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加強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對領導干部道德操守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領導干部;道德操守
[作者簡介]茅勝斌,中共海門市委黨校副校長,研究方向:政治與法律,江蘇海門,226100
[中圖分類號]D2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23(2009)09-0163-0004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鄭重地向全黨提出了加強共產黨人道德建設問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能不能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保持嚴謹的行為操守,做到“變革不變質”、“改革不改向”,事關黨在人民群眾中能否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事關黨的執政基礎是否穩固,是每個領導干部必須認真思考的新課題。領導干部處在黨和國家的各級重要崗位上,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因此,思想道德建設首先要從各級領導干部抓起。
一、近年來領導干部道德操守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領導干部道德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形勢的發展和需要相比,同領導干部肩負的歷史重任和職責相比,同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的要求和期望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近年來,領導干部在道德操守方面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夠深刻
有的領導干部對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認知偏差,認為只要有經驗,不學理論也能應付工作,以各種理由為借口,整天陷于事務,忙于開會,窮于應酬,無暇顧及學習;或是淺嘗輒止,滿足于一知半解,“讀書讀個皮兒,看報看個題兒,文件看個大意,閱后鎖進抽屜”,“不讀書,不看報,跟著感覺湊熱鬧”。有的領導干部理論與實際脫節,要么不顧實際照本宣科,把理論與實踐簡單對號,照抄照搬,不善于用正確的理論改造主觀世界,不善于聯系本地區本部門實際來運用理論,要么喜歡在名詞、概念上做表面文章,講道理頭頭是道,一接觸實際卻束手無策,說功比唱功還好。由于部分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不到位,總認為理論學習、道德教育是虛的、軟的,因而道德教育難以入腦人心,導致廉政勤政意識薄弱、理想信念動搖、意志不夠堅強,不能用健康的態度和正確的準則對待人生、規范行為,對自身的道德要求偏低,沒有體現出領導干部在道德實踐方面的帶頭示范作用。他們一旦受到錢、權、色等腐朽思想的侵蝕,就經不起誘惑,最終走上違法違紀的道路,成為歷史的罪人。
(二)理想信念不夠堅定
近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個別領導干部在增強效益觀念的同時,也誘發了“一切向錢看”等現象。只講實惠,不講理想;只想索取,不想奉獻;只要錢財,不要原則;只顧個人,不顧他人;把等價交換的原則引入黨內。有些干部在理想信念上,表態與心態不一致,理論認可與實踐認同不一致,順境時與逆境時不一致。有的甚至會上講真理、會下講歪理,人前人后兩副面孔。與此同時,個別地方、部門良好的社會風尚有所退化,艱苦奮斗、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在一些人中受到冷落。社會公德和禮儀風尚,如敬老愛幼、助人為樂、助殘濟困、文明用語等傳統美德有所淡化。同時,還多多少少地存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落后風俗習慣、愚昧的社會現象,如封建迷信、拉幫結伙等時有發生。少數干部貪圖安逸,缺乏昂揚的斗志,沒有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學習不刻苦,工作不勤奮,下基層怕麻煩,接觸群眾怕丟架子。少數干部自由主義現象有所滋長,組織紀律性較差,口無遮攔,什么話都敢講,對一些政治“笑話”、灰色“段子”、消極“順口溜”津津樂道。有的捕風捉影,為了個人私欲,散布消極言論,影響了團結,干擾了正常工作。
(三)工作作風不夠務實
有少數干部工作水平一般,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作風不夠扎實,不能及時、全面、準確地了解掌握基層的實際情況,不善于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解決問題。面對不斷出現的新矛盾、新情況,拿不出有效對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落實。當前干部的浮夸和弄虛作假之風依然有一定市場。群眾用這么一副對聯形容某些領導干部的作風,上聯是:“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聯是:“下級騙上級,層層摻水,水到渠成”,橫批是:“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這反映出,毛澤東和鄧小平提倡的求真務實的作風仍然沒有真正成為我們黨內工作的準則,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是倒退了。有些干部熱衷于玩數字游戲,虛報產值與速度;有些欺上瞞下,搞形式主義;有些為求新求異,根本不考慮實際效果和群眾意愿;有些為求個人升遷,不講良心道德,置黨性原則于不顧,擺花架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和形象工程;有些表里不一,說話、做事不講誠信,對基層、群眾承諾的事做不到、做不好;有些為了狹隘的部門利益和個人名利,對上級的有關政策、法規視而不見,消極應付上級,行政執行力較弱;還有一些干部對成績加以夸大,對失誤則盡力隱瞞,好說空話、假話、大話、套話,嘩眾取寵,騙取榮譽,撈取政治資本。這些行為和作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級乃至中央決策的準確性,阻礙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
