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印度電影,很多中國觀眾都不算陌生。印度是電影大國,近二三十年來,其電影生產基地寶萊塢聲名鵲起。印度電影在南亞諸國、南亞域外的類印度文化國家的影響不容小覷,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對加強印度在國際上的綜合實力起到了不可忽視的裨益作用。
印度電影小史
印度電影開始并初步發展于英國殖民時期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期,發展于獨立后的20世紀中期至90年代,繁榮并獲得國際影響于20世紀90年代至今。
1896年7月7日,孟買瓦特森旅館放映“活動的照片”,開啟了印度的電影發展史。在經歷了“短片的十年”(1900~1910)、“故事片的十年”(1910~1920)和“無聲片繁榮的十年”(1920~1930)之后,印度于1931年迎來了有聲電影時代。但由于二戰和本土獨立運動的影響,印度電影于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開始式微,幾近停滯。
印度獨立后,電影步入發展快車道。一批新的電影人成長起來,他們強調“選擇與人民密切相關的題材”,使用非專業演員,以低成本拍攝,給觀眾一種宛如真實生活再現的感覺。與此同時,商業電影也有一定改觀,在倡導健康娛樂性的同時,制作者提升了影片的趣味性和制作的專業性。內容“寓教于樂”和“寓夢于樂”并存:前者重教,予觀眾某種教化;后者重夢,予觀眾某種夢想。薩迪耶吉特·雷伊(1921年?1992年)是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印度電影人,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并于辭世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20世紀90年代,印度政府大力推行經濟改革,對電影產業尤為關注。新一代電影人成長起來,他們游學歐美,扎根印度,與國際電影人合作,給印度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這股活力歷久彌新,至今不衰,為印度電影打造出了堪與“好萊塢”媲美的“寶萊塢”,不僅促進了印度經濟的發展,還為印度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印度的電影政策
目前,印度已然是全球重要的電影出產區,其中以寶萊塢的印地語電影產量最多、質量最高、影響最大。寶萊塢基地位于孟買,每年生產數百部印地語電影,票房占印度電影總票房近一半,是印度電影工業出口海外市場的主打品牌。“寶萊塢”電影有狹義和廣義兩解,其廣義指整個印度電影。
印度電影有如此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政府的政策支持。獨立后的印度基本接受了殖民時期相對自由的電影規范體系。1949年起,印度政府通過不斷修訂《電影法》,逐步確立了相對完善的電影分級制度。除《電影法》外,印度電影業還需遵守其它相關法律法規,如《印度憲法》《孟買電影(管理)法》《版權法》《電影審查委員會法規》等。這些法律法規看似復雜,但印度電影的制作和放映總體上是很自由的。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歷屆政府重視影視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和國家軟實力的作用,對電影電視產業推行更加寬松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無論是本國電影的攝制、發行和放映,或是外國電影的引進,還是投資、撥款、人才培養等,政府都沒有太多限制。
2014年9月,印度總理莫迪發起“印度制造”運動。媒體和娛樂業也被確立為“印度制造”項目的關鍵部門之一,電影業首當其沖。政府旨在推動電影業持續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以及使印度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影旅游目的地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將電影行業的外方投資比例限額提高到了百分之百,還成立了由國家電影發展公司領導的電影促進辦公室,簡化了國內外電影制作者在印度拍片所需的手續,使印度逐漸成為電影拍攝的熱門取景地。此外,印度政府十分重視電影節的舉辦,每年舉辦各類國際電影節十余次,國內電影節不計其數。電影節的舉辦為印度電影的出口提供了有效平臺,擴大了印度電影在國際市場的影響。

印度電影的文化特色
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印度電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文化特色:
