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職教語文教材豐富多彩,接受教育的學生千差萬別,施教者也完全不同。如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就必須依靠老師來靈活安排:尊重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補充教材、自定教材,老師必須是教材的主人。
[關 鍵 詞] 做主;教材;安排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170-02
從小學到中學,語文課是重中之重,與我們形影不離。語文教學一度以老師為中心,后來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其實二者都是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學大綱為中心,以考試為指揮棒。如今職業中專,突出專業技能,強調文化課為專業服務。語文課時減少,重要性似乎有所減弱。其實不然,它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只不過它不再簡單圍繞考試指揮棒!因而,老師對教材的處理權增大了,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靈活安排教材,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老師來引導,做到因材施教,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切實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從事職教(語文)十來年,我一直小心翼翼地駕馭著教材,我尊重教材,還試探著調整教材、重組教材、補充教材、自定教材。
一、春季班,自定教材,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這里說的春季班的學生不是傳統意義的春季招收的學生,而是初三年下學期第一次質檢考試后,成績不大理想,決定以后就讀中職的學生。準確地說,是職專預科班的學生。他們來是為了提前了解熟悉職校生活,專業還沒有完全固定,上課也沒有專門的教材,相關教學完全由老師自己掌握。春季班只上6、7周的課,語文每周2節,一共不過14節。如何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靜下心學真的是有難度、有挑戰的,當然也是機遇——老師有充足的發揮空間,有了“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機會!我校語文教研組群策群力,每人負責一個興趣教學板塊包括可愛的漢字、有趣的成語、奇妙的對聯、勵志故事與名言……然后實現資源共享,可以根據自己所教的專業,靈活安排班級,不求統一。在此我主要選擇三個板塊來說明。
(一)可愛的漢字
首先播放《文明之旅》的“于丹妙品漢字”,抓住學生的眼球,然后用幻燈片播放講解《漢字趣談》:漢字造字法→漢字的形
體→筆畫最少的字→筆畫最多的漢字→其他復雜的漢字→品字形漢字→漢字組成的圖案→有趣的漢字對話→神算子測字的故事。
(二)有趣的成語
由視頻《成語故事》引入,接著講解“成語的來源”→“成語的形式”(從兩字到十四字)→成語連連看→廣告中成語誤用→成語之最→根據詩句猜成語→看圖猜成語→猜謎語 填成語→學生中一人表演,其他人猜成語→看河南衛視《成語英雄》。
(三)奇妙的對聯
從過年、婚喪嫁娶的貼對聯導入,講解《奇妙的對聯》:對聯的起源(第一幅對聯)→對聯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張貼、閱讀)→對聯的禁忌→對聯欣賞→用對聯激勵學生。最后播放有趣的視頻電視劇《新還珠格格》之“永燕學堂對對子”。
形式多樣,趣味連連,在快樂中逐步積累語文知識(要求每節課學生筆記本上有適當的記錄,如成語課每節不少于15個成語),提升語文素養。語文課程結束,學生意猶未盡,絲毫沒有感覺到枯燥乏味,有的奇妙無比體驗體驗。
二、基礎模塊,尊重教材,爭取中職會考的勝利
雖然職校不是特別強調文化課,但語文畢竟是基礎學科,有著不可忽視的工具性、人文性,所以一年級課程結束后就要舉行會考。泉州地區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即人教版中職(基礎模塊上、下冊),會考的重點(閱讀理解)篇目少:上冊的《我很重要》(畢淑敏)、《我的母親》(老舍)、《人腦與電腦》(戴君惕)、《職業》(泰戈爾)、《項鏈》(莫泊桑),下冊的《人生三步驟》(錢穆)、《創造宣言》(陶行知)、《荷塘月色》(朱自清),一共8篇課文,結構還是遵循初中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三大板塊。不涉及文言文閱讀理解,只考查詩詞的背誦默寫。除了作文是主觀題外,其他的絕大多數是客觀題,難度極低,而且60分就合格(就算萬一不合格,補考也是百分之百過關)。所以,基礎模塊就是學習教材重點篇目,根據專業、班級,靈活安排一般篇目,適當添加一些有針對性的文本,注重語文基礎,力爭讓學生在全部順利通過中職會考的基礎上提升語文素養。
三、職業模塊,調整教材,尋求來自職業的溫情
職校二年級語文每周只有兩節課,與“基礎模塊”相比,“職業模塊”淡化基礎,重在了解職場。學習內容不為考試而設計,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聯系更為密切。教材中的課文所反映的大多是職場經歷和感悟,但類似經歷和感悟又不僅僅局限于職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相似的情景和類似的感受。在這一模塊,我努力將課外生活引入課堂,將課內學習引向課外,實現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廣泛融合,將教材調整為兩大板塊:
(一)“了解行業·愛崗敬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沒有對行業的了解,就談不上熱愛,更談不上敬重。《尋訪“大紅袍”》,了解茶文化,如陸羽的《茶經》,安溪鐵觀音的取名,特別是我們閩南的功夫茶的茶道;看《北京老字號》后去調查晉江(品牌之都)的品牌;從《旅游業正在犧牲著什么》了解旅游了解環保;從《華爾街的預言》中了解金融,淺析“金融危機”;聽《移動的傾訴》,聯系生活中的“手機”,感悟通訊發展;……只有了解行業,才會《愛上你的工作》(斯蒂芬·倫丁等);才能《敬業與樂業》(梁啟超);才能從《尋找時傳祥——重訪精神高原》中學習他的“正直、敬業、實在”,學習《郵差弗雷德》(馬克·喬布恩),像《南丁格爾》那樣,“把護士變成天使”!有朝一日,成為“感動中國人物”。
(二)“了解社會·感悟職場”
學校與社會完全不同,不了解社會,就《走向社會》(亞倫·亞達)那是“書呆子”。知道社會不只是簡單地看你的技能,要明白《成才要有文史知識》(周培源),要懂得《科學與藝術》(李政道)的關系,在了解學校同學關系的真誠上,一方面知道職場《同事》(王新利)關系的復雜,另一方面又要學會體會《源自職業的溫情》(郭紅),品嘗《五味》(汪曾祺),知道《怎樣把“真實”傳達給顧客》(張盛),擁有《萬能的求職方法》(奧里森·馬登),然后《帶上三句話上路》(李小刀),頓悟《成功離你有多遠》(R.格帕拉克里斯南),最終《選對池塘釣大魚》(雷恩·吉爾森)!中間穿插“口語交際”之“接待”,完成“我的未來不是夢”的綜合實踐活動。
這樣,學生就會發現,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有生活。語文學習就會讓學生興致盎然,充滿生趣!