(四)以權謀私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些經濟部門和企業,為了取得發展經濟的某些政策、優惠條件,常常用金錢開道,拉攏腐蝕領導干部,避開政策、規定、法律的限制,為他們提供方便;一些權力部門和個別領導,憑著對社會各項事業的管理權,借著人民群眾有求于他們,故意刁難基層和群眾,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甚至大搞權錢交易。有少數干部以檢查為名,到被管理對象那兒吃拿卡要。還有少數領導干部利用手中權力,為家屬、子女、親友謀取經濟利益和政治待遇,以“合法”形式掩蓋不正當目的;或是領導干部之間相互請托,違反規定為對方的特定關系人在升學、就業、參軍、投資、經商、晉升職務等方面提供便利,牟取不正當利益;甚至有少數領導為一些違法違紀行為打招呼,缺乏應有的正義感和辦事原則。上述現象雖是少數,但副作用極大,影響極壞,腐蝕性極強。
(五)八小時以外行為自律較為軟弱
能否管住自己的腳,某種程度是檢驗領導干部思想上是否有定力、行為上是否有自控力的重要尺度。近來來,一些領導干部在自由支配的時間內走進了不該走進的地點和場合,從而誤入歧途。一些領導干部認為八小時工作以外、工作區以外、家庭以外的行為是自由的,感到在個人自由支配時間來點“興趣愛好”,不過是給生活加塊“調色板”,組織上既“不該管”,也“管不著”。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一些領導干部在“三個以外”無所顧忌地把腳邁進了星光閃耀的豪華飯店、燈紅酒綠的高檔
KTV、各種服務一應俱全的桑拿浴室、一擲千金的高級賭場,熱衷于趨炎附勢,忙碌于迎來送往,逐步滑入腐敗的泥潭。另外,有少數領導干部不講家庭美德、不顧社會公德,言行失范,影響形象;有的恃權傲物,對群眾耍橫凌弱,甚至出言不遜;有的不關心社區建設,不注意鄰里團結,不講文明、不守禮節,影響較壞;有的對家庭不負責任,對配偶不忠誠,追求奢侈糜爛的生活,家里“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找三陪、包二奶、養情婦乃至嫖娼宿妓。
二、領導干部道德操守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狀況總體是好的,他們在帶領人民群眾推進改革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同時,也實現著道德的升華。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領導干部工作上不思進取,作風上華而不實,政治上缺乏原則,生活上追求享受,甚至道德觀念淪喪,難以抗拒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最終導致生活上的腐化和政治上的墮落。而產生這些問題,既有干部自身素質和主觀原因,更主要的是對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重視不夠,抓得不力。筆者認為,領導干部道德操守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放松理論學習忽視道德踐行
一些腐敗分子在他們的“懺悔錄”中,都把不注重學習,放松對世界觀改造作為違法犯罪的根本原因。無論對黨還是對黨的干部來說,理論上的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領導干部道德缺失往往是從放松理論學習開始的。由不講學習、不講政治,到放棄思想改造,導致理想信念發生動搖,直至背離黨的根本宗旨,個人私欲膨脹,道德也就失去了根基。現在一些領導干部成天忙忙碌碌,渾渾噩噩,平時很少讀書,很少花時間掌握政策,即便參加會議、學習,也往往不用心思,不肯動腦,不求甚解,完全用應付任務的觀點去對待學習。有的干部把學習當作看不見摸不著的“軟指標”,以工作擠掉學習,甚至認為理論學習是專家學者們的事,自己沒有必要學習,學習會影響業務工作。還有的認為學習是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所以平時一有空,就吃喝玩樂、經商賺錢。由于放松學習,有些人難免在理論上糊涂、政治上動搖,進而迷失方向,分不清是非、辨不了黑白,面對物欲喧囂的誘惑,道德防線就很有可能潰破。當然,有些部門和單位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在對干部進行道德教育時,重理論灌輸、道德說教,輕能力培養、行為養成,其結果是造成知行脫節、道德理論與道德行為分離,未能發揮道德教育應有的作用和效力。毛澤東同志早就告誡全黨:“有書本知識的人,要向實際方面發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書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條主義錯誤。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面學習,要認真讀書,然后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并上升為理論,才可以不把局部的經驗誤認為是普遍真理,才可以不犯經驗主義錯誤。”所以,不讀書、不學習、輕實踐是領導干部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
領導干部的道德操守既是思想觀念的認知過程,又是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既要求個人內在的自我修養,又需要有很強的外在約束。道德是靠公眾評價和輿論監督實現的,沒有公眾的經常性評價,離開社會輿論的監督,不講道德的現象得不到及時的批評,良好的道德風尚就難以形成。這些年來,我們在道德建設尤其是領導干部道德建設方面不斷地作了嘗試,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反映社會主義道德本質要求、適應社會主義政治運行規律、體現領導干部行為特點的基本道德要求;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沒有具體化為每個職業、每個崗位、每個個人的行為準則,使得大多數道德準則因缺少落地的支撐點和連接點而被束之高閣;道德踐行缺乏制度、體制、機制協助,特別是同現實社會的利益原則相脫離,使道德準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踐行的動力;缺乏科學有效的道德評價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使道德行為得不到及時的褒揚和獎勵,不道德現象得不到嚴厲的批評和懲罰;報紙、電視等大眾傳媒對各級干部的監督也非常有限,整個社會缺乏有利于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充分實現的環境和氛圍。目前,在干部選任工作中重才輕德、以才蔽德、以績掩德的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在制度體制上,“官必民選”或“票決制”的干部選拔任用體制仍為一大空白。在干部使用中雖有征求群眾意見的環節,但干部的最終使用、提拔權,還是集中在上級領導機關甚至個別主要領導手中,這就必然使一些干部把注意力轉向上級領導機關和能決定自己前途命運的領導人那里,而不會為對自己提拔升遷沒有多少影響的群眾誠心誠意地服務。這樣一來,領導干部踐行忠于人民、服務人民的道德承諾,就會因缺乏制度保證而難以兌現。在現代社會,加強制度建設,是提高干部道德素質,使干部道德教育落到實處的重要措施。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唯有人人都保持對制度的敬畏和尊重,社會才能走向理性和有序。加強領導干部道德操守建設,要把基本道德觀念的要求融入到法律法規和具體政策中,使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允許做什么、不允許做什么有機統一起來,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的強制性導向作用,促進良好的從政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形成。
