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在我國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和相關政策支持下,煤炭行業科學化發展理念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煤炭產量大幅增長,建立了礦區環境恢復與治理機制,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在有力地保障了國家煤炭穩定供應的同時,煤炭工業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回首“十一五”中國煤炭工業亮點紛呈
煤炭工業發展理念發生了較大變化。“十一五”期間,煤炭行業最大的變化就是理念的變化。全行業更加注重科學發展,加強發展戰略研究,超前謀劃,形成了比較清晰的發展思路;更加注重煤炭市場化改革,推進煤炭成本完整化,基本建立了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更加注重煤礦安全生產,加大煤礦安全投入,促進了安全生產形勢的穩步好轉;更加注重綠色開采和生態礦山建設,從設計理念更新入手,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了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民生與和諧社會建設,提高煤礦職工收入水平,職工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改善;更加注重擴大開放,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我國由傳統的煤炭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煤炭企業“走出去”戰略取得進展。
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十一五”以來,煤炭行業完成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等科研項目3l項,重點科研課題336個;實施國家科技大型示范工程項目13個。建成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技術中心12個。2006~2010年共計評審出煤炭工業協會科技獎97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0項。煤礦裝備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直接液化和煤制烯烴技術取得突破,煤礦充填開采、礦區環境治理等綠色開采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全國煤礦數量由2005年的2.48萬處減少到目前的1.5萬多處,平均單井規模由9.6萬噸提高到20萬噸;大型煤炭基地產量達到26億噸,占全國的87%;年產量超過千萬噸的企業由2005年的30家、總產量8.1億噸、占全國的總產量的35.8%,提高到2009年的43家、總產量17.28億噸、占全國的58.12%;2009年,年產量超億噸的企業有2家,超5000萬噸的有7家;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由2005年的285處、核定能力8.43億噸、占全國煤礦總核定能力的37.3%,增加到2009年的434處、核定能力12.63億噸、占全國總能力的50.6%;煤炭企業多元產業發展格局初具規模,煤電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新型煤化工產業逐漸興起,初步建立了煤炭上下游產業聯合發展機制,多數大型煤炭企業非煤產業產值已超過50%以上。
煤炭供應能力大幅提高。全國煤炭產量由2005年的23.97億噸,增加到2009年的29.73億噸,增長24%。全國煤炭鐵路運量由2005年的10.7億噸增加到2009年的17.5億噸,預計2010年達到19億噸;主要港口煤炭轉運量由3.7億噸增加到4.7億噸,預計2010年將達到5.5億噸。煤炭進出口由2005年的凈出口4555萬噸轉為2009年的凈進口1.02億噸,預計2010年凈進口1.2億噸以上。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為77.2%、70.3%。我國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5.6%和46.7%。
煤炭行業在保障國家煤炭供應的同時,為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初步統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安排就業570多萬人,為2000多萬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大型煤炭企業積極利用國家支持政策,加大棚戶區改造投入,一大批煤礦工人喜遷新居;職工年平均收入由2005年的2.15萬元提高到2009年的4.16萬元,增長了93.5%。如同煤集團計劃投資100多億元,用3~5年時間,徹底解決10萬戶、30萬員工家屬的居住條件;目前一、二期工程已經完工,7萬戶居民喜遷新居,三期工程已經開工。
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兗州煤業收購澳大利亞菲利克斯資源公司,開灤集團在加拿大開展煤炭資源并購取得成功,神華集團在印尼投資年產150萬噸露天煤礦開工建設,江西煤炭集團在印尼形成了年產120萬噸產量規模,以及徐州、中煤地質總局等企事業單位都在積極開展境外資源開發工作。中煤裝備、鄭煤機、三一重裝等煤機企業的技術裝備已出口到主要產煤國家,取得了良好的信譽。
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步好轉。全國煤礦死亡人數由最高的6597人大幅下降到2009年的2631人。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2005年的2.77下降到2009年的0.892,首次降至1.0以下。其中,原國有重點煤礦由0.919降至0.374,國有地方煤礦由1.993降至0.809,鄉鎮煤礦由5.158降至1.689。
