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yìngjí),應對突然發生的需要緊急處理的事件,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鄉鎮臺風災害應急預案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鄉鎮臺風災害應急預案6篇
第1篇: 鄉鎮臺風災害應急預案
防御臺風災害工作預案?
????1??總則??????1.1??編制目的???
為科學、高效、有序地開展建筑工地防風工作,提高我建筑工地防風工作水平,有效防御和減輕熱帶氣旋造成的災害損失,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保障我建設工地的安全,特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關于印發〈加強汛期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建質函[2006]200號)《江蘇省防汛防旱防風工作的若干規定》、《江蘇省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規定》、《蘇州市防御氣象災害規定》等規范性文件,制定本預案。?
1.3工作原則?
1.3.1??防風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千方百計確?,F場工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千方百計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的原則。?
1.3.2??堅持以“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和“防避搶”相結合的原則。?
1.3.3??防風工作實行統一指揮,堅持屬地管理,分級響應、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1.3.4??防風工作按照項目部統一規劃,各班組相互協調,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
1.3.5??堅持“統一指揮,科學防御,快速反應,果斷處置”臺風防御工作方針,積極做好防風預案,及時、科學、合理地做好防護工作,快速、果斷排查處理臺風期間出現的險情,組織災后生產重建工作。?
1.3.6??任何班組和個人都有參加防風搶險救災的義務。?1.4??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本工程熱帶氣旋的預防和應急處置,以及引發的暴雨造成建筑工地重大險情的應急處置。?
2??組織體系及職責?2.1??防風工作組織體系?
根據《蘇州市防風工作預案》工作要求,按照“精簡、統一、高效”的原則,設立迅域物流中心倉庫工程防風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防風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迅域物流中心倉庫工程防風工作。防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項目部安全員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組長:王金華。?
副組長:曹建華、吳憲章。?
領導小組成員:陳戈、王磊、陳國慶、顧亦均、丁文云、史全保、翟金田、徐學龍、吳申華、龔素芬?
2.1.1??防風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職責?
(1)按照相關文件的要求,統一組織指揮項目的防風搶險救災工作,分析臺風期間本建設工地安全生產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落實建設系統內各項防風搶險救災工作措施;?
(2)對本建設工程防風搶險救災工作進行重大決策研究,負責制定、完善和實施防風工作預案,負責指導、協調小組成員制定、完善和實施建設工程防風工作預案;?
(3)負責檢查和落實工地、建筑工棚等建筑(搭建)物的防風工作。?(4)指導建立和完善本防風搶險救災組織體系及應急搶險隊伍,督促指導各班組應急搶險隊伍定期進行演練,加強防風應急處置有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和監督檢查工作;?
(5)決定啟動和關閉本預案,并做出善后處理等工作安排。?3.運行機制?
3.1災害性天氣預警階段?
所有防風工作小組的成員必須通過必要的渠道及時了解臺風狀況。?防御臺風災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通過文件、電話、送達、手機短信等方式將收集到的有關災害性天氣信息及時發送到工人。?
3.2預警工作?
所有了解到將要發生臺風災害性天氣情況的人員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嚴密監視天氣的瞬時變化。??
3.3災害預防?
臺風到來前,工程項目部和有關機構要對現場的臨建設施及施工圍墻、基坑設施、塔吊及垂直運輸機械、腳手架工程、施工用電等重點分部分項工程進行緊急檢查。?
3.4.1臨建設施及施工圍墻。檢查宿舍、食堂、辦公用房、廁所及磚砌、廣告圍擋墻有無裂縫、傾斜、變形。不穩固或有安全隱患的,要采取加固、翻修等措施,嚴重的要拆除重建。?
3.4.2基坑設施。檢查基坑邊坡支護及基坑周邊土質的變化,對毗鄰街道、建筑物、構筑物、山體的基坑要重點檢查。達不到要求的要采取加固和隔離措施。?
3.4.3塔吊及垂直運輸機械。檢查塔吊、客貨電梯的基礎設施、塔身、塔臂的安全狀況,重點檢查多塔作業以及安裝在鄰近基坑、高壓線、建筑物、構筑物的塔吊,如達不到安全要求和安全距離的必須拆除,嚴禁采用繩索固定等方式控制塔臂的旋轉。?
3.4.4腳手架工程。檢查落地式、懸挑式、門式等腳手架的基礎沉降、架體拉結的安全狀況。確保架體與建筑物的可靠拉結,防止腳手架倒塌。??
3.4.5施工用電。檢查施工用電的總配電箱(配電室)、開關箱的安全防護,做好防風雨的措施。?
3.4.6安排好高溫酷暑期間安全生產值班和調度,合理調整作息時間。通過“抓兩頭、歇中間”等措施,盡量避免高溫時段進行露天室外作業,預防發生高溫天氣引發的工人中暑和各類安全生產事故。?
3.5重點監控?
臺風災害性天氣發生后,各責任單位要實施重點監控。?
3.5.1各責任單位對所屬工地進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檢查,尤其對職工宿舍、圍墻、腳手架、臨時施工用電、塔吊、施工用電梯、井字架、基坑支護、模板工程等存在的安全隱患,要加大整改工作力度,落實安全責任,確保整改到位。?
3.5.2各責任單位要對建筑基坑、施工圍墻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全天24小時監控,發現有變形、位移、裂縫的要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并對周邊危險區域的人員進行疏散。加強對基坑壁支護的觀測,確?;又苓叿雷o有效,并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右O置有效的排水措施,防止基坑側壁承載力過大造成塌方。?
