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家國情懷:歷史教育社會功能的目標與追求

時間:2022-10-27 19:35:02 來源:網友投稿

關鍵詞 家國情懷,歷史教育,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1-0029-05

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當前歷史教學界備受關注的熱點理論問題,反映出當代歷史教育發展的新趨向。其中,家國情懷素養不僅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而且是歷史學科課程目標中的最高層級,在五大學科核心素養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種意義上可看作是歷史教育的根本旨歸。一般來說,家國情懷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國家持有的高度歷史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是對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持久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風范,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深切憂患和理性關愛。本文試就如何正確培養青年學子的家國情懷,結合歷史教學實例加以說明。

一、堅持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培育科學的歷史觀

歷史學的學科屬性為“求真”,即歷史研究應當理性認識和正確反映那個真實客觀存在的過去的歷史,是一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的過程,這是歷史學賴以存在、不斷發展的根本內在動因。歷史學的社會屬性則是“致用”,歷史學并非只是事實的簡單記錄,它同樣需要對事實的理解、詮釋和評判,以啟迪后世、教育來者。這是歷史學不斷發展的外部推動力。

歷史學的學科屬性和社會屬性主要體現在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上。事實判斷是一種考實性的認識,意在通過描述來還原歷史“是什么”,而價值判斷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價值認識和價值評判,意在回答“為什么”和“怎么樣”。如近期發掘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人員根據墓中出土的私印、奏章及墓葬形制與古籍中相關記載的互證,最終確定墓主人為第一代海昏侯劉賀,考古人員的這一認識判斷過程就是事實判斷過程。此后,人們更多地疑問會接踵而至,“劉賀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真如史書所載平庸軟弱,甚至“荒淫無道”嗎?立廢之間不足27日的他又在西漢王朝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要回答這些問題,劉賀自己的骸骨和2萬件古物成為珍貴的“中介”,而最終能讓它們“發聲”的,還是要通過人們的考察、辨識作出評判,這個過程更多的也就上升為一種價值判斷了。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從汗牛充棟的事實中辨識出哪些是治國理政之良方,哪些是賢者當需我們“思齊”,哪些又是“奸佞”不肖者當需我們“內自省”。史學在對國家前途的觀察、對國策的制定、對社會風氣的改善、對個人素養的提升方面均能發揮其重要功用。“《春秋》成,亂臣賊子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歷史教學中,當涉及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認識時,應堅持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培育科學的歷史觀。一方面,要通過教學的適當引導和滲透,使學生知道歷史的事實判斷即史料實證是歷史認識的初級階段,是價值判斷的前提和基礎。未經“考實”的價值判斷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很難站得住腳的。如一位教師評析北洋政府的統治,說它是言論自由、學術開放的。這與教科書上講的大相徑庭,學生就感到迷惑了:這是真的嗎?難道教科書在說謊?的確,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時間里,社會上確曾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民主氣氛濃厚,社團、政黨蓬勃興起,各類報刊也是“風起云涌,蔚為大觀”。但是這種局面的出現更多的是得益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帝制,得益于臨時政府頒布的鼓勵民主、學術發展的措施,得益于人們受其所開“自由之風、共和之氣”的鼓舞,客觀上,當時社會處于劇烈的轉型時期,甚至當時割據政權大量存在,中央政府始終未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客觀原因,因而不能籠統歸功于北洋政府的統治。“癸丑報災”①的發生使我們更為真切地看到北洋政府統治的專制、殘暴,絕非政治清明、言論自由、學術開放。

另一方面,價值判斷則是歷史認識的高級階段,是根據一定的價值觀對事實做出的主觀評判,是事實判斷的提升和發展。例如對于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等戰爭的認識,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它們具有戰爭的共性——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性: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環境破壞,等等,這些過程和細節理應作為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的內容,但卻不能作為歷史教學的全部內容。另一方面,過猶不及,或最終止步于事實判斷,即便是弄清楚了整個戰爭的所有細節,而不去進一步探究戰爭的性質、原因及其影響,也很可能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這里所強調的對于戰爭的“性質、原因及其影響”的研究,就已經屬于價值判斷層面的工作了。在當下的歷史教學中,有的人過于糾結于細節、過程,如狼牙山五壯士究竟吃沒吃老鄉的蘿卜、邱少云身上著火的時候究竟動沒動,甚至強調日本鬼子的素質比中國軍隊的素質高,等等。這都是以事實判斷抹殺、掩蓋了價值判斷的典型案例。