第一,民族歌舞特色。印度人能歌善舞,印度電影自誕生起就與這一特色結下了不解之緣。長期以來,“三三三”幾乎成為印度電影的定制。第一個“三”指片長3小時,如果影片太短,觀眾會認為“不值”,3小時是大眾公認的“值得看”的消費。第二和第三個“三”分別指3首歌曲和3段舞蹈。在現代,歌舞往往融于一體,因此一部影片的歌舞就會達到五六段之多。印度文化傾向“神人一體,游戲今世”。不管是一般人,還是乞丐,亦或是鰥寡孤獨、老弱病殘者,都能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幸福點。由此,印度人喜娛樂、善歌舞的特征在印度電影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獲得了海內外印度人的廣泛認同和熱愛。
第二,大團圓結局特色。印度文化和信仰講究“解脫”“涅槃”“梵我合一”,其意在于結局的美好與合意。實際上,大團圓結局也是印度梵語戲劇乃至當代戲劇的主要特征之一,這與上述的歌舞娛樂、游戲人生同理。表面上看,寶萊塢電影故事“開掛”,邏輯性不強,內容夸張凌亂,充斥著永恒的主題(愛情)和模式化的人物(堅信愛情的男女主人公、看重門戶的冷漠父母),滑稽表演和奇幻想象相混,打斗場面與祥和溫情相雜。不過,不管故事多么復雜,情節多么離奇,影片的結局大多是祥和的、喜劇式的。這是幾千年印度文化的要求,是“民族性”的必然。
第三,印度教文化特色。印度教是印度傳播范圍最廣、信眾最多的宗教,80%以上的國民信仰印度教,加之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具備類印度教特點,所以寶萊塢電影的背景幾乎完全是印度教風格的。印度教神廟、神像和祭祀儀式以和諧的形式構成電影的組成部分,毗濕奴、濕婆、迦梨等印度教神祇自然成像于影片之中,甚至成為其中角色。不僅如此,有的影片還直接取材于印度古代文獻,吠陀神話、史詩記載、往世書傳說、圣人傳記等屢見不鮮,成為寶萊塢影片取之不竭的“題庫”。這些元素極大地增強了印度電影的文化特色和對海內外具有印度背景觀眾的吸引力。
第四,現代特色。得益于印度政府的支持和印度人對電影的熱愛,印度涌現出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電影人,他們具有國際視野,飽含本土情感。可以說,正是精良的制作、精湛的表演和扎根印度本土又不失時代特色的內容,使“寶萊塢”成為了世界影壇的一匹黑馬。
印度電影的內外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之于印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產業部門,而是國家戰略。印度人民酷愛電影。不論是嫁娶,還是節日,人們載歌載舞,其歌舞都源于印度電影。電影文化是印度國民團結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印度是一個多元社會,加之實行民主制度,宗派和政黨林立,電影就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當唱起同一支電影歌曲,跳起同一段電影舞蹈的時候,人們會發現他們迥異的信念往往能在電影的影響下回歸一體。電影成為國家戰略也是印度經濟的需要。印度經濟的發展主要依托服務業,而電影是服務業的重要一支。印度電影業市場龐大,不僅為經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是印度娛樂服務業的“火車頭”。
印度大力發展電影業,與其長期推行的文化政策也大有關系。國內方面與大印度教理念相關,即在全印境內全力宣傳大印度教文化,爭取最大限度凝聚大印度教因素,建設大印度教國家。國際方面,則是通過電影提升印度的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長期以來,印度透過其駐各國使領館及文化中心等機構,大力借助放映宣傳印度電影來推介印度文化。由于寶萊塢影片風行世界,沙魯克·汗、阿米爾·汗等演員擁有國際粉絲,甚至影片風格的“麻沙拉”(masala)也成為了一種“品牌”。
總結起來,印度電影的海外影響主要有:
第一,對南亞其它國家的影響。印度與南亞諸國聯系密切,并對其實行某種開放政策,影視娛樂業尤甚,采取無利無限制輸出原則。相應地,該地區一些國家自身也有某種印度意識,加之歷史文化、宗教習俗和語言文學等方面相對一致的便利,對印度的影視產品往往官方漠然、百姓欣然。于是,印度電影風行南亞諸國,甚至在巴基斯坦的道旁路左也能聽到印度的電影歌曲,看到印度的電影舞蹈。尤其是尼泊爾,雖有尼泊爾政治人物或社會精英對印度表面順受內心逆反,但普通尼泊爾人卻看印度電影、接受印度教育,寶萊塢主要語言——印地語幾乎可以通行于尼泊爾全境。所以,對尼泊爾等南亞國家來說,印度影視與自身“毫不違和”。由此,電影幫助印度在文化上穩住了南亞諸國,而被穩住者并不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