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從漳浦縣石雕像探究中國古代

時間:2022-10-20 10:05:02 來源:網友投稿

摘要:中國古代的石雕藝術亙古流傳,造型多樣,石像生是其中的一支藝術奇葩。就從古代石像生的起源、作用、等級及歷史演變等諸多角度來探討這一古老的藝術,品味石像生所蘊含的獨特歷史文化。

關鍵詞:探究; 中國古代; 石像

我國古代石雕藝術是中國文明的重要象征,勞動人民用智慧鬼斧神工地將雕刻藝術發揮到極致。石雕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塑、刻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觀、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而作為優秀代表的陵墓前石雕,則是以漢白玉和大理石、青石、花崗石、砂石等為材料的帝王陵墓雕刻,由于所雕刻神、人、獸能體現出皇權貴族的威嚴,加之原材料得之于自然易于長期保存,故成為帝王將相死后極度榮耀的追求。

在漳浦縣博物館的室外展廳中,就放置了多件石雕像,有將軍,有文官,有羊、馬、虎等動物造型,這些石像生多數基本完整,部分殘損,個別甚至缺失了身體的某個部件,均風化嚴重且表面發黑變色,雖歷經千百年的風雨侵襲,仍是栩栩如生,質樸厚重。這些石像生多數被定為三級,有15件,占據了石刻類文物中的多數,個別石像因頭部缺失未予以定級。在這些三級石像生中,8件來自于霞美鎮林烽墓道,2件來自于沙西鎮林士宏墓,1件來自于舊鎮鎮水光巖,其余的則是公安部門所截獲而移交給博物館。因館藏石像生雕像較多,現擇其精品而簡要述之。

宋石雕翁仲 編號P6005 K005,1件 ,宋代,斷接,基本完整,高2.66米,寬0.90米,厚0.72米,花崗巖質,體形較大,作武將狀,圓目,嘴微張,披甲戴盔,雙手按劍,昂頭。盜運時截為三段,有粘接。

宋石雕文臣 編號P6006 K006,1件,宋代,斷接,笏缺,基本完整,高2.70米,寬0.85米,厚0.50米,白色,花崗巖質,體形較大,作文官狀,頭戴仆頭,穿朝服,帶玉佩,雙手奉笏,盜運時截為四段,已粘接,笏缺。

明石雕文臣 編號P6009 K009,1件,明代,完整,高2.30米,寬0.75米,厚0.45米,花崗巖質,體形較大。作文官狀,圓目,嘴微張,穿朝服,戴仆頭,五長髯,奉笏于左側胸。帶圓形石座。

明石雕翁仲 編號P6010 K010,1件,明代,基本完整,高2.20米,寬0.75米,厚0.40米,花巖巖質。作武官狀,雙目怒視,戴鐵冠,披甲,雙手抱拳按長劍,站立。

明石雕文臣 編號P6011K011,1件,明代,微殘,高2.25米,寬0.80米,厚0.55米,花崗巖質。作文官狀,五長髯,俯首低眉,穿朝服,戴仆頭,奉笏于左側胸,像作站立狀。石須風化嚴重。

明石羊 編號P6013 K013,1件,明代,完整,長1.38米,高1.10米,厚0.38米,青石質,體形較小。羊作蹲坐狀,昂頭,長須,帶頸圈,前腳豎立,后腳曲坐。

明石虎 編號P6014 K014,1件,明代,基本完整,長1.50米,高1.37米,厚0.50米,青石質,作虎狀,面正視,相溫和,前腳立,后腳屈,卷尾。

明石馬 編號P6019 K019,1件,明代,微殘,長2.01米,高1.67米,厚0.50米,花崗石質,俯首,披鞍,系蹬,束韁,四足連體,作站立狀。

其實,漳浦縣博物館所藏的石像生僅是中國石像生的一小部分,在中國大地上多個地方均曾發現石像生并很好地保留下來,在安徵省鳳陽市中都皇陵、江蘇省南京市明孝陵、浙江省寧波市東錢湖、北京明十三陵、陜西省咸陽市茂陵霍去病墓、河北省遵化市清東陵、河北省易縣清西陵等地的石像生至今仍安詳地豎立于原地,成為中國古代珍貴文物庫中不可或缺的雕刻藝術文物群體。

“石像生”,也稱“翁仲”,起源于秦漢時期,秦朝有武將阮翁仲,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曾派其把守臨兆,阮氏身材高大,武藝超群,大敗匈奴,死后,秦始皇念其功勛卓著,令工匠們鑄造石像立于咸陽司馬門外,后來,陵墓前的石像生均稱為翁仲。這段史實,有明天順五年成書的《明一統志》可為佐證:秦阮翁仲,身長二丈三尺,氣質端勇,異于常人,少為縣吏,為督郵所笞,嘆曰:“人當如是耶?”遂入學,究書史,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將兵守臨兆,聲震匈奴,秦以為瑞。翁仲死,遂鑄銅為其像,置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至,有見之者,猶以為生。諸多史書也對阮翁仲多有記載,明萬年間成書的《廣輿記》卷9、《陜西·臨兆府·名宦》、《山堂釋考》卷149、《神祗·神》以及類書《說略》卷5《人紀》、《天中記》卷21、《長人》等文獻都有所收錄。