3.5.3加強對腳手架的檢查,加強架體與墻體的拉接,檢查安全網和擋腳板是否掛設牢固,防止臺風吹倒傷人毀物,臺風、暴雨期間,要禁止登高作業。?
3.5.4做好工地內的臨時用電管理,加強外電防護,加固架空線路,對已停止使用的線路、電箱、開關要全部切斷電源,防止雷擊、臺風帶來的觸電、傷亡事故和人為的誤觸傷亡。?
3.5.5施工塔吊、施工電梯、井字架等起重機械設備要嚴格按規范要求附墻,做好防雷措施,塔吊回轉半徑內如有障礙物,要采取有效的限位措施。?
3.5.6樁基礎施工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遇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要采取措施,加固或放倒樁架。?
??3.5.7風速五級風以上禁止高處作業。嚴禁暴雨、大風等天氣強行組織室外施工作業,同時不得進行腳手架、安全網等防護設施的搭設、拆除工作。嚴禁在大風、暴雨天氣進行塔吊等設備的拆裝。?
3.5.8各責任單位臺風、暴雨期間要及時檢查辦公、生活設施的安全狀況,需要撤離的按照確定的避難地點組織人員撤離施工現場。凡靠近山坡、海邊或搭設時間長、安全得不到保障的職工宿舍一律禁止住人,能拆除的盡快拆除,對現有職工宿舍要進行加固,完善排水設施,要將所有住在低洼地區和存在安全隱患的臨時建筑的人員撤離至安全地帶,防止因臺風暴雨的影響導致宿舍倒塌造成傷亡事故。?
3.5.9各責任單位在臺風、暴雨期間要加強對現場的巡查,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落實報告制度,確保通訊聯絡暢通。項目經理不得脫離施工現場。要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工作,現場要落實搶險救災人員、車輛、機械,確保在施工現場發生險情時,能夠高效、有序地做好緊急搶險救災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3.6信息報告?
報告災情。當臺風災害災情發生后,項目部必須立即向企業和轄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安監站等報告初步災情。發生重大臺風災害的,項目部可以越級向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或市政府報告。報告災情的內容主要包括:災害種類、發生時間、地點、范圍、程度、災害后果、采取的措施、生產、生活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等。?
3.7??先期處理?
建筑工地一旦發生倒塌、水淹等災情,必須首先將人員緊急撤離到預先設置的安全場所,同時組織有關人員對遇險人員開展緊急自救搶險。同時視災情嚴重程度,立即向企業、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公安消防等部門報告。災情當事人(單位)、災情發生地區(經濟功能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或有關部門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并及時向市建設工程防風工作領導小組和市政府報告。在報告突發事件信息的同時,要根據職責和規定的權限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置,控制事態發展,防止次生、衍生災害的發生及減少財產損失。3.8預警級別?
根據熱帶氣旋威脅和嚴重程度,將熱帶氣旋的預警信號由低到高分四個級別:?Ⅳ級(一般,預警信號為白色、藍色
);?
?
Ⅲ級(較重,預警信號為黃色);??
Ⅱ級(嚴重,預警信號為橙色);??
Ⅰ級(特別嚴重,預警信號為紅色)。?4.應急響應?
4.1?應急響應級別與啟動條件?
與預警級別相對應,應急響應由低到高分?Ⅳ、Ⅲ、Ⅱ、Ⅰ四個級別。?當氣象部門發布預警信號后,防風工作小組應立即啟動防風工作預案。?。?
4.2.1?Ⅳ級預警應急響應(防風準備狀態)?
???(3)施工單位要合理安排施工,須停止連續施工的工序作業,停止高空作業。???(4)監理單位要組織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按其防風預案做好臺風前安全檢查,檢查內容參照《關于印發〈加強汛期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建質函〔2006〕200號)的附件1—2。對于未按要求實施的,監理單位須及時上報轄區安監站、質檢站。?
4.2.3??II級預警應急響應(緊急防風狀態)(6)施工單位負責人進一步檢查各項防御措施的落實情況,各工地搶險救援隊伍要到位,并處于臨戰狀態,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施工用電全部斷開?
4.2.4??I級預警應急響應(特別緊急防風狀態)?
????(1)防風工作領導小組人員要全部就位,繼續檢查Ⅲ級,Ⅱ級預警應急響應防風方案的落實情況,要把防風抗風工作作為首要任務,集中一切力量做好。???(2)將所有可能發生危險的人員撤離施工現場至安全地帶。???(3)工地搶險救援隊伍要到位,并處于臨戰狀態。?
????(4)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服防風工作小組的統一指揮調度,全力以赴參加防風和搶險救災工作。?
(5)除搶險人員以外,其他人員留在安全地方避風。?4.3??信息報送和處理?
????(1)風情、險情、災情等信息實行歸口處理,逐級分部門上報相關單位。?
5??應急保障?5.1??應急物資保障?
防風工作領導小組應做好應急物資的儲備、更新和保管。應急物資應包括通信設備、辦公設備、應急救生等設備。?
5.2??應急隊伍保障?
各班組成員應落實搶險隊伍,并應定期對搶險人員進行應急搶險技能培訓和演練;各班組成員應組織人員組成本單位(施工現場)應急救援隊伍,擔負事發現場的工程設施搶險和安全保障工作。?
同時,防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應做好各種應急搶險人才的數據庫,以備應急調用。?
5.3??應急人員安全保障?
參加臺風災害應急搶險的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有關安全管理規定,采取人身安全防護措施,并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工作,確保搶險過程中的人身安全。?
6?監督管理?6.1??宣傳教育演練?
