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造型等各個方面進行的積極探索、創新,使面塑這種民間的、街頭的藝術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工藝美術,榮登大雅之堂,從而使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和更豐富的藝術性。
說到對海派面塑的傳承與發展創新,要先理清傳承與發展創新之間的關系,兩者應當并存,缺一不可,但當前應以傳承為先,使這一優秀民間藝術得以完整留存,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面塑藝術需向更廣闊的空間吸收各種藝術的養分,諸如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正確的審美取向、準確的造型能力和扎實的美術功底等,而后才能觸類旁通,創作出更優秀的面塑作品。
唐代張萱的《搗練圖》描繪了唐代宮女搗練、理線、熨平、縫制的一系列勞動場景。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我的面塑《搗練圖》選取了其中的一組場景,由若干個人物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將繪畫中的構圖運用于面塑創作中,在靜態中表現出動態,是對中國經典人物畫的再創作,突破了一般面塑的表現題材和設色,使面塑不再局限于一般的民俗題材的表現。在我看來面塑藝術需向更廣闊的空間吸收各種藝術的養分,諸如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正確的審美取向、準確的造型能力和扎實的美術功底等等,而后才能觸類旁通,創作出更優秀的面塑作品。唐代是中國人物畫的巔峰時期,面塑作為主要表現人物的藝術,大可以大膽吸收中國傳統人物畫的養分,這既是一種層面上的傳承,又是在面塑領域對其的創新。
2011年“惟面惟肖”面塑展獲專業組二等獎。
2012年9月,參加上海市新聞辦組織的“魅力上海—海派文化巴西行”文化交流活動,赴巴西圣保羅等地進行面塑表演展示。
2012年10月,面塑《搗練圖》在第十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12“儒士儒家·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優秀獎。
張敏珠
1979年生于上海,在2010年初完成黃浦區業余大學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習;2013年1月畢業于上海應用技術本科,藝術設計專業。2005年進入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師從“面人趙”趙闊明大師的學生謝雅芬老師,海派面塑第三代傳人。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化生產逐步代替手工業,民間手工業在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包括面塑這種傳統手工技藝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現代工藝制品所替代。社會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形態、思想意識在變化,時代精神的不同,人們的審美觀念也不同,藝術創新的思路也必然會變化。因此,為了滿足社會和人們生活需求,民間藝術作品也隨著表現出新的形式。對于傳統民間藝術的創新,要有一定的根基。不斷從現實社會中吸取營養,才能使傳統的表現形式增添時代的色彩,創作出適應當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傳統工藝更具生命力。
我的作品“司馬光砸缸” 利用面塑材料性能柔軟、質地細膩、可塑性強的優勢來表現其中的人物,融進動作和情節,同時注重襯景物塑造。在刻畫人物音容笑貌時體現人物潤澤的皮膚質感,突出服飾的層次等方面。此作品表現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在表現傳統作品五子奪蓮、和合二仙、壽星、讀西廂等的同時也結合現代社會特點,塑造一些適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作品。如拔蘿卜、趕鴨子、學理發、手拉手與海寶一起迎接世博會。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全新形態的藝術產品。
手工藝活需要有興趣與耐心。要在面塑的基本功上不斷加強練習,而且還要不斷地創新。塑造出適合各種題材和內容,圍繞著人物形象和人的活動來展開,逐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創造出更多小朋友喜歡的卡通形象。作為“海派面塑藝術”的再傳弟子之一,滿心希望小朋友們在關注外國卡通的同時,也能喜歡如“司馬光砸缸”等這樣傳統的中國民間題材故事,寓教于樂,讓面塑這門極富魅力的傳統藝術走進每個小朋友的心里。
2012年10月19日,長三角地區部分城市輕工工會論壇在上海印鈔大廈召開。主題是“發展職工文化,共創精神家園”。會后,滬、寧、杭三地輕工業職工做了曲藝表演、歌唱、書法、剪紙、面塑等精彩紛呈的才藝展示,我也有幸參加了面塑表演。
劉奕
1989年3月生于上海,2010年畢業于建橋學院珠寶鑒定專業,大專文憑。現就讀于應用技術大學本科專業,就讀中。2010年1月進入工藝美術研究所實習,工作至今。師從何克明大師的學生呂協莊大師學習何氏燈彩,何氏燈彩第三代傳承人。
手工藝并不只是一門手上的藝術,而是通過手來表達心靈的藝術。扎扎實實打好手藝基礎只是基本條件,重要的是怎樣將文化內涵及自身對藝術的認識融入到作品當中。我所了解的燈彩是立體的,是3D的,是具有空間藝術的。
科技的發展,使得手工藝容易被忽略。制作時間長,量少,都是它的弊端,民間手工藝的生存空間變得狹小。在繼承老師們的手藝的同時也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創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創新首先應該從材料開始改變,民間工藝之所以不受重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材料導致的,保存時間短,材料不夠珍貴,這些弊端都遮蓋了手工藝本身的價值,使其受冷落。其次,在制作題材方面也可以更貼近社會,更貼近現代風格,在傳統題材上有所突破,可以在結構上圖案上多些變化,吸取一些西方風格的圖案,中西合并,也更希望能融入個人色彩,個人風格的作品。
《島》是我做的第一件作品,主體是一個兔子,下面鋪著藍色的絲絨布,作品想呈現的是一個島的主題。而兔子的臉部裝了一個同比例縮小的兔子,從大兔子向里望去,同比例縮小的兔子的眼睛正好與大兔子的眼睛位置一致。而大兔子內部有許多不同顏色,不同狀態的兔子分別表現了熱情、青春、靈動、善良和愛情。整個作品主要是表現結構,以空間的排列來展現的。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給人一定的想象空間。這件作品不同于傳統題材,參觀者可以根據自己感受來理解作品含義,而不是固定的表達某一吉祥話語。每個方位觀察的兔子都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類似于西方的雕塑。通過這件作品。年輕人應有的青春、活力、善良等等都盡情地展現出來。
2011年,作品《島》在“首屆上海民間藝術成果展”中展出;
2012年,《金玉滿堂》在第十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12儒仕儒家·百花杯”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