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對臨床住院的患兒的營養風險進行評估以及分析,為臨床住院患兒的營養支持提供理論依據。 方法 選取2013年3月20日~2014年1月20日我院收治的150例患兒,采用NRS 2002評分系統對住院患兒的營養風險進行評估以及比較不同年齡段的患兒的營養風險檢出率以及營養不良檢出率。 結果 在150例患兒中營養風險檢出率為34%(51/150);營養不良檢出率為28%(42/150)。營養風險檢出率與營養不良檢出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r=0.875,P<0.01,且患兒年齡與營養風險檢出率以及營養不良檢出率無明顯關系(P>0.05)。 結論 NRS2002評分系統用于住院的患兒的營養風險篩查,對營養不良的患兒的及早發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 兒童;營養不良; 風險篩查;住院患兒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2-44-03
營養風險篩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是由醫護人員實施的簡便篩查方法,用以決定是否需要制定或實施腸外腸內營養支持計劃[1]。醫務人員有必要對每一位入院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評估其是否存在營養風險,并根據篩查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如制定腸外、腸內營養支持計劃。然而國內的大多數的相關的文獻資料的研究對象多取自成年人,以兒童為研究對象的文獻資料稀缺,營養風險篩查大多采用NRS 2002評分系統進行評估[2]。NRS2002具有操作簡單、方法易行,操作時間短,能夠及時進行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對患者傷害小、便宜,易于被人接受等優點。且NRS2002能夠較為準確的預測患者營養不良的風險,并能夠針對患者的營養狀態變化進行相關評估以做到較為及時的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反饋,以便于為臨床對患者的營養支持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并能夠使得醫生能夠及時的制定相關應對措施。有研究顯示,及時的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并給予相關營養支持措施,具有預后良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優點[3]。本次營養風險篩查采用NRS2002評分系統對150例住院患兒的營養風險篩查結果進行評估,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日~2014年1月20日我院兒科呼吸科、血液消化科、新生兒科收治的150例患兒,其中男82例,年齡0~13歲,平均(4.2±0.52)歲,體重3.50~54.00kg;女68例,年齡0~11歲,平均(3.8±0.23)歲,體重3.02~52.10kg。本組150例患兒均經過相關檢查準許住院,住院時間在48h內,若有超過48h或曾經接受相關腸道營養支持治療的患者不得選入本組資料。150例患兒中因呼吸道系統疾病入院的患兒64例,因消化道系統疾病入院的患兒45例,因新生兒疾病入院的患兒32例,因其他疾病入院的患兒(包括先天性疾病,物理損傷等)9例。
1.2 方法
本組所有患者在入院48h均采用NRS2002評分系統對其營養風險進行篩查。測量前要有專門醫生詢問患兒及其家屬其體質與相關的生活方式。每項數據記錄均采用專人負責專人測量方法,每項數據均測兩遍取其平均值以保證其準確性,對患兒的身高體重均采取三次測量方法且所有數據均精確至0.01。隨時記錄患兒在住院期間的營養支持狀況。
1.3 NRS評分方法
NRS2002由三個方面組成[4]:(1)營養狀況受損評分(0~3分);(2) 疾病的嚴重程度評分(0~3分);(3)年齡評分;在以上評分基礎上年齡≥70歲者加1分;總分為0~7分。以上三個方面的評分進行相加構成了NRS評分,若NRS評分≥3分則表明患兒具有營養風險,醫生需要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營養計劃并及時給予營養支持及干預;若NRS<3分者表明暫時沒有營養風險,但仍應在住院期間每周篩查1次。
1.4 營養不良的體格診斷標準
參照人群標準值采用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NCHS)制定的國際標準或稱WHO標準。(<7歲的患兒參照2005年中國九市兒童生長標準[5]),當年齡性別體重、年齡性別身高和身高性別體重小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二倍標準差,滿足一條或一條以上的患兒可診斷為營養不良。
1.5 統計學處理
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兒營養風險及營養不良檢出情況
本組150例患兒中因呼吸道系統疾病入院的患兒64例(42.67%),因消化道系統疾病入院的患兒45例(30.00%),因新生兒疾病入院的患兒32例(21.33%),因其他疾病入院的患兒(包括先天性疾病,物理損傷等)9例(6.00%)。在150例患兒中營養風險檢出率為34.00%(51/150);營養不良檢出率為28.00%(42/150)。營養風險檢出率與營養不良檢出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r=0.875,P<0.01。
2.2 患兒年齡與營養不良分布的關系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導致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多,加之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家長對孩子的營養、健康狀況越來越重視,但是某些家長不良的喂養習慣、不恰當的喂養方法等導致兒童營養不良的情況也不少見,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并給予正確指導。導致兒童營養不良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6-7]:(1)喂養不當:幼兒長期攝食不足引起的,如母乳不足、人工喂養、突然斷奶等因素;(2)飲食習慣不良:飲食不定時、偏食、反芻習慣或神經嘔吐等;(3)疾病因素:如腹瀉、痢疾、酶缺乏癥、慢性感染、寄生蟲病等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疾病因素。