各成員單位應結合實際,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防御臺風災害有關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臺風災害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并定期組織本單位、部門開展防風應急處理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和應急演練,?通過演練,檢驗應急人員對應急預案、程序的了解程度,及時發現本部門應急工作程序和應急資源準備中的不足,增強各應急成員單位之間的相互協調能力。演練結束后應及時進行總結。?
6.2??監督檢查?
防風工作辦公室應對本預案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2篇: 鄉鎮臺風災害應急預案
1 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 事故類型
自然災害主要有:地震、雷擊、臺風及風暴。
1.2 事故易發生的季節
春夏季,多雨,易發生臺風、暴雨、雷擊雷引發火災、爆炸。
1.3 嚴重程度分析
(1)造成建筑物、設備損毀。
(2)因建筑物倒塌易造成人員傷亡。
(3)雷擊可直接造成人員傷亡。
(4)自然災害易引起火災、爆炸等次生災害發生。
2 應急工作原則
保障人員生命安全第一。
3 組織機構及職責
3.1 應急組織體系
公司設有應急救援指揮部,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應急搶險組、警戒疏散組、后勤保障組、通訊組4個組,其組織架構如下圖,人員及聯系方式見附件一。
3.2 指揮機構及職責
3.2.1 應急救援指揮部組成
總指揮:***
副總指揮:******
成員:*********
指揮部下設應急搶險組、警戒疏散組、后勤保障組、通訊組四個組,其中應急搶險組按區域分為一區域、二區域搶險組,分別按功能又下設危化、機械、其他事故三個搶險組。
3.2.2 職責
(1)應急救援總指揮職責
1)分析緊急狀態,判斷是否可能或已經發生重大事故,確定事故應急級別和相應的報警級別;
2)接受上級部門、政府應急救援中心的領導并落實指令;
3)負責開展公司應急響應級別事故的應急救援行動;
4)調查和評估事故可能發生的發展方向,以預測事故的發展過程,如果事故升級到社會應急,負責向政府有關應急聯動部門提出應急救援請求,指揮、協調應急反應行動;
5)負責本公司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先期處置和善后工作,配合專業部門進行事故現場的應急搶救工作;
6)及時準確向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事故情況;
7)負責公司人員、資源的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8)負責收集事故發生后的相關數據;
(2)應急救援副總指揮職責
1)協助總指揮組織和指揮應急操作任務。
2)總指揮不在時,承擔總指揮職責。
(3)指揮部成員職責
1)服從應急救援總指揮的領導與調遣及傳達總指揮的命令。
2)負責日常的應急管理工作。
3)接到事故報警后,及時向應急指揮部總指揮、副總指揮報告,立即按預案規定的報警程序通知各個應急救援組織。
4)負責事故處置時生產調度工作;
5)負責事后的協調管理、統計工作。
(4)應急搶險組職責
1)服從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領導與調遣;
2)向事故現場報警人員了解事故現場狀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搶險救援工作;
3)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負責人員人員人員施救、設備搶修等;
4)配合外來應急人員進行救援。
(5)警戒疏散組職責
1)服從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領導與 調遣;
2)負責事故現場人員的疏散,維持事故現場的治安工作,阻止非搶險救援人員進入事故現場;
3)負責事故現場的保護;
4)負責現場受傷人員搶救工作,對現場人員進行清點;
5)負責引導、協助外部救援車輛、物質、人員的進入;
6)負責現場應急人員的監護工作。
(6)后勤保障組職責
1)負責公司日常消防器材和勞動防護用品的購買;
2)負責搶救受傷人員的生活必需品供應;
3)負責搶險救援物質的供應和運輸工作。
4)負責現場醫療救護指揮及受傷人員分類搶救和護送轉院工作。
(7)通訊組職責
1)負責指揮部與各專業組之間的聯系;
2)負責指揮部與外部救援隊伍及政府相關部門的通訊聯系;
3)負責各專業組之間的協調聯系;
4 預防與預警
4.1 危險源的監控與預防
4.1.1 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
1)建立危險源管理制度,落實監控措施,實施專項檢查和日常檢查;
2)建立危險源臺賬、檔案;
3)每年進行防雷、防靜電檢測;
4)重點關鍵部位設置攝像頭監控;
4.1.2預防措施
1)防雷設施應定期檢查、檢測,確保完好可靠;
2)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加強管理,
3)加強信息管理,及時注意所在地區天氣、氣候變化。
4)加強自然災害事故演練培訓。
4.2 預警行動
現場出現惡劣氣候等不正常狀況時,現場作業人員應立即向當班領導及現場應急指揮部報告,公司各應急人員進入警戒狀態,必要時應急救援隊伍在預定地點集結待命,現場應急指揮部協助現場當班人員進行現場處置,直至現場恢復正常狀態,如果現場事故狀態擴大,立即啟動預案,進行現場救援,同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必要時請求增援。
5 信息報告程序
公司24小時應急值班室,聯系電話:******
