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把電影《花腰新娘》作為人類學“文化批評”的一個文本,將其看做現代傳媒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闡釋,并從人類學的角度對這種闡釋做了分析。文章考察當地人(花腰彝)如何解讀電影中關于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的信息,如何表達他們對其中的意識形態的態度,又如何圍繞媒體來組織他們的社會文化活動及經濟活動。文章同時提出了民族文化傳媒化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花腰新娘》 花腰彝 影視傳媒 民族文化
作者朱凌飛,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講師。地址:昆明市,郵編650091。
在2005年,也就是中國電影誕生百年之際,一部描寫少數民族的影片《花腰新娘》在電影界掀起一股熱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這部影片由新銳導演章家瑞執導,是其“云南三部曲”之一,(注:另兩部為《諾瑪的十七歲》和《芳香之旅》,皆為少數民族題材的愛情故事。)講述了發生在云南石屏一個花腰彝(注:“花腰彝”是彝族中的一個分支,自稱為“尼蘇”。)山寨里的愛情故事,當紅明星印小天和張靜初在片中分飾男女主角。該片于2004年5月開機,被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列為當年國慶獻禮重點影片,一年之后正式上映,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舉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最佳女演員新人獎、優秀導演提名獎三項大獎,張靜初還憑此片捧得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的獎杯。
影片呈現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事項,如婚姻習俗(不落夫家)、性別觀念(男尊女卑)、民族服飾(尤其是花腰帶)、圖騰崇拜(龍)、民間傳說(阿竜的故事)、飲食(米線)、歌舞(山歌、海菜腔、煙盒舞)、民居(土掌房)、云南十八怪(追火車——火車沒有汽車快)等。借著這部影片,云南石屏的花腰彝帶著一股清新之氣走到天下人面前。
當一種民族文化進入大眾傳播領域并廣為傳播時,傳者和受者必然從自身出發,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價值觀念重新界定和認識這種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估價和確定這一文化的價值,對之進行解讀和詮釋,而且還會賦予它新的意義。(注:參見李勤:《大眾傳播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當代傳播》2005年第5期。)但問題在于,影片中呈現的花腰彝形象是否符合當地少數民族的審美評判標準,是否符合他們對自己生活方式的理解呢?這就引起人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比如,現代傳媒(尤其是電影)是如何呈現民族文化的?人們(尤其是當地人)是如何來解讀影片中所呈現的花腰彝文化的,是認可還是質疑?影片給當地花腰彝的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在影片拍攝兩年之后,筆者帶著這些問題,多次走進影片的拍攝地——云南省石屏縣哨沖鎮拖龍黑村。
一、認可與滿意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拖龍黑村的村民全都觀看了這部電影,而且絕大部分都看了不止一次。但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看的VCD影碟,沒有一個人是通過銀幕觀看的。該村超過一半的家庭都有VCD影碟機,很多家庭都買了這部電影的影碟,可以在家里隨時觀看。當然,電影與錄像(他們稱影碟為“錄像”)這兩種不同的媒介形式帶給觀眾的情感體驗是不一樣的。(注:參見蔡貽象:《電影與電視的藝術文化比較》,《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作者認為,相對于電視,電影的觀看具有一種儀式性和神奇性的色彩。)但即使是在家中的電視機上看到自己熟悉的村寨、農田、服飾、歌舞以及每天的生活,也還是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他們說:“平時看我們寨子,并不覺得怎樣,但拍出電影來還真是很好看?!辈贿^,在多次觀看影片之后,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影像呈現方式還是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影片中讓他們認可或滿意的呈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花腰服飾,這是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地方,因為這是他們族群認同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調查期間,筆者借來一套花腰服飾穿上照相,房東老大媽看后連連稱贊:“像我們花腰人?!痹凇痘ㄑ履铩分校ㄑ椀囊曈X形象表現得最為充分。