四、拓展模塊,重組教材,感悟美好生活的真諦
從小學到現在,幾乎天天都在上語文課,有些同學卻一直不知道語文有什么用。其實,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學習語文不為考試,而是為了讓生活更有趣味,為了將來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
拓展模塊分“記敘類文章閱讀”“論述類文章閱讀”“詩歌散文欣賞”“小說劇本欣賞”“古代詩歌欣賞”“古代散文欣賞”六個單
元。其實,就是閱讀和欣賞。鑒于各種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基礎模塊在實踐已經反反復復地學習,我干脆聯系生活,對教材進行重組,把它分為“愛情”、“愛國”、“人生·夢想”三大板塊,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來和學生共同學習。
(一)愛情篇
從《詩經》之《關雎》《蒹葭》到席慕蓉之《一棵開花的樹》,再到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講解“單相思之凄美”;從初中教材之《西花廳的海棠花開了》到現在教材的舒婷《致橡樹》、李商隱《無題》、鄧一光《狼行成雙》(閩南語中的人就讀成“láng”)暢談“結婚之完美”;由陸游的《釵頭鳳》到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品味“失戀之缺憾美”。引導學生走出心理“盲區”,明白正確的戀愛觀,成長為一個積極健康的人—只有面朝大海,才能春暖花開!(詳細內容可參閱我的另一篇習作—《讀寫算》2014年第35期之《以教材為媒介 與學生談“戀愛”》)
(二)愛國篇
從夏衍之《包身工》到朱啟平之《落日》,從飽受欺凌的奴隸到驕傲自豪的戰勝國;從李煜之《虞美人》到屈原之《國殤》,從亡國之痛的哀歌到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從日本的靖國神社到《釣魚島真相》,從黃巖島到南海主權,從祖國危機到“一帶一路”“復興中國夢”;從屠格涅夫的《門檻》到北島的《回答》……讓學生明白:沒有國,哪有家;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
(三)人生·夢想篇
由電影《錢學森》引入,從錢學森的夢想到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從錢學森的挫折到劉亮程的《寒風吹徹》,再到周國平的《妞妞》;從錢學森的追求到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從錢學森的回國抉擇到哈姆雷特的“生存與毀滅”;從《最后一片葉子》老畫家貝爾門的最后杰作,到郁達夫之《故都的秋》,最后以《非誠勿擾》中李香山的“人生告別會”和電視劇《媽媽的花樣年華》第32集(結局篇),以及自己或家庭生活來進行總結:人有悲歡離合,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生酸甜苦辣咸,多姿多彩,絕不是某一種味道或色彩……人生要有夢想并為之奮斗,但也要學會坦然面對現實!
在漫長的職教生涯中,在我三尺講臺這個地盤上用我的方式“自作主張”,不管是懵懵懂懂的春季班學生,還是養成良好行為規范的一年級同學,或者是即將成才的二年級學子;無論是嚴肅活潑的課堂,還是親密無間的課外;無論是滔滔不絕的講解,還是靜靜的欣賞品味,或者一絲不茍的作業,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耕耘。長久的堅持,終于收獲不錯的效果:課堂上學習氣氛活躍,學生積極配合,滿意率高;作業交得整齊,做得規范,進步明顯;中職會考通過率在95%以上;校報上還會看到他們的習作;福建省“文明風采”、全國中職學生“文明風采”的征文大賽榜上有名。學生的優異表現,讓我感覺很滿足,體會到了在職校任教的成就感、幸福感。“我的地盤我做主 我的教材我安排”,歸根結底,是要老師多花心思,多替學生著想,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健康成長出發,從長遠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出發。努力把生活的源頭活水引進課堂,把課堂上的學習延伸到生活之中,讓學生感到語文天地的美麗寬廣,語文學習讓人流連忘返!
后記:就在我草成此文時,晉江市停止春季班招生,省教育廳正式公布《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試行)》《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
在全國率先全面建立中職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語文屬于公共基礎知識,學業水平考成績合格是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同時還將成為高職院校招生錄取中文化素質考核的依據,此外學考評價的結果還將作為中職學校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語文學科的教材、課時等都將發生變化,但我尊重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補充教材、自定教材的探索之路不會戛然而止!我將在以后“漫漫”而“修遠”的職教路上,在語文教材教法等方面繼續“上下而求索”,努力譜寫出嶄新的篇章!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