夠實現,并為方案實施跟蹤管理提供技術依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完善相關機制。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把河湖生態環境放在突出位置,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各參與單位要增強工作主動性、自覺性,積極配合做好有關工作。要加強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完成。
(二)加大投入力度
應加大資金投入,拓寬投資渠道,推進建立長效、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對斷流河道恢復過流、萎縮干涸湖泊恢復水面、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水系連通、河道整治、監測評估等給予重點關注、支持。
(三)提升能力保障
加強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河道治理技術模式。加大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結合智慧水利建設,-7-
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河道治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基層隊伍能力建設。
(四)強化監督落實
加強跟蹤、協調、調度,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落實好各項任務。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