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醫院的定位與功能主要是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目前,我國城市社區醫院的經營現狀是參差不齊、良莠并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2009)頒布后,國內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模式。實際上,我國城市社區醫院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把握兩個最關鍵的因素:人才和體制。
關鍵詞:社區醫院;現狀及問題;改進對策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049-02
1城市社區醫院的發展、定位和功能
1997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文件;1999年7月,十部委聯合下發《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若干意見》,將社區衛生服務列為滿足群眾醫療衛生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8月,衛生部、國家計委等11部門聯合向各地政府下發《關于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提出了不僅城市的基層醫院將被改造為社區衛生機構,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也可以參與舉辦這類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也可建立營利性機構。隨著政府政策的一步步引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在全國范圍來說一定要著力縮小城鄉差別、地區差別, 解決看病難、看病貴, 滿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 這是已經形成共識的發展戰略”[1]。而這對于優化城市衛生服務結構,方便群眾就醫,減輕費用負擔,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社區醫院,通俗來講就是屬于一個社區的衛生醫療服務機構。其定位主要為社區成員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具有公益性的特點,不以營利為目的。國家現在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服務體制,讓小病能夠在家門口就能解決。
社區醫院的功能與大醫院有著明顯的差別。社區服務中心主要是對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進行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的管理,主要以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2005年9月5日,衛生部部長高強在浙江考察期間指出,大力發展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是衛生工作的重點方向之一。政府要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社區衛生服務醫療機構要為群眾提供預防、保健、醫療等一體化的綜合服務,不能走以“醫療”為主的“醫院”模式。
2城市社區醫院的現狀及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社區醫院的經營現狀是參差不齊、良莠并存,正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2]。一方面,有些比較好的社區,得到了社區居民的認可,提供了有別于大醫院的健康服務,把社區醫院的“六位一體”功能發揮出來;另一方面,有些社區醫院則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設備條件較差,病人不多;工資待遇差,好醫生留不住,病人更少;病人越少,社區醫生收入就越少;收入越少,就想方設法亂開藥增加收入;亂開藥越多,病人就越不敢去。
就好的方面來講,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的某些社區醫院運營的非常成功:第一,功能定位準確,提供了有別于大醫院的健康教育、肥胖干預等保健內容;第二,通過建立健康檔案,提供“一對一”專人服務,將患者就診情況一一詳細地記錄在健康檔案中。在病人病情變化時,參考健康檔案中所記載的內容, 對患者病情進行系統分析,制定出科學、規范的治療方案;第三,推廣數字醫療。醫院和下屬的衛生站之間的患者信息互通互聯,病人建立的健康檔案無論在醫院還是衛生站,都可以被醫生方便地查到;第四,實行雙項轉診制。社區醫院和大醫院互認檢查結果,方便社區居民就醫[3]。
就差的方面來講,有些社區醫院人力資源總體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在社區衛生服務站點中,能自負盈虧的還不到1/3,絕大多數站點需要靠政府撥款和所掛靠的上級醫院的補貼來維持;社區醫生收入難以提高,好醫生留不住,導致學歷偏低。由于醫療設備、高水平的醫生都集中在大醫院,許多老百姓都去擠大醫院。在資金匱乏的現實條件下,社區衛生服務站“六位一體”徒有虛名,老百姓并不了解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實際功能。
《國務院關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2006)確定的目標是:到2010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和有條件的縣級市要建立比較完善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具體目標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合理,服務功能健全,人員素質較高,運行機制科學,監督管理規范,居民可以在社區享受到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對比我國城市社區醫院的現狀,整體來講,顯然離2010年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
3城市社區醫院的改進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2009)提出,“要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完善服務功能。”“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該意見的頒布為我國社區衛生事業轉變服務模式開辟了新的思路, 注入了新的動力。國內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隨后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模式,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社區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4]:
社區醫院自身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強化服務內涵,拓展服務領域,包括建立健康檔案、開通信息平臺、創建健康小屋等措施。大型綜合醫院開始轉變思路進社區,具體地又表現出定向幫扶和托管等不同的形式。
城市一、二級醫院開始向社區衛生服務轉軌,服務對象向社區居民轉變,人才培養、崗位培訓從臨床醫學向社區醫學轉變,工作方式從坐室行醫向深入社區家庭轉變等,讓大醫院集中精力解決醫療疑難問題和高、新、尖技術問題,基層醫療機構全力投入社區人口的基本醫療保健,讓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就近診治。
實際上,我國城市社區醫院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把握兩個最關鍵的因素:人才和體制。
就人才來講,社區醫院“六位一體”的功能,涵蓋了生命全過程的跟蹤和關照,需要大力培養全科醫生。在美國,80%-90%的病人可由家庭醫生直接治愈,僅10%-15%需轉診。《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1997年)就明確指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全科醫生和全科護士,這將促使高等和中等醫學教育的改革,以適應部分在職醫生向全科醫生的轉變。“近幾年來,國家衛生部及各省培訓中心在培養全科醫學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初見成效。但不能認為是成功的,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5]。從專科模式轉變到全科模式,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因此,還需要醫學教育界相關人士的持續努力。
就體制的轉變來說,由于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等問題,怎樣才能實現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對于社區醫院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這需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協調好基層醫院與三級醫院合作的問題。協調好了以后,雙項轉診能導致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上雙方的共贏,當然前提是上級醫院對下級醫院的醫師要認可。
參考文獻
[1]梁萬年. 社區衛生服務面臨的主要矛盾與亟待解決的問題——2008北京第五屆全科醫學與社區衛生服務高級論壇內容摘登[J]. 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2): 87-89
[2,3]姜娜. 幾家歡樂幾家愁**社區衛生發展的戰略瓶頸[J]. 醫藥產業資訊, 2006, 3(19): 21-24
[4]彭迎春, 詹媛麟. 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現狀及新型模式研究進展[J]. 中華全科醫學, 2011, 9(3): 432-434
[5]王樹山, 王佐卿等. 社區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民康醫學, 2007, 19(2):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