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是農民生活和生產的基地, 也是全國人民的生活源泉、國民經濟存在的根本。在城市環境問題得到日益重視的情況下, 農村的環境保護與治理相對來說正在日趨惡化。本文通過對農村環境污染狀況的分析, 提出了保護農村環境的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環境污染;參與權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283(2010)04-0228-01
1 問題的提出
農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的鄉村區域范圍內各種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它包括該區域內的土地、大氣、水、動植物、交通道路、設施、構筑物等。農村環境保護是指對農業或農村環境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活動。由于農村環境是農業環境的中心,因此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保護農村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需要, 也是保證農村居民身體健康的需要,對提高農村環境質量與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2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2.1 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現狀
據調查,我國耕地面積1.3億公頃,人均耕地僅為0.11公頃,不到世界人均的1/2,特別是耕地總量和人均量仍在持續減少。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仍停留在粗放式經營模式上。在農業發展中,農村地區普遍采取低層次平面墾殖的生產方式,即生產者以傳統技術和經營方式為依托,以單純人口數量的增加與體力勞動投入為主體,不斷開墾新的土地,追求耕地面積的擴大,以增加糧食產量來滿足生存需要。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化肥、農藥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而這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是面源污染最為重要的來源。這些污染具有致癌作用,污染在土壤中日積月累,越來越重,不僅威脅著農村環境,也將影響全社會。
2.2 農民生存環境污染的現狀
2.2.1 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趨勢加劇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加之產業梯級轉移和農村生產力布局調整的加速,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在農村地區悄然興起,造成城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加劇,工業企業的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超標排放已成為影響農村地區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一些城郊地區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業廢渣的堆放地,全國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毀損的農田面積已超過200萬畝。特別是鄉鎮企業布局分散、設備簡陋、工藝落后,企業污染點多面廣,難以監管和治理,因污染引發的民事糾紛事件呈上升趨勢,環保糾紛已成為繼征地、拆遷之后又一影響社會穩定的新問題。
2.2.2 土壤污染問題已對食品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一些地區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農膜以及污水灌溉,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殘留,直接影響土壤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生物種群結構發生改變,生物多12樣性減少,土壤生產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質惡化,影響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相當嚴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累積性、滯后性、不可逆性的特點,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勢必長期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土壤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損害群眾利益、威脅農產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3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法律對策與思路
3.1 環境保護服務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環境政策與經濟政策相互滲透
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不能只從環境問題考慮,需要從整體出發,即在農村整體發展的范圍內考慮農業發展、生態環境影響、能源和資源短缺等問題的基礎上,把發展農村經濟的觀念貫穿于農村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在產業政策方面,選擇環境保護與經濟健康發展相統一的產業結構、生產結構、能源結構、技術結構和消費結構,淘汰污染嚴重的產品與工藝,發展清潔原料、清潔產品與工藝,把產業發展的水平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價格政策方面,要改變資源無價的觀念,放開市場價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技術進步和替代品的開放。在環境政策方面,要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不能用環境政策來制約經濟政策,而應該把環境政策融入經濟政策,環境保護應著眼于把晤談盡可能消除在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農村環境標準要適合我國現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致過多地增加生產成本。
3.2 落實現有制度,加強立法保障
就制度層面而言,當前農業環保立法體系仍然存在著綜合立法缺失、現行立法落后、立法技術滯后等問題。從整體來看,立法層面上完善農業環保制度仍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可先從深化現有環境法主要制度在農業生產中的適用著手。這方面國外的一些經驗值得借鑒:英國為加強土地管理,促進耕地保護,制定了一系列與土地有關的法令,如《城鎮和鄉村規劃法》,《村莊土地法》等;進行土地調查、分類定級和科學規劃工作;開展環保型農業,提高土地質量,并提倡“科學研究指定地區”(多為劣質地)轉化為草地和林地,由政府支付補助金,并指定“環保農業地區”,并給予補貼。這些措施都突出了以科學合理的方法管理農業生產,保護農業環境的中心。
3.3 強化農村環境執法環節
針對目前我國農村環境執法現狀,筆者認為首先應改革現行環境行政管理體制,強化環境執法的權威。我國環境管理體制統管與分管相結合的特點,使各部門職責關系不明, 缺乏內在統一,因此應建立環境執法的專門機構,從中央到地方統一管理,在各地環境執法過程,該機構為執法主體,并且垂直由上一機構管轄、監督,不隸屬當地政府主管,各級政府與各部門應密切配合其工作, 這樣就能有效地制止地方保護主義與部門保護主義, 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和權威性。其次,要強化執法隊伍,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嚴格依法辦事, 做到執法必嚴, 違法必究;要不斷更新執法人員的知識結構, 強化他們各項環保科技技能;同時,要加強執法監督, 提高執法力度。最后,要改變單一的行政強制手段,提高環境執法的實效性。
4 結束語
農村的環境問題直接影響到新農村的建設,影響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影響到中國整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最終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就必須加強農村環境整體法制建設。本文從我國農村環境現狀,從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入手,提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對策與思路,最終實現人口資源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粲發.論鄉鎮環境保護管理立法的不足及完善.法學雜志,2009(4)
[2] 張立欽,吳甘霖編著.農業生態環境污染防治與生物修復.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3] 張祖慶.論新時期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法律探究.商場現代化,2006(10)
[4] 李桂林.農村環境污染現狀成因與對策.環境科學動態,1999(1)
[5] 姜百臣,李周.中國農村工業化的環境問題.中國農村經濟,1994(11)
[6] 呂忠梅.超越與保守—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環境法創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