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三,我校初中部總有一個班級的學生懷著激動的心情,熱切地期盼著下午班會課的到來。因為,每當此時,校長就會如約來到學生中間,和同學們進行對話。對話是在真誠友好的氛圍中展開的。
戴佳:首先歡迎校長來到我們中間。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有人說您已經是一個成功的人士,您是否這樣認為?請問,在您心目中,怎樣的人才算是成功的人?
校長:首先說一下我是否成功這個問題。當我自信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成功的;當我看到我們的學校辦得這么好,我覺得自己是成功的。但是,當我發現自己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時,我就覺得自己還沒成功。另外,一個人是否成功,大多是憑個人的感覺,沒有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只要我們做出了自己認為不平凡的事,那么我們就是成功的。
楊曉駿:校長您好。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我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會無意識地犯一些錯誤,事后又知道自己錯了,但就是在犯錯誤時想不到。校長,您說我該怎么辦?我如何才能提高自控能力?
校長:其實犯錯誤是正常的,人犯些小錯誤有時還很可愛,只要不違法。但同樣的錯誤不能接二連三地犯。提高自控能力的根本在于自己的努力。建議你在干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仔細地想想,不要沖動。自控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定要有毅力,要堅持。
周雅黎:現在,同學之間都喜歡攀比,喜歡追求名牌,您對這一現象有何看法?
校長:我不贊成追求名牌。一個真正有內涵的人是不計較外表的修飾的,就像漂亮的人不需要化妝一樣。我們要追求內涵,追求氣質,而不是名牌。追求名牌是一種虛榮心的表現。
……
提問者熱情大膽,無拘無束;答問者侃侃而談,睿智而不乏幽默,嘴角邊始終掛著淡淡的微笑。下課鈴聲響起,答問者戀戀不舍地起身,他的背影融在一片真誠的目光中(這是一位學生與校長對話后所做的描述)。
這種以對話為平臺、備受學生歡迎的交流方式我們把它稱做“校長直通車”。目前,它已成為我校的一個德育課程,成為在對話交流中實施教育管理的一種形式。
這種教育管理方式根植于我校獨特的辦學模式和管理文化。我校創辦于2000年,是依托湖塘橋實驗小學的一所民辦學校。兩所學校由一位校長、兩套相對獨立的行政班子進行管理。學校管理一貫追求“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創造適合教師發展的管理”、“創造適合學校發展的文化”。學校踐行著“嚴格而自由”的校訓,即在規范學生行為習慣的同時,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個性張揚的空間和寬松的話語空間。“對話”已成為我校教育管理的常態方式。學校構建了多元化的對話平臺,如“星韻會客廳”、“校長留言簿”、“教師快車道”等,其中,以“校長直通車”最具活力。“校長直通車”已堅持了3年,有數千名學生參加了對話。對話中涉及的話題沒有預設,全是學生現場提問,與校長即興探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很多,比如:早戀、交友、上網、與父母相處、追星等。有的同學甚至與校長討論學校的一些管理制度。校長以其獨特的人生經歷、獨到的教育理念,睿智、率真又不失親和力的人格魅力吸引著參與對話的學生。學生渴望走近他,渴望通過他來解讀自己、解讀人生。
“校長直通車”,我們真誠地面對面
對于一般學校來說,校長每天到校主要是處理行政事務,其管理重心最多只能到教師層面;而像我們這種實施集團化辦學的學校,校長的管理重心能到學校中層就很不容易了,教師層面、學生層面的管理一般都由副校長負責。校長在學生的心目中永遠是高高在上的,只可遠瞻,不可近臨。
其實,教育的功效也應在平等交流和交往中達成。在“校長直通車”中,校長成功地轉換了自己的角色,他不以說教者的姿態對學生夸夸其談,而是把學生當做可以平等交流的對象,圍繞學生選擇的話題,進行對話和交流。在對話中校長特別強調要講誠信,對他人的誠信、對事業的誠信以及對社會的誠信,同時他也帶著這種人生信條與學生進行真誠的交流。他以寬容的心態接納學生,并把真實的自我呈現給學生,鼓勵和支持學生大膽地解讀他的人生閱歷、生活感悟。在對話中,學生時而覺得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時而覺得他是一個“飽經滄桑的大孩子”。他有許多成就,但也有許多無奈。就這樣,學生在解讀中認識了他,理解了他,也認識和理解了許許多多人生的道理。一位學生參加完對話后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很慶幸,因為我有一位很誠實的校長。以前我很自卑,特別不愿意面對那些讓我沒面子的事。而校長,他當著我們那么多人的面,可以坦然地說自己的缺點、自己的過去,可以光明磊落地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甚至承認我校的教育不完全是素質教育。他總是說,他不是名人,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是的,他的確很普通,如果非得加上一個定語修飾的話,那不外乎‘誠實’二字。”
“校長直通車”,彰顯多元的學校文化
目前,打造高品位的學校文化已成為學校工作的重點,而學校文化的精神只有在真實、民主、平等的環境里方能涵養。“校長直通車”在細節中彰顯平等與多元的學校文化。每次對話,校長都是坐在學生中間,學生坐在他的周圍,呈半包圍形。大家交流的問題或議題是多元的、即時的。在場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提出問題,供大家探討。回答問題的主體也不是單一的,校長可以回答,學生也可以修正、補充校長的觀點,甚至可以追問校長。由問題引出的答案也是多元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家爭鳴。校長常常放棄“傳統的標準”,而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這樣的對話使雙方受益匪淺:學生解讀了校長豐富的人生閱歷,這種解讀帶給他們的教益和鼓舞是巨大的;校長也了解了學生的成長需求,更加明確了辦學的方向。此外,校長在“童言無忌”中也了解到學校工作的得與失、教師工作的優與劣、管理工作的主與次。
“校長直通車”,解惑無需說教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民辦學校,學生每周只能回家一次,與家長的交流非常少,而傳統的德育也常常是程式化有余而實效性不足。“校長直通車”以對話代替說教,學生在一種自然狀態下,帶著幾分好奇,帶著幾分勇氣,與校長一起探討他們在生活、學習、守紀、交友等方面遇到的難題,并在聆聽和爭論中不斷豐富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對話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教育,使他們面對生活多了幾分從容和理性。活動后有一位學生感嘆道:“崇拜有理!但崇拜更應有道,請分清 ‘嘔像’與‘偶像’,不要讓卑劣的人玷污‘偶像’二字!正如校長所說,‘崇拜可以,但要崇拜那些具有值得你學習的精神和品質的偶像,哪怕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乞丐。’”
(編輯 韓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