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田會議決議是黨的建設史上的重要文獻,其形成的過程和決議的內容對新時期新階段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有重要的現實啟示。研究這些問題對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中黨的理論建設、能力建設、制度建設和作風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古田會議決議》黨的先進性建設現實啟示
[作者簡介]郭長順,男,西安政治學院黨建系碩士研究生。
潘小平,男,西安政治學院黨建系碩士研究生。
1929年12月28日,在毛澤東的主持下,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縣古田村召開,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古田會議決議》突出強調了糾正黨內各種錯誤思想的重要性,確立了從思想上建黨建軍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是我黨我軍建設史上重要的歷史文獻,對我黨我軍的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新世紀新階段,認真研究分析《古田會議決議》,對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先進性建設仍具有深刻的現實啟示。
一、古田會議旗幟鮮明地糾正黨內存在的錯誤思想,系統地對部隊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及黨的正確路線教育,反映了黨對從思想上建黨的的規律性認識。這告訴我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努力提高廣大黨員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素質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身處殘酷、復雜的的斗爭環境之中,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把以農民為主體的黨和軍隊建設成為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根本性問題,關系到中國革命黨和紅軍的生死存存亡,關系到中國革命的的前途。當時黨內和紅軍中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極大地削弱了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對此,毛澤東指出:“紅軍第四軍的共產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這對于執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若不徹底糾正,則中國偉大革命斗爭給予紅軍第四軍的任務,是必然擔負不起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向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進行“一致的堅決斗爭”,如果不這樣做,其危害“在于損傷以致完全破壞黨的組織,削弱以致完全毀滅黨的戰斗力”。決議系統地分析了紅軍黨內存在的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主義、盲動主義殘余等八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表現、危害和來源,提出了糾正的方法,從而確立了黨的思想建設的理論和原則。這些理論和原則,經過以后的發展豐富,成為毛澤東建黨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成為中國共產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一條基本原則。著重從思想上建黨,不斷隨著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擔負的歷史任務的變化,豐富和發展黨的理論,是黨永保生機和活力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是由工人階級和其他群眾中的先進分子組成,必須使黨的理論、路線、綱領和方針政策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必須通過全體黨員高度的思想覺悟和奉獻精神來體現其先進性。我們黨是在馬列主義指導下建立起來的。8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保持黨的先進性,總是把黨的先進性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來抓。毛澤東同志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同我們黨的自身建設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成功之路,從而確保了黨領導的事業不斷的取得勝利。十六大報告指出,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新世紀、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黨必須集中力量解決兩大歷史性課題,一是如何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另一個是如何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過程中,集中全黨智慧,總結歷史經驗形成的理論成果,是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在指導思想上不斷與時與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并不斷取得勝利的歷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無產階級政黨只有依據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才能不斷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筑牢思想道德防線,才能克服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侵蝕,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二、古田會議決議堅持從中國革命斗爭現實出發,創造性地提出軍事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一系列政策和策略,反映了黨在領導革命斗爭中能力水平的成熟。這告訴我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地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增強廣大黨員立黨為公、執政興國的能力和本領
當時,黨的中央負責人針對紅四軍內部的出現的爭論情況,專門發出“中央九月來信”肯定了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和井岡山斗爭的經驗,著重指出:“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征,這是中國經濟的產物。”紅四軍充分運用“中央九月來信”統一思想認識,形成的古田會議決議,比較系統地闡明了紅軍與剝削階級軍隊的區別,對紅軍的任務做了闡述,提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的武裝集團,特別是現在,紅軍決不是單純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任務”,旗幟鮮明地批駁了“不承認軍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不知道武裝地方群眾是紅軍的重要任務之一”、“過分相信軍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等錯誤觀點,并指出“這種思想如果發展下去,便有走到脫離群眾、以軍隊控制政權、離開無產階級領導的危險,如像國民黨軍隊所走的軍閥主義的道路一樣”。決議還提出了如何正確處理軍事機關與政治機關、紅軍與人民群眾、軍官與士兵之間的關系。這些都充分反映了紅軍時期我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緊密結合中國具體的革命形勢需要,創造性地探討了我黨早期軍隊建設、軍事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基礎理論,提高了黨領導軍事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能力。
黨的戰略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黨的先進性,從根本上講,要看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要看能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必須放到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中去考察,放到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奮斗中去考察,歸根到底要看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當前,中國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把維護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評判尺度。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要同實現黨的歷史任務緊緊聯系起來。時代和實踐的發展,總是不斷給我們黨提出新的要求,也給黨的先進性賦予新的內涵。因此,我們必須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黨的先進性。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長期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策略。當前,保持黨的先進性,就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努力沖破一切妨礙發展的陳舊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不適宜的做法,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舊體制弊端。在新時期新階段黨要始終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分調動廣大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切實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民主政治、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古田會議決議對紅四軍創建以來黨的建設經驗和教訓進行了總結,提出了黨的建設一系列原則要求,形成了我黨我軍的建設的優良傳統。這告訴我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注重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研究探索建立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長效機制