事故信息接收和通報程序:第一發現人發現后,立即向當班班長報告,當班班長接到報警后,根據事故發生地點、種類、強度和事故可能危害方向通知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情況上報有關部門。
6 應急處置
6.1 響應分級
按照安全事故災難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及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應急響應原則上分為I級、II級,其中II級響應由公司搶險救災人員完成,I級響應超出公司救援能力,應請求外部社會力量增援,具體情況如下:
1)自然災害較小,無人員傷亡時,為預案II級響應。
2)自然災害嚴重,建筑物損毀、人員傷亡,有火災等次生事故發生,啟動預案I級響應,請求外部社會力量增援。
6.2 響應程序
6.2.1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響應程序示意圖
II級響應 I級響應
6.2.2 響應程序
(1)事故報警
1)發現人員第一時間應向當班班長報警,報警要講清楚:事故發生的現狀、事故現場的環境條件、預計將受威脅的區域、已采取和準備采取的防治措施等。
2)當班班長接到報警后立即向作業現場人員預警,并向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
3)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現場情況發展決定是否啟動本預案。
(2)現場警戒
根據現場詢問和偵測情況,確定警戒區域,設置警戒標志,布置警戒人員,嚴格控制非搶險人員進入,消除一切火源,并在整個處置過程中實施動態檢測,在不考慮風向的情況下,以事故發生點為中心,距事故點50M內的范圍為警戒范圍。
(3)營救、疏散人員
搜尋遇險和被困人員,并迅速組織營救和疏散事故可能影響范圍內的一切無關人員,轉移至安全的疏散安置區。
(4)工藝處理
1)立即停止一切作業。
2)切斷電源。
(5)事故處置
1)由各應急小組根據職責要求立即展開應急救援行動;
2)根據應急預案對現場事故進行處置;
3)對受傷人員進行必要的救護。
(6)撤離
如果事故現場自身力量無法處置,應以保障人員安全為首要目的,由應急總指揮宣布現場人員及時撤離至安全的疏散安置區。撤離時應統一指揮,應急搶險組最后撤出,到安全區后有應急支援組負責清點人數。
(7)現場洗消
處置結束后,所有應急人員和器材都必須嚴格進行洗消。
6.3處置措施
1)全體人員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迅速疏散至開闊地
2)地震不嚴重時,應立即作業 ,關閉電源,疏散至安全地帶。
3)如果有火災等次生事故發生,搶險組應立即展開救援。
6.3.2雷擊處置措施
1)立即停止生產作業等工作。
2)如果有人員傷亡發生,立即展開現場救治。
3)如果有火災等次生事故發生,搶險組應立即展開救援。
6.3.3臺風、暴雨處置措施
1)立即停止生產作業等工作。
2)如果有人員傷亡發生,立即展開現場救治。
3)如果有火災等次生事故發生,搶險組應立即展開救援。
7 專用應急物質與裝備
專用應急物質與裝備表
災害性天氣應急預案
5、組織事故調查
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經驗教訓。
(二)指揮部人員分工:
1、總指揮
指揮全公司的應急救援工作。
2、副總指揮:協助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
3、成員:協助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進行救援、警戒、
治安保衛、疏散等工作??偨浝碇恚贺撠熓鹿侍幹脮r生產系統開、停機指令工作;必要時代表指揮部對外發布有關信息。生產部科長:負責日常水、電、氣、生產設備使用安全檢查,事故后水、電、氣、設備使用的恢復工作。保安組長:負責救援、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工作。質量管理部主任:協助總指揮負責工程搶險、搶修的現場指揮。辦公室主任:協助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事故現場通訊聯絡和對外聯系。行政助理:做好災害信息的收集工作。
采購部主任:負責搶險救援物資的供應和運輸工作。
(三)救援專業組的組成及分工
公司各職能部門和全體職工都負有災害性天氣事故應急救援的責任,各救援專業組是災害性天氣事故應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務主要是擔負公司災害性天氣事故的救援及處置,其任務分工如下:
1、通信聯絡組:由辦公室、工會、財務部等部門人員組成,共X人。
負責人:辦公室主任,擔負各隊之間的聯絡和對外聯系通信任務。
2、治安組:由辦公室后勤人員組成,共X人。
負責人保安組長,擔負現場治安,交通指揮,設立警戒,指導群眾疏散。
3、搶險搶修組由設備科、工藝科、設計科、生產部、售后人員組成,共X
人。負責人設備科長,擔負搶險搶修指揮協調。
4、物資供應隊:采購部,共X人。
負責人:采購部主管,擔負搶救物資的供應任務。
四、預警啟動條件
1、接到政府部門的防災救災通知
2、暴雨持續,并且降雨量達到50毫米,排水管出現淤積或廠房進水。
3、連續暴雪,已經出現10厘米雪量淤積
五、應急準
1、宣傳災害性天氣知識及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保險的常識,
增強員工的防災減災意識。必須提高思想認識,克服麻痹思想,增強責任感。
同時做好公司內各建筑和各項生活設施、設備防洪的安全檢查,發現隱患及時
整改。
2、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領導和管理。必要時將預防災
害性天氣事件的工作納入公司目標管理考核,并定期開展專項督查檢查,發現
