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3.強化文化引領功能,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對中原經濟區的定位之一就是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而以糧食文化為核心的農耕文化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居于特殊地位,它不僅是中原文化的基石,更是華夏歷史文化傳承的縮影。作為具有糧食行業背景的高校,大力開展糧食文化研究已經成為落實國家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貫徹省委主要領導指示的政治要求。河南工業大學將圍繞中原經濟區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形成中原糧食文化協同創新的新機制,以中原糧食文化協同創新中心為平臺,產出一批以糧食文化為主題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著述,推動特色學科、人文學科、社會學科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培養一批糧食文化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形成一支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糧食文化研究團隊,推動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和農耕文明的現代化,增加現代中國人對中國傳統糧食文化的認同,打造具有中原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糧食文化品牌。
三、創造協同創新環境,提高協同創新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2011年,河南工業大學制定了“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建設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發展”,深化機制體制改革,推進協同創新。學校將以協同創新為契機,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在協同創新中實現新跨越。
1.以需求為導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要超越學科導向,逐步向需求導向為主轉變,高校作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主要源泉,要開展以解決國家社會發展、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這種結合國家需求的問題研究應該具有明確的應用背景,通常需要組織大規模的跨學科、跨單位的研究團隊來協同完成,努力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與此同時,高校還應該著眼于行業與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以及關鍵技術問題,與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圍繞目標,通過協同組織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國家糧食局“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提出的“改進糧食收獲、儲藏、運輸、加工方式,降低糧食產后損耗,完善糧食儲備和流通體系”“優先發展以預警、監測為重點的糧食流通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以應用基礎研究和國產儀器為支撐的糧食質量快速檢測技術、以新型散糧裝運方式為帶動的高效快速的糧食物流技術,加快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在糧食流通領域的全面應用”等若干重點領域的聯合攻關,為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設立了更新的目標。
2.優化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
高校要積極主動探索建立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行)協同、校地(區域)協同、國際合作協同等“開發、集成、高效”的新模式,通過組織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以及辦學思路的創新,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充分發掘隱性資源,促進優質資源的全面共享,加快學科交叉融合,推動教育、科技、經濟、文化互動,尋求突破性發展,使自身特色的內涵得到進一步創新與深入拓展。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是把握未來學科發展主動權,產生重大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現實途徑。高校應充分利用和盤活現有資源,集中優質資源重點支持,發揮優勢和特色學科的會聚作用,優化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做實交叉學科發展平臺,實現創新要素與資源從孤立、分散的狀態向會聚、融合的方向轉變。河南工業大學依托“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科學”等6個省級重點學科,并以這些特色學科為龍頭,與其相關省級重點學科如“應用化學”“生物工程”“產業經濟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技術”等交叉融合,建立6個學科交叉研究中心。目前,2個交叉學科獲批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學科交叉中心獲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糧食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建立持續創新的科研組織模式
充分發揮協同創新的人才、學科和資源優勢,在協同創新中不斷發現和解決重大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充滿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組織模式。當前,我國高校傳統科研組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客觀需要,科研資源配置方式較為分散和封閉,制約了創新要素的有機融合和優質資源的全面共享,組織管理必須從個體、封閉、分割方式向流動、開放、協同的方式轉變。河南工業大學制定、啟動了相關配套改革措施,主要側重兩個方面:一是提高政產學研用合作績效,探索高校外部協同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加強科技管理協同機制,做好制度頂層設計;面向重大社會科學問題,推動產學研用創新資源集聚;面向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建立產學研用戰略聯盟。二是深化高校科技體制改革,探索高校內部協同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改革高校科研組織結構,實現從傳統“直線職能型”向新型“任務矩陣型”的轉變,設立獨立于院(系)的科研機構,以項目和任務為中心調配科研人才與資源;強化科研管理制度,實現從“單向管理”向“雙層管理”的轉變,依托學校內部協同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建立院(系)與項目組“雙層管理”的科研管理機制;優化科研管理評價機制,實現從“單一學科評價”向“綜合性評價”的轉變。
4.構建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
協同創新涉及多個利益主體,因此,促進協同創新順利實施,關鍵之一是有效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由于糧食產后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具有非常突出的行業特殊性、學科交叉性、科技創新性和科學探索性。學校將推行“沿創新鏈條各個節點貢獻的比例分配利益”的原則,以公平的利益鏈條緊密連接參與協同創新的各方力量。探索協同創新管理機制,成立由多方參與的管理機構,負責重大事務協商與決策,制定科學與技術的總體發展路線,明確各方責權和人員、資源、成果、知識產權等歸屬,實現開放共享、持續發展。河南工業大學的仿真模擬中試平房倉、谷物加工中試實驗室、油料加工和綜合利用中試實驗室等一批中試科研平臺,分別由不同的創新主體來牽頭,充分發揮協同方各自的優勢,構建長效的政產學研用合作機制,體現了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主體為主導推進協同創新、形成合力,成為糧食產業應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術轉化的有效渠道、產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支撐平臺。
(屈凌波系河南工業大學副校長,惠延波系河南工業大學教授)
責編: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