任何對歷史的闡釋和評判,都蘊含著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是由歷史認識的主體完成的,而歷史認識的主體是人,所以不可避免帶有主觀性,同時,歷史認識主體是具體歷史時代中有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所以價值判斷又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性。恩格斯曾以“公平”為例對此做過形象的說明:“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者的公平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因為據說它不公平。在普魯士的容克看來,甚至可憐的行政區域條例也是對永恒公平的破壞。所以,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這種東西正如米爾伯格正確說過的那樣,‘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解’。”②這充分說明,在進行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時,歷史認識主體不僅受主觀的自身認識能力的限制,而且也受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階級立場的限制,都具有無法逾越的客觀因素的局限。因此,就像真理具有相對性一樣,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也有相對性。值得注意的是,價值判斷的相對性是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與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有本質的區別。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是辯證統一的,不恰當的強調任何一方都有可能造成歷史價值觀的扭曲與割裂,從而將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引向歧途。毫無疑問,家國情懷的培養亦應作如是觀。

二、努力認識人類歷史規律與發展大勢,形成積極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以史為鑒的理性精神是形成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思想基礎。這種理性精神,本源于政治實踐。早在西周初年,周公就善于運用以史為鑒的思想教育西周的貴族們,告誡他們不要貪圖安逸,強調:“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③“殷鑒”一詞由此而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思想在當時的詩歌中也有所反映,即:“殷鑒不遠,有夏后之世。”①夏代的滅亡,就是殷代的前車之鑒。可見其在當時有廣泛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家們從社會劇烈變動、政治權力不斷分配的歷史中,總結出了一條帶有普遍性的歷史經驗,即“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②

在歷史教育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規律趨勢,在家國情懷培養過程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白壽彝先生在1982年北京史學會年會上的講話中就曾特別提到,史學在教育上的一個重要意義是進行歷史前途的教育,歷史教育的方向是引導我們下一代向前看。③齊世榮先生更是強調歷史教育應讓青年學生認識到人類前途是光明的,歷史課應該告訴大家盡管人類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曲折,甚至倒退,但最終是前進的。④這是對人類歷史的根本態度,即歷史觀決定了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比如,中國歷史悠久而又具有連續性,雖有朝代的更迭、分裂局面的出現,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連續性發展則是中國歷史的主線和主流,是基本發展趨勢。又如,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從低級階段邁向高級階段的,盡管有困難、有曲折,甚至有反復,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必將戰勝黑暗,也是一條基本的規律。這里談到并強調的對歷史規律與發展大勢的認識,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歷史教育的意義和方向,是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內容,應在新課標的修訂、教科書的編寫、考試測評以及教育教學實踐當中加以充分貫徹。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突出特點是強調歷史的時序性,因此它在內容設計上采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系來理解‘線’,使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⑤未來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則要求在理解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等唯物史觀基本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社會發展趨勢,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世界歷史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漸發展到全世界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息息相關的整體的過程。這一規律就像一架望遠鏡,它賦予青少年綜觀歷史的大視野,借由這臺望遠鏡他們不僅看到絲綢之路上族群間的沖突、過往商旅的跋涉,還能望見一條打通亞洲內陸的交通要道,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廣泛交流;不僅看到工業革命導致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更加血腥而瘋狂的殖民擴張、看到觸目驚心的“城市病”,還能夠望見工業革命直接推動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跨入工業文明,緊隨其后到來的是世界近代歷史上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的發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不僅看到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浩劫,而且也能望見二戰結束至今,人類在經濟、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認知和把握,不僅能夠逐漸培養青少年的世界意識和國際視野,最終指向的是幫助他們建立起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創造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觀)

價值觀是文化觀的核心,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直接的是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對我們來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①這一論述,著力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根深葉茂的中華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生動體現,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當代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追求自由、愛好和平、崇尚和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價值理念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使得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中國古代史部分重點介紹了40多位文化名人,30余部科技文化類著作,還設有專門反映傳統文化的主題“欣賞《清明上河圖》,說一說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欣賞戲劇、曲藝表演藝術”等教學活動建議,意在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掌握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知識,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它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滋養了家國情懷。