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顯示墓主的身份等級地位,也有驅邪、鎮墓的含義,是古代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一座陵墓的石像生一般包括石獅、石象、石馬、石雕文臣與武將各一對,但歷朝所放置的石像生的多有不同,秦漢時期放置在帝王、諸候、人臣墓道兩邊的石像生包括麒麟、象、馬,到了唐代就包括獅、馬、牛、玄鳥、文臣、蕃奠;明清兩朝則是麒麟、駱駝、獬豸、馬、象、獅子、文武勛臣。不同的石像有著不同的含義,在什么墓前放置什么石像,這都是非常有講究的,是有一整套嚴格的封建禮儀體系,容不得半點差錯。文臣、武將雕像多放置于帝王墓前,表示保衛國家安平昌盛之意;麒麟也多置于帝王陵墓前,它是融鹿、虎、牛、馬等形象于一體,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祥瑞之獸,古代帝王把麒麟說成是“王者至仁則出”(《爾雅·釋獸》)因而將麒麟列在陵寢最近處,以示得仁于天下。陵前列石獅,其用意如《封氏聞見記》中所說,是為了“表飾墳壟,如生前之象儀衛耳”,起著辟邪鎮墓的作用。獬豸是傳說中的動物,《異獸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放置獬豸表示善辨忠奸;駱駝,表忠實善良,能負重遠行;駿馬,表能奔跑征戰,虎和大象,則表示威武強大之意。

石像生的使用是有著等級規定的,自秦始有了在陵墓前擺放石雕的傳統,它就深深地烙上了封建等級烙印,只不過在唐朝以前表現得相對不那么明顯罷了。到了唐朝,對石象生的使用已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例如,三品以上官員用石獸六只,五品以上官員準用四只,至于皇帝陵當然不受限制,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共有石人、石獸九十六對之多。明清時代對石象生的使用制度也有嚴格的規制。例如清代規定,二、三品官準立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四、五品官準立石馬、石虎各一對,六品官以下則一律不準立石獸。

我國古代陵墓石刻造像藝術歷史悠久,保存至今的石像生數量眾多,這就為我們探究石像生雕刻藝術的發展脈胳提供了豐富的文物實料。秦漢時的石雕緣材刻制,質樸簡練,如西漢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躍馬、伏虎、臥象等石雕,皆巧妙地運用了原來天然巖石的外形而略作加工,所以顯得渾然一體,簡潔有力,構成石雕外形的幾條外輪廓線用的十分概括和粗獷,就象金庸在小說里寫的那樣“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南朝帝陵石刻形象浪漫雄偉,造型線條優美;唐代,雄偉豪情的石刻藝術被發展到了頂峰,墓前石雕的的設置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同時唐代中后期以后的陵墓石刻已經由過去的注意線條變化,上升為著意立體、質感的刻畫,加強石刻外形的表現。這些變化與發展都為宋代的陵墓石雕造像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制度和工藝基礎。宋代的墓道石像生,在繼承了唐代雄渾浪漫的遺風基礎上,逐步向著精細寫實的方向轉化,以求達到形與神的高度統一。明朝的石像生也繼承了宋代造像講究細節的工藝特點,不過由于明清處于封建末世,其石刻雕飾又轉向于繁瑣的裝飾性發展,石刻氣魄大不如宋。

在筆者供職的博物館,室外展廳展出的三級文物石像生多是以石獸為主,刻制年代為明清時期。有10件,有石羊、石馬、石虎等造型,它們沿著墻邊一字排開,均呈跪臥狀,體型嬌小,四肢勻稱,刻面光滑平整,刻畫細膩逼真,石虎威猛健碩,石馬昂首挺立,石羊溫順安詳,整個雕刻手法嫻熟精湛,在關鍵部位如五官、鬃馬等細部采用平雕、浮雕、線刻等較為細致的手法來雕刻,寫實又略顯夸張,給人以真實與夢幻之感。除了石獸等雕刻,室外展廳還置有5件石人雕像,其中3件為明代刻制,2件為宋代刻制,這5件均保存較為完整,只有編號P6006 K006宋石雕文臣缺笏,雕像上身有拼接,P6005 K005宋石雕翁仲也是有所拼接。武將高大威猛,作按劍而立狀;文官手抱朝笏,作有事啟奏狀。5件石人雕像雖屬不同朝代,但都刻畫得精細寫實,形神兼備,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漳浦的石像生只是中國石像生的一個縮影,由它可以觀照中國古代石像生的發展歷程及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人民高超的藝術水平,品味石像生蘊含其中的獨特文化。

參考文獻:

[1]王雪玲.歷史時期陳留阮氏的遷移與分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

[2]張磊.探析東錢湖南宋史氏墓道石像生的藝術特色[J].電影評介,2009(15).

[3]王磊.鳳陽中都皇陵石像生的藝術特色[J].雕塑,2008(6).

[4]王臨潼.大氣磅礴,繼承發展—漢唐帝王陵前石像生藝術風格的比較[J].經營管理者,2010(4).

[5]陳曉羽.東甌襄武王湯和墓石像生藝術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3).

[6]王燕翔.潞王陵石像生的雕刻藝術[J].現代裝飾理論,2011(3).

(作者單位:漳浦縣博物館)

推薦訪問:漳浦縣 中國古代 探究 石雕像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