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高校大學生中“離心”心理效應的現狀研究

時間:2022-10-26 12:55:02 來源:網友投稿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2

摘要:文章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來闡述高校大學生中“離心”心理效應的現狀。從人際關系、家庭經濟、網絡依賴、學校住宿安全等問題入手,來揭示這些因素對大學生“離心”現象的影響。并且從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管理學等交叉學科切入主題,全方位的研究大學生的教育和心理現象的同時,提出了緩解高校大學生“離心”心理效應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 “離心”心理效應 現狀研究

一、什么是高校大學生中的“離心”心理效應及如何研究

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來看,“離心”心理效應指的是,在傳統群體人際交往中,由于主體認知的偏差而形成的對群體抵觸與排斥。離心心理的形成受學校管理、家庭培養等內因的影響,同時也受市場經濟即社會大環境等外因的影響,市場經濟的實行,其特有的經濟規律、經濟原則,如競爭原則、平等原則、價值規律及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等,必須要滲透到社會生活、學校管理等的各個領域,隨著90后大學生的增多,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凸顯出主體化、獨立化、平等化的趨勢,在以上“三化”的轉型期中,往往造成一定程度的偏差,這種偏差就會使得作用于個體的向心力減弱或消失,從而在群體中某些個體產生脫離群體現象——即“離心”現象。

從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趨勢來看,從單方面研究學生思政工作的較多,比如:從人際交往、從心理健康、從社會環境等單方面來研究對學生的影響,而本文通過發現高校學生中存在“離心”心理效應入手,深究產生這種心理效應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比如:除了人際關系、心理健康外,還有家庭經濟、網絡依賴、學校住宿安全等問題,因此,本課題從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管理學等交叉學科切入主題,全方位的研究學生的教育和心理現象,并提出緩解高校大學生“離心”心理效應的幾點思考,以利于完善和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為做好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理論依據,更好的教育培養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大學生“離心”心理效應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1.人際關系對大學生“離心”心理效應的影響

人的一生,其成長、發展、成功、幸福都與人際交往緊密相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處于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之中,在和諧、融洽的環境中學習和工作。良好的人際關系主要與一個人的認知、個性有關。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交往中的自卑心理。(二)交往中的自負心理。(三)交往中的孤獨心理。(四)交往中的嫉妒心理。(五)交往中的多疑心理。(六)交往中的逆反心理。

2.家庭經濟對大學生“離心”心理效應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高校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將大學生分為貧困學生與富裕學生這兩個經濟條件迥異的群體,這產生出給大學生內在心理和外在行為都帶來明顯消極影響的“裂痕效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與此同時,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也成了當今中國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受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大學生間的貧富差距也變得日益明顯。加上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在校園中的日漸滲透,正處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學生顯然容易于不知不覺之間發生“心不能把握自己”的消極變化。久而久之,破壞了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和諧,削弱其應有求學精神的同時也阻礙了大學生成材。

3.網絡依賴對大學生“離心”心理效應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這個群體思想活躍,有著鮮明的個性,渴望友誼、理解和支持,他們需要了解別人,需要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由于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大學生心理的單純性,常會使部分學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并表現出不同的人際交往障礙,使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得不到滿足,在這樣的矛盾心理狀態下,網絡的開放性滿足了大學生渴望交流的內心需求,為他們自身價值的滿足提供了便利。在網絡世界里,每一個網民擁有平等的發言權,可與他人自由平等地交談各種話題,還可以體會一呼百應的成就感。網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的壓力。但是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沒有足夠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其行為很易受到影響,網絡中的垃圾文化的傳播會導致大學生價值沖突,使其價值取向多元化,從而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教育功能,這使得有的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在網絡面前有時缺乏足夠的理智。

4.學校住宿安全對大學生“離心”心理效應的影響

大學生校外住宿是影響大學生住宿安全的主要問題之一。它在社會群體心理學研究領域是一個“離群體”現象。一方面,他們脫離多數大學生集體住宿的群體生活,不受學校宿舍管理等各項住宿制度的約束,對于大學生校內住宿群體的秩序而言是個“非正式群體”;另一方面,校外住宿的學生往往三五結對租房構成看似“自由”的“利益共同體”,從“校外住宿族”整體角度看,形成了新的群體,他們的生活原則、生活形式等構成新的群體秩序。這種新的違反學校紀律規范的群體秩序產生,對大學生的“離心”心理效應有較大的影響。

三、緩解高校大學生“離心”心理效應的幾點思考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加強和改進高校輔導員的師德師風建設(作者在本課題研究中期已經在《教育科研》2010年第19期發表相關論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保證,所有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都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力量,其責任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導高校輔導員高尚師德的塑造,加強和改進高校輔導員的師德師風建設。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和生命倫理教育

高校大學生面臨著認同的危機、環境的適應、經濟的負擔、學業的競爭、能力的挑戰、角色的轉化、人際的困惑、戀愛的波折、職業的選擇等全方位的適應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重視并及時開展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指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以達到使他們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開展挫折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縮短社會適應期,有利于大學生盡快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高校大學生自殺、他殺事件時有發生,部分大學生對于生命的輕視和淡然,讓我們認識到加強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是現實的迫切需要,進行生命倫理教育,關懷生命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價值理念。生命倫理教育在于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們深切認識到,“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

3.深入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目前的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青春期,雖有敏銳的心智,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較高的人文素養。高層次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積累。每個人通過教育不僅僅獲得知識的增加和智力的發展,還包括人文精神的提升。人從一個“自然實體”經過“社會化”,最終變成一個社會人,這才是真正的人生。人文素質的教育重點是精神上育人,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學會寬容、學會自信、學會自律、學會感恩。現代社會需要學生工作者勇于面對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大學生群體,認真探究其思想現狀,用積極負責的態度去教育和培養,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中發[2004]16號文件

[2]胡鈺、吳倬.互聯網對青年價值觀的負面影響[J].青年研究,2001,(3)

[3]匡促聯.大學生貧富差距“裂痕效應”的應對偏差及其矯正[J].湖南社會科學,2007,(5)

[4]馬永春、李潔. “80后”、“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0,(9)

推薦訪問:離心 效應 現狀 高校 心理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