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索社區家庭健康評估及系統化管理對社區家庭功能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所在地福田區的翠海社區家庭和碧海云天社區家庭為對象,兩個社區家庭均包含各種家庭類型。分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各抽取300戶家庭,即隨機抽取常住、暫住家庭各150戶,然后按隨機數列表的方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建立社區家庭健康檔案并進行適當的健康教育,干預組建立社區家庭健康檔案,進行評估分析和社區家庭健康管理干預;實驗為期1年。 結果 對照組實驗前后指標無明顯變化;干預組社區家庭成員的健康知識、心理衛生知識和慢性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均達到90%以上,健康信念形成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均達到85%,干預組社區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下降20%,社區慢性病患者規范管理率提高20%。 結論 社區家庭健康評估及系統化管理對社區家庭功能具有明顯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 社區家庭健康評估;系統化管理;干預;社區家庭功能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4-0072-03
社區家庭健康支持系統是以家庭為中心,以家庭成員為對象,以社區為范圍,以家庭功能評估為依據,向家庭提供集評估、預防、治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新型社區醫療服務模式,是最經濟、最有效、最切實可行的新型社區醫療服務模式[1,2]。可以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構建幸福家庭、和諧社區;提供醫患互動交流新的平臺,讓醫患融為一體,共享快樂與健康,構建真正的和諧醫患關系[3,4]。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所在地福田區的翠海社區家庭和碧海云天社區家庭為對象,兩個社區家庭均包含各種家庭類型。分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各抽取300戶家庭,即隨機抽取常住、暫住家庭各150戶,然后按隨機數列表的方法分為兩組,即干預組和對照組。
1.2 方法
第一,建立家庭健康檔案,進行健康篩選:入戶調查人口學資料,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婚姻、民族、社會經濟狀況等;健康行為,如吸煙、喝酒、飲食習慣、行為、運動、就醫行為等;臨床資料,如過去病史、個人史(藥物過敏、月經史等),各種檢查結果和心理評估等指標,建立家庭電子健康檔案。篩選出存在或潛在疾病的人員,采取“S-O-A-P”形式,對其進行描述。第二,評估分析和社區健康管理干預:由上一步的操作可以了解社區家庭的主要健康問題、家庭功能、生存質量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對衛生服務需求的總量、需求分布狀況、所需的服務類型及服務的利用現況,從而策劃社區家庭健康干預方案。第三,社區家庭健康干預方案的實施:采取如下措施進行干預,如24 h熱線健康咨詢、全科醫生電話預約出診、上門診治常見疾病;設立網上交流平臺;組建社區家庭互助小組;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拓展活動等。
對干預組進行上述各個步驟,對對照組只做到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健康篩選并進行適當的社區健康教育,進行為期1年(2012年7月~2013年6月)的社區綜合性干預,另外對兩組分別以FACES、APGAR(《家庭功能評估量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進行干預前后的調查分析。
1.3 觀察指標
以社區家庭成員健康知識、心理衛生知識和慢性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健康信念形成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社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社區慢性病患者規范管理率以及社區家庭功能評估得分、家庭成員健康狀況與生存質量評估得分等為指標進行綜合衡量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進行數據分析,各種指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社區家庭成員健康知識知曉率、心理衛生知識和慢性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健康信念和健康行為形成率結果比較
將干預前后兩組調查問卷結果進行匯總、統計、分析,結果比較見表1。由表1可知,社區家庭成員健康知識、心理衛生知識和慢性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均達到90%以上,健康信念形成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均達到85%。對各種指標采用χ2檢驗行統計分析:干預前兩組社區家庭成員健康知識知曉率、心理衛生知識和慢性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健康信念和健康行為形成率無顯著性差異(P > 0.05);但干預后兩組間三個指標均P < 0.01,具有顯著性差異。
2.2 干預組和對照組社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和社區慢性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前后結果對比