展望“十二五”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發展的機遇看,一是煤炭總量增長的機遇。“十二五”期間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制期,這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科學判斷,我國經濟仍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煤炭需求仍將保持適度增長。初步預測,到2015年,全國煤炭消費總量將達到38億噸,在2009年煤炭消費量的基礎上,凈增8億噸左右,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煤炭資源總量為5萬億噸,其中,已探明資源儲量占一次能源資源總量的94%左右。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特點,決定了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很難改變。為此,我國政府制定了“煤為主體、多元發展”能源戰略。在今后較長時期內,雖然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下降、增幅回落,但總量還將保持增長態勢。
二是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的機遇。隨著我國煤炭科技進步加快,自主新創能力提高,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不斷涌現,千萬噸大型煤礦技術裝備制造能力提高,電液控制閥等關鍵部件逐步實現國產化,一些制約煤炭工業發展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逐漸被攻破,煤炭清潔開采、高效、低碳利用技術研發取得成功,將為煤炭工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空間。
三是煤炭結構調整帶來的新機遇。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動下,煤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快速壯大,企業規模效益逐漸顯現;大型煤炭基地內產業集群發展,上下游產業一體化聯合經營,產業銜接更加密切,互利共贏發展趨勢明顯,以煤基多聯產為方向的煤電、煤化工產業發展更為成熟;產業集中度逐漸提高,市場秩序更加穩定,為穩步提升煤炭經濟運行質量奠定了較好基礎。
四是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支持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機遇。近年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有力地支持了煤炭工業發展。煤礦提取安全生產
費用政策,為煤礦安全提供了資金保障。初步統計,全國煤礦已累計提取煤礦安全生產費用超過1800多億元。國家推進煤炭市場化改革,取消政府主導的訂貨制度,放開煤炭價格,為推進煤炭市場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出臺棚戶區改造支持政策,使長期生活在棚戶區的礦工生活條件得以改善。產煤省區政府也配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安徽省出臺支持政策,煤礦安全費用上不封頂,將煤炭資源價款省級分成部分返還給煤炭企業,支持企業發展。這些政策措施的效應在“十二五”期間將逐漸顯現,也將成為煤炭工業發展機遇。
五是煤炭運輸條件改善的機遇。根據中國鐵路網建設規劃,規劃新建鐵路4.1萬公里。今后一個時期,在原規劃的煤炭外運基地基礎上,增加了**地區煤炭外運基地,并重點強化“三西”地區煤炭下海和鐵路直達中南、華東內陸地區通道。規劃新建內蒙古中西部、山西中南部煤運鐵路和烏魯木齊一哈密一蘭州鐵路等。“十二五”期間,全國煤炭鐵路運輸網將逐漸完善,煤炭供應保障能力和供應效率將大幅提高。
從面臨的挑戰看,一是煤炭結構性過剩壓力增大。近年來,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煤炭產量持續以年均2.0億多噸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0年底,全國煤炭總產能接近38億噸,與“十二五”期末規劃產量相當。且煤炭生產越來越向晉陜蒙寧等西部地區集中,煤炭生產供應區與主要消費區的距離增加,煤炭結構性過剩的壓力加大。
二是安全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壓力增大。我國煤炭資源賦存條件與主要產煤國家相比相對較差,煤層埋藏深、自然災害多,且隨著強度開采,深度逐年增加,條件越來越復雜,煤礦安全生產的壓力加大。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國際社會碳減排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高強度的生產和消費煤炭,生態環境和國際社會輿論的壓力增加。2007年,全球排放CO2總量為208億噸,其中,中國排放53億噸,美國排放59億噸。我國碳減排壓力增大。同時,高強度開發煤炭資源,富煤地區環境承載能力面臨挑戰。
三是煤炭工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艱巨。近年來,雖然煤炭行業經濟效益提高,多元產業格局初步形成,但煤炭行業發展多元產業仍然面臨技術、資金、人才等諸多因素制約,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艱巨。
四是煤炭生產力總體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不高。我國煤炭基礎理論研究滯后,煤礦大型裝備和關鍵部件的國產化程度偏低,人才供應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高的問題依然突出。
五是煤炭行業管理弱化的問題突出。“十一五”期間,全行業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同意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意見的批復》精神,煤炭行業管理體制改革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了較好效果。但隨著新一輪體制改革,一些主要產煤省區相繼調整了煤炭管理職責,將原來煤炭工業局的行業管理職能分別劃分到多個部門,行業管理弱化的問題突出。建立統一、精簡效能和權威的行業管理體制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