高中階段,對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則需要提升一個層次,即在初中掌握具體知識的基礎上,在中華文化的特質和意義方面予以凝練和提升。如,在歷史教學中講《尚書》的《五子之歌》“民唯邦本,本固邦寧”,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講直臣魏征所諫“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②盡管這些樸素的民本思想和現代意義上民主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兩者之間也存在內在的一致性,即體現了重民理念。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③這一格言,已成為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精神傳統,一部中國史可以說就是中國先民自強不息、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從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到盤庚遷殷,從春秋時期的鑄刑鼎、鑄刑書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變法,從漢武帝的強國之舉到漢光武帝和漢明帝的“建武永平之治”,從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措施到隋唐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從唐太宗時的“貞觀之治”到王安石變法的坎坷歷程,從元、明、清三朝政治體制的變革到清朝末年的維新運動和革命黨的興起等等,這些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貫穿著自強不息的革新進取精神。因此,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精研,有助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會和認同,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弘揚,則有助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兩者相生輝映,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得以生生不息,不斷在中外文明的交流與碰撞出反映歷史、呼應時代、感召未來的家國情懷。

比如,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文綜“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一題,其基本出發點就是重在考察漢字文化變遷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事實上指明了家國情懷培養的方向和歷史教學努力的目標。通過對本題的考察,我們還應該意識到,漢字興衰榮辱與時代密切相關。鴉片戰爭以來,西學不斷被引入中國。辛亥革命時期,西方的政治理念開始在中國產生巨大影響。20世紀20年代,社會主義思潮開始在中國逐漸盛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之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有識之士都在探索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及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問題。漢語新詞匯的不斷涌現,就是從一個側面揭示出這一歷史演進的過程。歷史教學若能夠結合漢語新詞匯闡釋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不同時段特征(民主自由、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若能夠結合漢字闡釋學習西方和結合國情的關系;能夠以漢字演化為切入點,將中國傳統文化置于歷史的和現實的關系中進行思考,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價值與意義,也就達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的目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倡全社會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全球化之下民族文化自覺訴諸歷史教育方面的要求,更高層面的要求則是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到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辯證統一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家國情懷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歷史教育應該引導學生堅持科學的歷史觀、文化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

四、大力挖掘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和理性的愛國主義

一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維護民族獨立、國家完整的革命斗爭史,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是家國情懷培養的基本內容。歷史進程中的朝代興亡、制度得失、社會治亂、人才優勢、黨派修為和人生修養等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和歷史智慧,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逐漸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經驗教訓和歷史智慧對于現實和未來的重要價值,從而培育起青年學子正確的國家觀和理性的愛國主義。

除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概括、提升、發掘和轉化外,教師還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置于世界文化交流與發展之中來探討其價值和意義,進一步理解區別于西方近代價值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特性,如“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等價值理念。這些都為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提供了文化基礎。因此,培育家國情懷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到歷史教學,應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立腳點和根基,二者在實現的路徑上是一致的。

家國情懷的培養還要求學生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文化認同的同時,能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傳統。因為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是世界各民族世世代代創造的業績與輝煌,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步履與行程,對此我們需持應有的敬畏與尊重,也只有尊重才能獲益。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講的是經濟領域,表面看來,世界經濟的發展確曾產生出大量超越民族界限的經濟因素和經濟理念,如資本的流動呈現出跨國界的態勢,跨國公司代理了部分國家的職能,互聯網的擴展和大眾傳媒的高度發達使信息文化的傳播也突破了國界。但是我們仍應更清醒地看到,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應是在削弱各個民族利益的基礎上形成的。事實上,在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各個民族仍保持有自己固有的傳統,有它的民族精神、民族特點,也正是它們之間的分歧和差異才對當代歷史教育培育正確的國家觀和理性的愛國主義提出了新要求。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要做到真正的民心相通,則應尤其重視文化的相互尊重與相互理解,在豐富的歷史文化交流之中存小異、求大同,凝練共識。

綜上言之,無論對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不同評說,還是對時空觀念、史料分析、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不同解讀,從根本上說,都是由不同的歷史觀和歷史價值觀造成的。當前歷史教育將以往“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基礎上進一步凝練為“家國情懷”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現了時代對歷史教育的新要求,是對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后現代主義史學思潮消弭價值、解構意義、虛無民族國家界限的自覺回應。如何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指導,把現實與歷史、理論和價值統一起來,形成辯證科學的觀察歷史的理論和方法,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更是深刻影響歷史教育和歷史教學的重大現實問題。

【作者簡介】曹小文,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史學史及歷史教學工作

【責任編輯:李婷軒】

推薦訪問:情懷 家國 追求 目標 功能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