將干預前后兩組調查問卷結果進行匯總、統計、分析,結果比較見表2。由表2可知,對照組實驗前后指標數值變化不大,而干預組社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下降20%,社區慢性病患者規范管理率提高20%;對各種指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干預前兩組的社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和慢性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均無顯著性差異(P > 0.05);但干預后兩組社區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進行比較,P < 0.05,即有顯著性差異,同時慢性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分析P < 0.01,即具有顯著性差異。
2.3 干預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家庭功能評估量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得分對比
在實驗開始和結束時分別對兩組做《家庭功能評估量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調查分析,綜合得分情況作出匯總,見表3。由表3可知,對照組實驗前后得分情況變化不大,而干預組社區家庭功能評估得分均提高20%,家庭成員健康狀況與生存質量評估得分均提高20%。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社區家庭成員的健康知識、心理衛生知識和慢性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均達到90%以上,健康信念形成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均達到85%,干預組社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下降20%,社區慢性病患者規范管理率提高20%,這與關于社區家庭系統化管理的文獻報道一致[5]。由此可知,社區家庭健康管理系統對社區家庭實施全面、連續、有針對性的全程疾病干預和家庭健康管理,建立了健全電子健康檔案,通過醫學保健干預措施,消除各種疾病的誘發因素和行為危險因素,從而降低社區居民的患病率,提高防治知識知曉率、健康信念形成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規范治療率、控制率和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其健康水平。
社區家庭健康管理系統強調社區范圍的照顧,為居民提供綜合性、連續性、協調性的保健。由于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衛生事業發展也有很大差異,其衛生資源、主要的衛生問題也不盡相同,我國正處在第一次衛生交替階段。傳染病、寄生蟲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都有可能成為社區所面臨的主要衛生問題,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應立足于社區,著眼于人群,控制疾病的流行,而慢性疾病應將重點放在改變人們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開展社區健康促進工作,以達到提高健康水平及衛生健康質量的目的[6]。故此建立完整、真實的健康檔案,成為建立社區健康管理系統的重要任務,健康檔案能夠為醫生提供患者全面、基礎的資料,使醫生可以全面了解居民個體及其家庭問題,做出正確臨床決策[7]。據相關報道指出[8],社區健康管理系統為社區醫生為居民提供針對性和連續性的服務提供了保障,從而更好地實現慢病管理,普及和推廣健康教育知識。同時,健康檔案為社區診斷提供了依據,能夠了解社區居民的整體健康狀況;掌握社區的疾病分類情況,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查出居民健康的危險因素,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能夠更多地了解社區居民的綜合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為居民提供預防、治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等多方位的社區衛生服務[9,10]。另外,提高了社區服務站日常工作的效率,使其更加方便、快捷、規范,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鄭俊峰,陳洪波,朱曉萍,等. 社區居民家庭健康管理模式探討[J]. 臨床醫藥實踐,2011,20(8):638-640.
[2] 陶海琦,陳惠芳,孫麗艷. 健康管理平臺在家庭醫生制服務中的應用[J]. 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1):2384-2385.
[3] 盧若艷,鄭振佺. 福州市某區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 醫學與社會,2010,23(9):53-54.
[4] 韓文珊,王憲斌,幕小燕,等. 以家庭為單位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檔案效果評價[J]. 醫藥論壇雜志,2011,32(2):128-129.
[5] 趙燕華. 社區家庭健康評估及系統化管理對高血壓患者血壓變化情況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07,2(2):93-94.
[6] 黃榮杰,劉唐威,戴霞. 社區高血壓病人網絡化隨訪管理血壓達標研究[J]. 廣西醫學,2012,34(1):53-54.
[7] 鄧文清,謝小培. 社區人群慢性心衰患者家庭護理干預模式[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2):5-6,11.
[8] 范國琴. 家庭支持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7):42-44,46.
[9] 范群,劉建華,李學信,等. 社區家庭功能及其相關因素的初步探討[J]. 中國全科醫學,2001,4(8):638-639.
[10] 吳遠照. 健康教育對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性及心理狀況的影響[J]. 海南醫學,2011,22(1):142-143.
(收稿日期: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