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最悠久的傳統中去尋找“民歌”和“民謠”,我們會發現它們本是同源之水,如今也是殊途同歸。在原始社會里,先民在狩獵、祭祀、求偶等活動中創造了最原初的音樂。歌為心聲,古已有之。那么應該如何定義我們時代的民歌?
現代民歌的濫觴,則要追溯到臺灣民歌運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臺灣政治經濟的西化,“現代主義”成了當時文藝界的主流,而物質的豐裕與精神的空虛,導致當時的臺灣“本土化”運動愈演愈烈。1972年的夏天,臺灣“民謠教父”胡德夫提出“唱自己的歌”口號;1975年,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這一年也成為了“臺灣民歌紀元年”。
“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距今已有四十余年。轟轟烈烈的民歌運動其后接續著校園民謠,我們可以看到從羅大佑到老狼,從樸樹到周云蓬、萬曉利和馬頔,再到中國當下的“民謠熱”的清晰脈絡,民歌精神代代相承、民歌作品大量涌現,無數的民謠音樂人依舊在民歌時代的精神遺產中汲取養分。
四十余年,民歌未央。由鳳凰網文化中心傾力打造、貴州習酒首席贊助的年度策劃《未央歌》,以胡德夫的回憶與歌唱為主線,勾連出一個時代的風起云涌。民謠教父胡德夫以九首廣為傳唱的民謠為線索,回溯時代記憶,講述音樂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在時代的長河中打撈民謠音樂人代代相承的價值。
“未央歌”一詞,取自鹿橋所作的同名長篇小說《未央歌》。鹿橋曾解釋,“未央”引自漢磚上所書“千秋萬世、長樂未央”,即“過去的來源不知道,未來的結尾也不清楚”。未唱完的民歌,未講完的民歌故事,以及薪火相傳的民歌精神,就是《未央歌》。
胡德夫說,“那時候不知道另外一個時代已經在我們腳底下。雖然我是個從鄉下山谷里來的凡夫俗子,但是我碰到了許多很精彩的人,精彩的事情,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一個時代。現在很多孩子都想要去了解以前的歌,我們過來的歲月,帶著我們時代的腳步,我覺得很值得告訴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