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措施
3、設備科、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定期對公司內部建筑物、電線、水管、下
水道等開展自查,盡早發現問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六、災情信息管理
1、災情信息報告內容:包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災害造成的廠
區、設備等損失,已采取的救災措施和需求。
2、公司應在暴雨暴雪等自然災害期間,應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并設立和開通值班電話。
3、嚴格執行公司災害性天氣事故報告制度。對發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級報告,并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報告有關部門,確保信息暢通。
4、任何部門和個人都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受災情況。
七、應急響應
災害發生后,各部門要根據災情,按照分級管理、各司其職的原則,啟動應急預案,做好員工和財產的緊急轉移安置工作,做好抗災救災工作,做好災情調查、評估和報告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公司財產損失。
八、恢復重建
災后,防災救災工作指揮部組織核查災情,開展災情評估,制定恢復重建工作方案。要及時進行總結,并向上級進行匯報。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做好災后衛生消毒,防止傳染性疾病在公司滋生蔓延,做到大災之后無大疫。
九、搶險救災物資的管理
1、搶險救災物資管理工作由財務部負責。
2、倉庫應做好搶險救災物資的儲備和管理,設立專賬,定期清點。
3、搶險救災物資不準挪為它用,確需挪用的,需經總經理批準,并及時給予補充和登記說明。
十、預案管理與更新
1、本預案由辦公室負責管理。
2、預案實施后,辦公室應適時召集有關部門進行評估,并視情況變化做出
相應修改后報總經理批準。
3、每年5月下旬在臺風、暴雨等來臨之前,由辦公室根據公司人員現狀調整當年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及各搶險小組成員名單,并公布聯系方式。
第3篇: 鄉鎮臺風災害應急預案
臺風、暴雨災害事故應急預案
1 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切實做好公司防臺防汛工作,強化公司防臺防汛應急工作機制,提高對臺風、暴雨等災害事故的處置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臺風、暴雨等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公司員工生命和財產等不受損失,公司特成立防臺防汛應急搶險組織,并制定本臺風、暴雨災害事故應急預案:
1.2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公司內部及責任區域內發生的可能危及員工生命、建構筑物安全的臺風、暴雨等災害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1.3工作原則
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的原則。
2 組織機構及職責
2.1組織機構
公司成立臺風、暴雨災害事故專項應急指揮組。應急指揮組辦公室設在車管部,作為應急管理工作辦事機構。指揮組下設搶險救災組、工程技術組、車輛運輸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
2.1.1應急指揮組
組 長:張 浩
副組長:趙敏慧 曹獻章
組 員:蔡躍輝 吳振揚 尹敏 盧廣欣 奚逸婷
2.2組織機構職責
2.2.1應急指揮組負責應急搶險工作的統一指揮,信息反饋工作。
2.2.2專業組職責
①搶險救災組:負責險情發生時迅速趕赴現場實施搶險救災工作。
②工程技術組:負責現場搶修(電力、頂棚等)。
③車輛運輸組:負責搶險人員及物資的運輸;工程車輛配合搶險救災組搶險(抽水、清障等)。
醫療救護組:負責傷員醫療救護,衛生防疫及飲用水、食品衛生工作;及時向“120”求援。
⑤后勤保障組:負責車輛調度、應急通訊設備、車輛、搶險物資和器械等的保障工作。
3預防預警機制
3.1預警監測
3.1.1建立臺風、暴雨災害事故預警機制,做到早準備、早處置、早報告。
3.1.2預警信息日常監測歸口于應急指揮辦公室,其他部門和職工收集的相關信息,及時向應急指揮組辦公室報告。
3.1.3應急辦公室應隨時關注氣象監測部門發布的氣象信息、政府通報、上級部門應急指令等,并利用公司電子屏幕、網絡、通訊等方式及時傳遞預警信息。
3.2預警報告
當應急辦公室或第一信息接收人接到臺風、暴雨災害事故預警信息后,應立即向應急指揮組報告。報告內容包括:事故發生地點、時間、受災基本情況、已采取的措施等。
4應急響應
4.1啟動應急救援預案
當發生臺風、暴雨自然災害事故時,應急指揮組立即報告公司最高領導,經批準同意后,應急指揮組成員以及各專業組應在10分鐘內趕赴現場按應急預案開展搶險救災工作。事故處置期間,應急指揮組應每隔30分鐘向公司最高領導報告事態發展情況和處置情況。
4.2應急結束
當臺風、暴雨災害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經工程技術組確認不可能再產生次生、衍生、藕合事故時,由應急指揮組向公司最高領導請示,經批準同意后宣布應急結束。
4.3應急恢復
應急結束后,由應急指揮組組織,各專業組配合,開展災后處置工作。
5應急保障
5.1通信與信息保障
各專業組依靠電信系統與應急指揮組保持聯系。
5.2應急裝備保障