花腰彝服飾最大的特點就是“花”,尤其是婦女的服飾,以紅色為主色調,繡有各種花紋圖案,充滿喜慶的味道。其形似鎧甲,系由古代箭服、鎧甲演變而來,顯現了濃郁的古風遺貌。(注:筆者由此猜想,花腰彝先民可能與軍旅遷移或駐屯有關,當地人也有從大理遷徙至此的傳說,但這一設想還有待學者的考證。)男子服飾相對簡單,以花腰帶和馬甲為主,其中腰帶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女子親手繡成,送給愛人的定情物。影片中阿龍將腰帶扔回給鳳美,即象征著退婚,這是很嚴重的事情。
花腰彝的女孩子從七八歲開始學習繡花,十歲左右開始正式刺繡,到十四五歲就可以親手為自己準備一套正式的服飾了。這套服飾可能會耗費她數年的心血,數十種配件都要一針一線地完成,工藝復雜、精湛。每一套服飾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其價值達三四千元。花腰服飾的穿著也是一個繁瑣的過程,把各種配飾一一穿戴齊整,得花上二十分鐘的時間。傳統花腰服飾已經成為了她們的“禮服”,一般只在節日慶典、迎賓做客時才穿,而且必須小心翼翼,盡量避免弄臟或弄皺。為此,她們寧愿站著吃飯,每當天氣晴好的日子,還要拿出來曬曬太陽。
在這部電影中,女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和田間勞作中都穿著一套艷麗的盛裝,這顯然是與現實生活相悖的,但當地人并沒有對此提出什么不同意見。筆者認為,這符合他們對自己的想像,也是他們愿意通過影像媒介呈現給他人的形象。(注:相關論述參見朱凌飛:《文化表演:現代傳媒語境中的理解與闡釋》,《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影片中青山綠水間的花腰彝多是一些俊男美女,又身著華服盛裝,更顯風姿綽約,確實令人賞心悅目。在當地人看來,他們花腰彝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其二是影片中的歌舞場景。花腰彝能歌善舞,他們認為沒有歌舞生活就不美滿,當地俗話說“有吃無吃,過過二月初十”。(注:石屏境內的彝族,除了過臘月三十的“老年”(即春節)之外,還要在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再過一次年節,屆時合家吃團圓飯,并舉行各種儀式,其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羅色廟會”,這是一個歌舞的盛會。)花腰歌舞氣氛歡快,熱烈而奔放,唱調3/4拍,跳2/4拍,拍手的節奏是1/4拍,三者配合默契,融為一體,十分和諧。每逢喜慶和節假日,花腰婦女都要身穿著盛裝,圍成圓圈,在四弦月琴的伴奏下,跳起具有原始踏歌遺風的花腰歌舞。當地人似乎天生就會這些歌舞,張口就唱,抬腳就跳,但外人學起來卻有相當的難度。每次節慶都是歌舞盛會,是花腰服飾展演比美的舞臺,同時也是花腰小伙子談情說愛,向心愛的姑娘傾訴心聲的大好時機。影片很好地展現并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也得到了當地村民的認可。
據傳說,煙盒舞(注:彝族的“煙盒舞”由原始的“踏歌”演變發展而來,具有一套固定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計有200多套動作,并各有其名。參見孫官生主編:《石屏歌舞》,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原是彝族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一種舞蹈,片中即有一段阿聰和鳳美跳的煙盒舞,但經舞蹈家重新編排,更令人眩目,極富性感和美感。此外,“海菜腔”和“花腰調”等也為影片增色不少,其演唱者也皆為當地花腰彝,只有他們能唱,也只有他們能夠聽得懂唱詞內容,這讓他們頗為自豪。影片中的歌曲經過了錄音棚的專業處理,但他們在生活中演唱的效果也毫不遜色,根本不需要麥克風或音響。
馬林諾夫斯基(又譯為馬凌諾夫斯基)認為,對于某一族群而言,“(如果)失去了對生命的興趣、快樂,以及被剝奪了所有維系人們在一個社會里生存的愉快,會導致人們放棄生活的愿望,從而容易成為疾病的俘虜,并帶來人口的萎縮……把邪惡傳給一個種族和文化不同的人十分容易,但把娛樂和禁忌方式移植到另一個民族里卻非常困難。即使歐洲國家,民族特色最后的堡壘也是它的娛樂方式;而沒有閑暇和娛樂活動,文化和種族都不能生存”。(注:[英]馬凌諾夫斯基著,梁永佳、李紹明譯:《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