決議在對紅四軍創建以來黨的建設形勢進行了全面分析,指出:“紅軍黨的組織問題,現在到了非常嚴重的時期,特別是黨員的質量之差和組織之松懈,影響到紅軍的領導與政策之執行非常之大。”規定在紅軍中要建立黨的領導集體,健全黨的各級組織,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要求各級黨組織一定要“厲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生活”,“各級的會議(從支部到前委)均須將軍事工作計劃及報告列入議事日程,加以討論和決定”。并指出,那種認為黨組織只能管黨員、管政治工作,不管軍事、管打仗的觀點,是非常有害和完全錯誤的。“若不徹底糾正,則中國偉大革命斗爭給予紅軍第四軍的任務,是必然擔負不起來的。”為了提高黨的戰斗力,保證黨對紅軍的領導,決議對如何提高黨員質量,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加強黨員的組織性、紀律性等,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決議提出,“黨員發展的路線,以戰斗兵為主要對象”,每連建立一個支部,每班建立一個小組,這是紅軍中黨的組織的重要原則之一。對黨員的發展提出了“五個條件”;對已入黨但不符合條件者,又“屢戒不改的,不論干部及非干部,一律清洗出黨”;各級黨委要有計劃地對黨員進行教育,定期召開黨的組織會議,開展批評,嚴格黨的紀律,防止松懈敷衍。要求每個黨員“必須擔負一件社會職業,同時即在他的社會職業中擔負黨給他的工作”。決議對紅軍黨內青年組織及其工作、政治委員與黨內工作的關系進行了闡述。這些原則要求對將一支由農民和舊軍隊為主的軍隊改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民軍隊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先進性建設是關系到馬克思主義政黨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根本任務。只有靠制度保證,著重從完善黨的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黨的先進性建設才會有生機和活力,黨才能承擔起歷史賦予的歷史使命。一是在思想理論建設方面,要努力形成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長效機制。黨的先進性建設要取得實效,最重要的就是切實解決好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創新理論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問題,努力形成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長效機制。二是在黨員隊伍建設方面,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機制。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行為主體,黨的先進性最終要靠黨員的先進性來體現。要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確立黨員的主體意識,切實保障黨員權利,逐步推進黨務公開,使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增強黨員的自豪感、光榮感、責任感。要創新黨組織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多樣化,并盡可能利用業余時間開展活動。要強化黨組織為群眾服務的功能,增強基層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在干部隊伍建設方面,要健全選拔任用制度,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關鍵是建設好干部隊伍。要擴大干部選拔任用中的民主,堅決改變“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做法。對委任制干部要完善任免程序,對選任制干部要充分體現選舉人的意志。要進一步拓寬視野,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積極營造各方面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四是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要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的機制。要通過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規范黨政機構設置,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監督機制。要進一步加強黨內監督,明確權力授受關系,完善黨委內部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堅持重大問題集體討論決定。改革完善黨的紀律檢查體制,發揮紀委的監督作用。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制定對嚴重失職、重大決策嚴重失誤、用人失察失誤以及發生重大責任事故等進行責任追究的具體辦法。要推行政務、黨務公開,增加國家事務和黨內事務的透明度,落實廣大黨員和群眾的監督權。
四、古田會議決議是在黨內充分發揚民主、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經典文獻。這告訴我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貫徹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古田會議是在紅軍初創和根據地建設面臨著一系列的困惑和矛盾的情況下,在紅四軍主要負責人在思想認識出現較大分歧的情況下,經過當時的中央指導的“九月來信”的基礎上召開的。在1929年6月召開的紅四軍七大上,當時錯誤思想產生和發展比較嚴重,毛澤東因正確的主張未被多數人接受,被迫離開紅四軍去做地方工作。新當選的前委書記陳毅到上海向時任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的周恩來等全面客觀的匯報了紅四軍發展和根據地建設的現實情況,并得到了黨中央正確的理解和指示。紅四軍在八大后軍事上的失利也促使朱德等軍事指揮員對紅四軍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有了清醒的認識。在此基礎上,1929年11月下旬,毛澤東主持召開前委擴大會議,統一思想認識。經過一個多月的思想和組織準備,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于1929年12月底召開,由陳毅傳達九月來信的內容,毛澤東作政治報告,朱德做軍事報告。會議通過了《古田會議決議》,選舉產生了由毛澤東任書記的新的前敵委員會。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是紅四軍黨內統一思想的結果,也是陳毅的客觀匯報,周恩來等尊重現實情況,實施正確指導,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紅四軍主要領導人從大局出發,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積極的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勇于承認各自的錯誤進而達到了黨內的集中統一的結果。《古田會議決議》,是在認真貫徹上級指示精神、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全面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經典文獻,是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的開篇之作,奠定了我黨我軍建設的理論基礎。
黨的先進性建設是關系馬克思主義政黨生存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曾經執政多年的大黨、老黨,特別是蘇聯、東歐國家的共產黨,先后喪失執政地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落后于時代,背離了人民,執政能力不斷衰退,在廣大人民心目中喪失了先進性,最終喪失了執政地位。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主體,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基礎。。所有黨員都應該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時刻銘記:“人民群眾是決定我國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必須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這是衡量黨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也是衡量黨的先進性的根本標準。廣大共產黨員必須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追求,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都要從人民群眾的愿望出發,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自己工作的最高標準,切實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切實維護、實現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從而勝利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進而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不斷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解放軍報2005年1月25日。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在黨的十六大上的報告。
3、卜松林,李學智:《軍隊政治工作經典文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2003年4月第1版。
4、吳美華:《論執政黨建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5、張耀燦等:《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6、《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責任編輯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