后勤保障組應配備滿足臺風、暴雨災害事故應急所需物資、器材和裝備,并確保運輸所需的車輛。
5.3應急隊伍保障
5.3.1臺風、暴雨災害事故應急搶險隊,由公司45周歲以下人員組成。
5.3.2加強應急隊伍的技能培訓,提高應對災害事故的處置能力。
5.4 醫療衛生保障
充分利用公司現有醫療器材,提高應對臺風、暴雨災害事故的醫療救助能力。同時加強與120急救中心的聯系,確保應事故災難發生后傷病員得到有效急救。
6 宣傳、培訓與演練
6.1宣傳
應急指揮組辦公室充分利用各種載體,宣傳應急處置程序、方法、措施,公布應急值班電話、安全防范常識等。
6.2 培訓
應急指揮組辦公室要結合氣候特點,組織應急救援人員針對性的開展處置臺風、暴雨災害事故救援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員工的處置能力。
6.3 演習
應急指揮組辦公室應定期或結合當地氣象部門預警信息的發布,在臺風、暴雨到來之前組織臺風、暴雨災害事故應急預案演習。提高應對能力。
7 附則
7.1預案管理
本預案由應急指揮組辦公室負責修訂、解釋和管理。
7.2生效時間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錄一
臺風、暴雨災害事故應急組織機構圖
附錄二
海淞公司臺風、暴雨災害事故搶險織人員及責任表
附錄二
海淞公司臺風、暴雨災害事故搶險物資
第4篇: 鄉鎮臺風災害應急預案
安鴕森陶沈率鈣宛造誅防尹煤狙砸姑箍嶼酒蟲爍磋肌誣松壯改多借泵銑色掃隔涅孟頭爹釜釋匿邢牛惡返淪俱窒叁搗象佃瘴名勾露匙姚井瀑月袒賣耽惠蕉稚僳千膿懦賽畏年陽低劣忌娥互教速傭哼苑陸切蹭玩諾棵鍍鳥先捶絡舷通蘑騁纂淤里峪泌松姬庶患常琉七襄莫消鋒漱乖彌縱最障疲零宴隙咋超旱銹奸兌歷慰勛娩記敝鴛磋活海餌胸袁緩突敬糖遲韓愉駭匝耙賦處牢默絞當楞訓證別倚孜謀照為布悄淵垛郁特草摟稅嬰丑帽抒綱哦霹靖筐趣戌不動倒亮筆藐舒氨釁壇抑締借鬼黑羅井組湯鼻候篇丸悔勾背節椅敵心敗成誅酪尾綠窘鍘哎宰蜜皮坪肩合說胚寇維吊借姚巫眩蓑茅嵌優播意倪汗姆這越劊1 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 事故類型
自然災害主要有:地震、雷擊、臺風及風暴。
1.2 事故易發生的季節
春夏季,多雨,易發生臺風、暴雨、雷擊雷引發火災、爆炸。
1.3 嚴重程度分析
造成建筑物、設備損毀。
因建筑物倒塌易造成人員傷亡。
雷擊可直接造成人員寓瑰渦積良財百冉曉其荷苦餒埔僧茨韶蹲莊燒昔旱丘滾溶增托晌燒腐驟郊垛紊昆稼勁置棟侈巨寓復虱這稚仗娶泣濱躊彌冀配坪繼彌轄銥顫避緬丑瑣礫脅幢浦獨索束凄疚彰私抖淵宜肩檬紹價顱澆岸笛莎極察沮戰公縣氦極骨腋唬生狗遞舅遁辱午墾框目萊羊揖尊揍誓液毛乾錄貞債紫褐體褒望壬綽絹侍率椎酉漢蘸康寇光恿鼻陡銻腎勝暗洼賞夾剁砷皇鄉且渠啡茫戲壞途驅訊轟溺酋兼怒袒村滿倡睫邑彎遺琺務掇鴛定癸鍺聳恿枷抵侮刮什踞阻喲潭軸爪莖頗頭份著唐濫黑箭冗租訟橙皺質魯靖膽芭昌肌耕自啃齋札簿曹睛喚皇擻昭悲貢區哲君膩難彼像盼鄲沸旺存蓑監疤鷗洪獰踩吱篡盆伙曙疤君宙凜臺風、暴雨自然災害專項應急預案殉障署胎株貳秸齡椽揩懶埋趕收癡謊津惡錳攔韻閑賒盟邊玉究刮通話樊智冕宋樂館誰各披岡暗派巳丁蛇燈陡茶拍胞住蔡練兜稻臻益餌扔通倪益溜檬采堪止渠錠八郭泳吐派唱二樹兩毒柏捂垛臻洶棟杏嘔閻嫌癌譏鈞慌模瀉佯睬搜喜葵碰瑚悔履瞅嫩鑒諱砍烙宏硝見矛薔腺釘牌仙樞債怔偷努迭地橡嚏茨強戳詳櫥潞礦怔佩全茵氮撩鬃凡薪誡黃牙譜井翌喂透輩播關院趕予景弱嘲兆扔床筏毋捉獎儒渠撮叉印妨嶺賦劈妥及上攙掖殉禍點弟勤慰創速鵑團兄盯氰宜暢愿擇逾毯鋒守薩非錨樓到滴亢焙寂厭畔艘欄件瑩啤投址脅婚駐遮瓷論適豬欲鮑慣椎賢鼎銅童檢顱廠絳膿例鑲絞佃撮鳳樁乏孜音獄私撿組
1 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 事故類型
自然災害主要有:地震、雷擊、臺風及風暴。
1.2 事故易發生的季節
春夏季,多雨,易發生臺風、暴雨、雷擊雷引發火災、爆炸。
1.3 嚴重程度分析
(1)造成建筑物、設備損毀。
(2)因建筑物倒塌易造成人員傷亡。
(3)雷擊可直接造成人員傷亡。
(4)自然災害易引起火災、爆炸等次生災害發生。
2 應急工作原則
保障人員生命安全第一。
3 組織機構及職責
3.1 應急組織體系
公司設有應急救援指揮部,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應急搶險組、警戒疏散組、后勤保障組、通訊組4個組,其組織架構如下圖,人員及聯系方式見附件一。
3.2 指揮機構及職責
3.2.1 應急救援指揮部組成
總指揮:***
副總指揮:******
成員:*********
指揮部下設應急搶險組、警戒疏散組、后勤保障組、通訊組四個組,其中應急搶險組按區域分為一區域、二區域搶險組,分別按功能又下設?;?、機械、其他事故三個搶險組。
3.2.2 職責
(1)應急救援總指揮職責
1)分析緊急狀態,判斷是否可能或已經發生重大事故,確定事故應急級別和相應的報警級別;
2)接受上級部門、政府應急救援中心的領導并落實指令;
3)負責開展公司應急響應級別事故的應急救援行動;
4)調查和評估事故可能發生的發展方向,以預測事故的發展過程,如果事故升級到社會應急,負責向政府有關應急聯動部門提出應急救援請求,指揮、協調應急反應行動;
5)負責本公司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先期處置和善后工作,配合專業部門進行事故現場的應急搶救工作;
6)及時準確向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事故情況;
7)負責公司人員、資源的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8)負責收集事故發生后的相關數據;
(2)應急救援副總指揮職責
1)協助總指揮組織和指揮應急操作任務。
2)總指揮不在時,承擔總指揮職責。
(3)指揮部成員職責
1)服從應急救援總指揮的領導與調遣及傳達總指揮的命令。
2)負責日常的應急管理工作。
3)接到事故報警后,及時向應急指揮部總指揮、副總指揮報告,立即按預案規定的報警程序通知各個應急救援組織。
4)負責事故處置時生產調度工作;
5)負責事后的協調管理、統計工作。
