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新生兒泌尿系統感染的臨床特點以及治療方法情況。方法 選擇我院從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泌尿系統感染患兒70例,對所有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所有患兒經過血常規檢查,血象升高58例,降低7例。清潔尿培養陽性63例,其中大腸埃希菌27例(38.57%)、肺炎克雷伯菌15例(21.43%)、變形桿菌12例(17.14%)、表皮葡萄球菌4例(5.71%)、產氣腸桿菌4例(5.71%)、陰溝腸桿菌4例(5.71%)、屎腸球菌2例(2.86%)、糞腸球菌2例(2.86%)。所有患兒經過治療后出院64例,占91.42%,6例患兒因為原發病病情較重,放棄治療自動出院。結論 在臨床工作中需要警惕感染疾病患兒,來避免出現泌尿系統感染患兒的誤診和漏診情況。及早并采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生兒;泌尿系統感染;治療方法
新生兒泌尿系統感染在臨床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因為細菌直接侵入患兒尿路從而引發的感染炎癥。感染會累及上泌尿道和下泌尿道,年長兒的臨床表現癥狀與成年人相似,所以會比較容易診斷,而新生兒排尿癥狀癥狀比較多,并且并不明顯,所以非常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的現象,從而嚴重影響到新生兒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為了盡早的診斷和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在本次研究中選擇我院收治的泌尿系統感染患兒70例,對所有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研究資料結果情況示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從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泌尿系統感染患兒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齡1~29d,平均(18.5±3.5)d。新生兒黃疸25例,新生兒肺炎23例,硬腫癥11例,新生兒感染4例,腸道感染4例,臍炎2例,敗血癥1例。患兒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反應差、面色蒼白、腹瀉、發熱、尿道口分泌物、體重下降以及黃疸等等。所有患兒均為足月出生兒,出生后均沒有出現窒息現象。所有患兒都符合新生兒泌尿系統感染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實驗室檢查方法 對所有患兒進行B超雙腎、輸尿管以及膀胱檢查,均無泌尿系統畸形。尿標本收集采用呋喃西林液清潔患兒外陰后貼一次性無菌嬰幼兒尿液收集器收集標本送常規以及培養檢查。
1.2.2 治療方法 對所有患兒給予充分休息,每天飲水量達到2000ml,飲食清淡,并且保持外陰以及尿道口的清潔,對伴有高熱癥狀的患兒給予退熱治療,對于排尿困難、尿急、尿痛、尿頻的患兒給予口服阿托品,按不同患兒的體制量0.01mg/(kg·次),每次4~6消失,總共治療3d,或者給予山莨菪堿0.5~0.8mg(kg·次),15~30min靜脈滴注1次,5~6次生效之后減量同時延長給藥的時間,1次/d,總共治療3d。患兒口服碳酸氫鈉注射液,每日按體重質量1~10mmol/kg,以此堿化尿液,根據經驗給予患兒抗生素,再根據患兒的病情進展情況、實驗室檢查以及藥物敏感實驗情況及時調整抗生素的用量,療程為1~2w。
2 結果
所有患兒經過血常規檢查,血象升高58例,降低7例。尿常規檢查:鏡檢白細胞(5~10)/Hp陽性45例,陰性15例。清潔尿培養陽性63例,其中大腸埃希菌27例(38.57%)、肺炎克雷伯菌15例(21.43%)、變形桿菌12例(17.14%)、表皮葡萄球菌4例(5.71%)、產氣腸桿菌4例(5.71%)、陰溝腸桿菌4例(5.71%)、屎腸球菌2例(2.86%)、糞腸球菌2例(2.86%)。所有患兒經過治療后出院64例,占91.42%,6例患兒因為原發病病情較重,放棄治療自動出院。
3 討論
新生兒泌尿系統感染主要是因為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菌尿或尿中白細胞和膿細胞增多的疾病。一般來說,男嬰的患病率要高于女嬰,在本次研究中男嬰兒40例,女嬰兒30例,男女比例為1.33:1,與相關報道相一致。新生兒尿路感染一般很少出現在尿路的一個部位,所以沒有比較典型的癥狀,在臨床診斷中經過會出現誤診和漏診的現象,所以需要對患兒進行反復多次的尿常規檢查和尿培養檢查,這樣才能夠避免出現誤診和漏診的現象。在本次研究中的主要致病病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變形桿菌、陰溝腸桿菌、表皮葡萄糖球菌以及產氣腸桿菌等[2]。在本次研究中各出現屎腸球菌和糞腸球菌2例(2.86%),可見腸球菌也成為醫院感染病原菌之一。
綜上所述,在臨床工作中需要警惕感染疾病患兒,來避免出現泌尿系統感染患兒的誤診和漏診情況。及早并采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志波,李海燕,許春蓮,等.42例新生兒泌尿系統感染治療[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0): 138-139.
[2] 杜選亭,徐若梅,卓素艷. 新生兒泌尿系統感染117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1,07(05): 464-467.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