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表現為[8]:體重不增甚至減輕,腹、胸背、腰部,雙上下肢,面頰部的皮下脂肪減少或逐漸消失,營養不良嚴重者肌肉萎縮致使運動功能障礙,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免疫功能減退,易合并消化不良及各種感染?;颊叱S捎隗w內糖元減少而致低血糖癥并且消耗體內脂肪以為正常的生理功能供能,而蛋白攝入不足迫使機體消耗自身蛋白質而形成負氮平衡。相關常用元素以及微量元素血含量下降,機體酶分泌紊亂且活性減低,尿比重下降。根據相關調查顯示[9],營養不良發生率最高可達63.8%,住院期間營養不良發生率為84%,因此兒童的營養不良狀況不容樂觀,其中住院期間的營養不良狀況較為常見,由于胃腸道疾病、酶缺乏癥、慢性感染、寄生蟲病等因素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影響導致的相關疾病預后較差甚至無法治愈,因此及時必要的給予相關營養支持是改善患兒預后和提升患兒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
2002年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ESPEN)推薦的營養風險篩查工具NRS2002具有操作簡單、方法易行,操作時間短,能夠及時進行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對患者傷害小,易于被人接受等優點[10-11]。且NRS2002能夠較為準確的預測患者營養不良的風險,能夠將營養狀態與疾病引起的代謝紊亂共同評價并能夠針對患者的營養狀態變化進行相關評估以做到較為及時的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反饋,以便于為臨床對患者的營養支持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并能夠使得醫生能夠及時的制定相關應對措施。有研究顯示[12],及時的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并給予相關營養支持措施,具有預后良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優點。本次探究根據NRS2002的評估得出患有不同種類疾病的兒童其營養風險檢出率與營養不良檢出率無明顯差異,但其檢出率分別為34.00%(51/150)和32.00%(48/150)。
綜上所述,NRS2002評分系統用于住院的患兒的營養風險篩查,對營養不良的患兒的及早發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于康.營養風險與營養風險篩查[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0,16(2):57-58.
[2] Kondrop J,Rasmussen HH,Hamberg O,et al.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 2002): a new meth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Clin Nutr,2003,22(3):321-336.
[3] 朱利微,徐淑云,辛海龍,等.NRS2002營養風險篩查的臨床應用及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8):30.
[4] 蔡頌文,李偉,張月華,等.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的臨床應用觀察[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13,35(1):61-64.
[5] 九市兒童體格發育調查協作組,首都兒科研究所.2005年中國九市七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8):609-614.
[6] 胡林春,劉雁飛,王珉,等.兒童營養不良原因及干預措施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7):1951-1952.
[7] 馬樂欣,趙麗云,曾果.0~5歲兒童營養不良及其干預研究進展展[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9,36(2):120-121.
[8] 徐繼勛.瘦素與兒童營養不良的相關性研究[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0,17(4):243-245.
[9] 蔣朱明,陳偉,朱賽楠,等.中國東、中、西部大城市三甲醫院營養不良(不足)、營養風險發生率及營養支持應用狀況調查[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8,16(6):335-337.
[10] 張慧,牟紹玉.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2002)應用的幾個誤區[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1,19(4):280-281.
[11] 夏萍,史俏蓉,霍永忠,等.歐洲營養風險篩查方法NRS-2002簡介及應用現狀[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5):2860-2861.
[10] 李冬娥,潘家華,王素梅,等.308例住院危重患兒的營養風險篩查[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37(5):529-530,534.
(收稿日期: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