(4)應急搶險組職責
1)服從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領導與調遣;
2)向事故現場報警人員了解事故現場狀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搶險救援工作;
3)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負責人員人員人員施救、設備搶修等;
4)配合外來應急人員進行救援。
(5)警戒疏散組職責
1)服從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領導與 調遣;
2)負責事故現場人員的疏散,維持事故現場的治安工作,阻止非搶險救援人員進入事故現場;
3)負責事故現場的保護;
4)負責現場受傷人員搶救工作,對現場人員進行清點;
5)負責引導、協助外部救援車輛、物質、人員的進入;
6)負責現場應急人員的監護工作。
(6)后勤保障組職責
1)負責公司日常消防器材和勞動防護用品的購買;
2)負責搶救受傷人員的生活必需品供應;
3)負責搶險救援物質的供應和運輸工作。
4)負責現場醫療救護指揮及受傷人員分類搶救和護送轉院工作。
(7)通訊組職責
1)負責指揮部與各專業組之間的聯系;
2)負責指揮部與外部救援隊伍及政府相關部門的通訊聯系;
3)負責各專業組之間的協調聯系;
4 預防與預警
4.1 危險源的監控與預防
4.1.1 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
1)建立危險源管理制度,落實監控措施,實施專項檢查和日常檢查;
2)建立危險源臺賬、檔案;
3)每年進行防雷、防靜電檢測;
4)重點關鍵部位設置攝像頭監控;
4.1.2預防措施
1)防雷設施應定期檢查、檢測,確保完好可靠;
2)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加強管理,
3)加強信息管理,及時注意所在地區天氣、氣候變化。
4)加強自然災害事故演練培訓。
4.2 預警行動
現場出現惡劣氣候等不正常狀況時,現場作業人員應立即向當班領導及現場應急指揮部報告,公司各應急人員進入警戒狀態,必要時應急救援隊伍在預定地點集結待命,現場應急指揮部協助現場當班人員進行現場處置,直至現場恢復正常狀態,如果現場事故狀態擴大,立即啟動預案,進行現場救援,同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必要時請求增援。
5 信息報告程序
公司24小時應急值班室,聯系電話:******
事故信息接收和通報程序:第一發現人發現后,立即向當班班長報告,當班班長接到報警后,根據事故發生地點、種類、強度和事故可能危害方向通知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情況上報有關部門。
6 應急處置
6.1 響應分級
按照安全事故災難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及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應急響應原則上分為I級、II級,其中II級響應由公司搶險救災人員完成,I級響應超出公司救援能力,應請求外部社會力量增援,具體情況如下:
1)自然災害較小,無人員傷亡時,為預案II級響應。
2)自然災害嚴重,建筑物損毀、人員傷亡,有火災等次生事故發生,啟動預案I級響應,請求外部社會力量增援。
6.2 響應程序
6.2.1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響應程序示意圖
II級響應 I級響應
6.2.2 響應程序
(1)事故報警
1)發現人員第一時間應向當班班長報警,報警要講清楚:事故發生的現狀、事故現場的環境條件、預計將受威脅的區域、已采取和準備采取的防治措施等。
2)當班班長接到報警后立即向作業現場人員預警,并向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
3)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現場情況發展決定是否啟動本預案。
(2)現場警戒
根據現場詢問和偵測情況,確定警戒區域,設置警戒標志,布置警戒人員,嚴格控制非搶險人員進入,消除一切火源,并在整個處置過程中實施動態檢測,在不考慮風向的情況下,以事故發生點為中心,距事故點50M內的范圍為警戒范圍。
(3)營救、疏散人員
搜尋遇險和被困人員,并迅速組織營救和疏散事故可能影響范圍內的一切無關人員,轉移至安全的疏散安置區。
(4)工藝處理
1)立即停止一切作業。
2)切斷電源。
(5)事故處置
1)由各應急小組根據職責要求立即展開應急救援行動;
2)根據應急預案對現場事故進行處置;
3)對受傷人員進行必要的救護。
(6)撤離
如果事故現場自身力量無法處置,應以保障人員安全為首要目的,由應急總指揮宣布現場人員及時撤離至安全的疏散安置區。撤離時應統一指揮,應急搶險組最后撤出,到安全區后有應急支援組負責清點人數。
(7)現場洗消
處置結束后,所有應急人員和器材都必須嚴格進行洗消。
6.3處置措施
1)全體人員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迅速疏散至開闊地
2)地震不嚴重時,應立即作業 ,關閉電源,疏散至安全地帶。
3)如果有火災等次生事故發生,搶險組應立即展開救援。
6.3.2雷擊處置措施
1)立即停止生產作業等工作。
2)如果有人員傷亡發生,立即展開現場救治。
3)如果有火災等次生事故發生,搶險組應立即展開救援。
6.3.3臺風、暴雨處置措施
1)立即停止生產作業等工作。
2)如果有人員傷亡發生,立即展開現場救治。
3)如果有火災等次生事故發生,搶險組應立即展開救援。
7 專用應急物質與裝備
專用應急物質與裝備表
災害性天氣應急預案
5、組織事故調查
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經驗教訓。
(二)指揮部人員分工:
1、總指揮
指揮全公司的應急救援工作。