(三)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影響
改革開放后,我國大部分領導干部是受益的群體,但在物質生活條件改善的同時,許多領導干部卻感到精神空虛和迷惘。作為一個黨員領導干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人要不要講人格、做官要不要講官德、崇高理想還要不要追求?如何對待享樂、如何對待金錢、如何對待權力、如何對待升遷、如何看待待遇、如何看待奮斗、如何看待成功與失敗?他們對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產生了困惑和迷惘,甚至在很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基本的榮辱感。與計劃經濟有關的統一規劃、服從命令、公而忘私等道德價值被市場經濟的功利價值所代替,傳統道德觀念由于對現實社會缺乏足夠的解釋力,也與市場經濟求利性原則有所沖突;同時,形式主義與“假大空”的道德說教,也顯得蒼白無力。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所以重視物質利益原則凸顯出來,個人的物質利益觀念被強化,加之市場經濟實行等價交換原則,貨幣金錢是商品交換的中介,極易使人用金錢衡量自身和他人的價值,導致少數領導干部價值觀扭曲,滋生“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搞權錢交易,經商牟利,傍大款,笑貧不笑娼。其次,市場經濟的競爭原則、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經濟領域的競爭難免著重追逐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因而出現個人利益、局部利益同社會整體利益相背離的現象,出現不擇手段投機鉆營、爭名奪利的現象。市場經濟大背景對領導干部道德建設造成了巨大沖擊,導致部分領導干部私欲惡性膨脹,破壞公平競爭,通過不正當手段制造升遷機會,損人利己,以權謀私。甚至將經濟領域的一
些原則錯誤地引入政治領域,公共權力“私有化”,巧立名目,為腐敗行為鳴鑼開道。
(四)傳統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未能充分彰顯
自上個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在一個時期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拋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傳統道德價值觀成了一個時代被討伐的對象。原有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規范統攝功能逐漸弱化,作為道德核心的最高價值,“真善美”或模糊、或崩潰,致使神圣的不再神圣,崇高的不再崇高。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積累了五千年的經驗,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安定和諧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看到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體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說教,是開啟人的愛心、羞恥心而不是強制灌輸一種理念,因此特別了強調“正人先正己”、“身教勝于言教”,強調了作為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者的領導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在這方面,孔子多次強調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出自《論語·顏淵》。意思是說,領導人的德行好比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又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上有克讓之風,下有不爭之俗”,“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風俗必敗”。傳統哲學把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為人生值得憂慮的大事。主張道德自律、修身養性、靜思慎獨,要在紛繁多變的世界中尋找一處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港灣,要在功名利祿、醉生夢死的世界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孔顏樂處”。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于慰藉人的心靈、變化人的氣質、涵養人的德性、純潔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開闊人的視野,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領導者,其道德修養對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是至關重要的。可喜的是,被忽視了八十多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其價值已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鄭重提出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將之放到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來部署。近年來,四書五經、國學課程紛紛進入一些著名高校、中央黨校、大型企業的課堂,并受到了熱烈歡迎,相信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挖掘,文化的影響、教化功能會日漸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