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自擬和胃消痞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6 例患者隨機分為2 組,其中治療組56例,采用自擬和胃消痞湯口服,對照組50例,以多潘立酮(嗎丁啉) 治療, 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83%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15 %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 < 0.05,有顯著性差異。結論:自擬和胃消痞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較好的療效,值得推廣。
【關鍵詞】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舒肝法;中醫藥療法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800-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常見性疾病,有數據顯示,本病占消化科就診人數的20 %~30 %[1]。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發病機理尚不明確。筆者應用自擬和胃消痞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6 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從2012 年6月到2013 年6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選取106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56例)和對照組(50例) ,其中觀察組有男26例,女30例,患者年齡介于27 -67 歲之間,平均為35.8歲;對照組有男24 例,女26例,患者年齡介于29 -65歲之間,平均為37.1歲,所有患者均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及手術史、藥物過敏史,兩組患者在病情、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2]。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診斷標準 [3]。
1.3 排除標準
以上106例患者經理化檢查均除外消化性潰瘍、食道、胃腫瘤,B 超、X 線檢查等排除肝、膽、胰疾病,無糖尿病、結締組織病、腎臟病及腹部手術史。
2 治療與觀察方法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應用自擬和胃消痞湯,藥物組成:黨參20g,茯苓15g,炒白術15g,枳殼10 g,白芍15g,延胡索15 g,川楝子10g,升麻10 g,桔梗10 g,藿香15 g,佩蘭15 g,炙甘草10g,每日1 劑,文火煎煮2 次,取汁200ml ,分2 次早晚溫服。對照組:多潘立酮10 mg ,每日3 次,餐前30分鐘口服。觀察期間停用其他胃動力藥以及具有解痙、止嘔、抑酸、止痛等作用的藥物。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觀察療效。
2.2 觀察指標與方法
療效標準 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隨訪6個月未見復發;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減輕或基本消失,尚存輕微不適感;有效:用藥后癥狀由輕微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治愈+ 顯效+ 有效)/總例數×100% [ 4,5] 。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X2 檢驗。
2.4 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總療效比較見表1 。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上腹不適、早飽、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證候群持續或反復發作,而通過理化檢查排除消化及全身各系統器質性疾病。目前,現代醫學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予抑酸、保護胃黏膜、中和胃酸、促胃動力、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治療,其中胃腸動力藥應用比較廣泛。根據疾病證候特點,將其歸屬于中醫“痞滿”、“嘔吐”等范疇,與飲食不節、稟賦不足、七情內傷相關,脾胃虛為本,氣滯肝郁濕租為標,病位在胃,而與肝脾關系密切, ,肝郁脾虛為主要病機,因此和胃舒肝為治療本病之關鍵。方中黨參補元氣,白術補脾胃氣,兩藥相須為用,使中氣與元氣相互資生源源不絕。茯苓其性平和,具健脾利濕,益氣補中之功。與黨參同用可增強健脾益氣之功效。柴胡舒肝解郁,枳殼行氣消痞, 白芍酸收,治心下痞,脅下痛,補肝體而合肝用,使肝氣得疏,肝血得補。配柴胡疏柔相濟,以更好的發揮柴胡疏肝解郁之能。川楝子與延胡索合用增強疏肝行氣止痛之功。升麻升舉陽氣,為升脾胃元氣之主藥。藿香化里濕而醒脾開胃,佩蘭醒脾化濕之力較強,長于化粘膩之濕,為治脾癉口甘要藥,兩藥相須為用,芳香化濁醒脾,對濕阻中焦所致脘痞不舒等癥有良好療效。諸藥共奏健脾和胃消痞之功。
參考文獻
[1] 鄒多武,許國銘. 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流行病學及西沙必利治療多因素分析. 中華消化雜志,1997 ,17 (增刊) :65.
[2] 羅馬委員會. 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S]. 胃腸病學,2006,11(12):761-765.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4] 張聲生,李乾構,汪紅兵.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 [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 ,30(5) :533‐537 .
[5] 符小聰,胡 珂,紀云西.疏肝健脾法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腸肽影響的臨床研究[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 ,25(2) :99‐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