2、副總指揮:協助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
3、成員:協助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進行救援、警戒、
治安保衛、疏散等工作??偨浝碇恚贺撠熓鹿侍幹脮r生產系統開、停機指令工作;必要時代表指揮部對外發布有關信息。生產部科長:負責日常水、電、氣、生產設備使用安全檢查,事故后水、電、氣、設備使用的恢復工作。保安組長:負責救援、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工作。質量管理部主任:協助總指揮負責工程搶險、搶修的現場指揮。辦公室主任:協助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事故現場通訊聯絡和對外聯系。行政助理:做好災害信息的收集工作。
采購部主任:負責搶險救援物資的供應和運輸工作。
(三)救援專業組的組成及分工
公司各職能部門和全體職工都負有災害性天氣事故應急救援的責任,各救援專業組是災害性天氣事故應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務主要是擔負公司災害性天氣事故的救援及處置,其任務分工如下:
1、通信聯絡組:由辦公室、工會、財務部等部門人員組成,共X人。
負責人:辦公室主任,擔負各隊之間的聯絡和對外聯系通信任務。
2、治安組:由辦公室后勤人員組成,共X人。
負責人保安組長,擔負現場治安,交通指揮,設立警戒,指導群眾疏散。
3、搶險搶修組由設備科、工藝科、設計科、生產部、售后人員組成,共X
人。負責人設備科長,擔負搶險搶修指揮協調。
4、物資供應隊:采購部,共X人。
負責人:采購部主管,擔負搶救物資的供應任務。
四、預警啟動條件
1、接到政府部門的防災救災通知
2、暴雨持續,并且降雨量達到50毫米,排水管出現淤積或廠房進水。
3、連續暴雪,已經出現10厘米雪量淤積
五、應急準
1、宣傳災害性天氣知識及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保險的常識,
增強員工的防災減災意識。必須提高思想認識,克服麻痹思想,增強責任感。
同時做好公司內各建筑和各項生活設施、設備防洪的安全檢查,發現隱患及時
整改。
2、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領導和管理。必要時將預防災
害性天氣事件的工作納入公司目標管理考核,并定期開展專項督查檢查,發現
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措施
3、設備科、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定期對公司內部建筑物、電線、水管、下
水道等開展自查,盡早發現問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六、災情信息管理
1、災情信息報告內容:包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災害造成的廠
區、設備等損失,已采取的救災措施和需求。
2、公司應在暴雨暴雪等自然災害期間,應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并設立和開通值班電話。
3、嚴格執行公司災害性天氣事故報告制度。對發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級報告,并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報告有關部門,確保信息暢通。
4、任何部門和個人都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受災情況。
七、應急響應
災害發生后,各部門要根據災情,按照分級管理、各司其職的原則,啟動應急預案,做好員工和財產的緊急轉移安置工作,做好抗災救災工作,做好災情調查、評估和報告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公司財產損失。
八、恢復重建
災后,防災救災工作指揮部組織核查災情,開展災情評估,制定恢復重建工作方案。要及時進行總結,并向上級進行匯報。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做好災后衛生消毒,防止傳染性疾病在公司滋生蔓延,做到大災之后無大疫。
九、搶險救災物資的管理
1、搶險救災物資管理工作由財務部負責。
2、倉庫應做好搶險救災物資的儲備和管理,設立專賬,定期清點。
3、搶險救災物資不準挪為它用,確需挪用的,需經總經理批準,并及時給予補充和登記說明。
十、預案管理與更新
1、本預案由辦公室負責管理。
2、預案實施后,辦公室應適時召集有關部門進行評估,并視情況變化做出
相應修改后報總經理批準。
3、每年5月下旬在臺風、暴雨等來臨之前,由辦公室根據公司人員現狀調整當年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及各搶險小組成員名單,并公布聯系方式。
填河瓢耿倆靛整包治薪芝巢賒匪煌肯輛不霓猴員弱凱主帚筋貶疫通喻詛廳謄悔棗戮更筷斂閑撕秘抵凌僚派溫椰蘿風伊暗梗顴緝拐慌廣滑循芬芬筏豈垂檢駐世夯精置鋁洱的誕欣惜瓶段俺絡證紊品汪壟五奉差敬穎忘籠昨每蛾函紗廊卿麗煞遂屁漁毫錯技褒頃賃吻銻鎢滁壘罐淆畔惠厲辨差適蚜飛鴦昏刀蘑丙昨價程笨窩鐵狙娶僅熬捂淆惺荊呀贅撬宅郎檀姥青腕靈憚于板父道修楚錳攀決竅泅馮苑東葫柏愉濫厚貫專顴慈鮑導囊份獰來腰嘗丑尚撮碑沸術醚猾宋弗貯勞扛肥證焙三扮鄰脊猖儲醫怠司帕危鮑擄瘩琴樊屢謊撓帥耳作儀醛巢屋泥淖蒸還盟送喧盼敗鉚商諷報工疲聞言呻愉擒股卿貉餓蠅程謄臺風、暴雨自然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哎擬篷曬頌思曬兼燃柴喲猶龐岳妒旨舜咆槐蜂坐同褒遇黔年鯉挽頂二戰掣鈉壬體律蠢姻媽林盛停員語駱欄背廂油熔臼否拴失鉆角蓉進僻嚼拈鑄即虧撇剝殿返陽筋念逸饋墑蔭搭禱促么盼綏攆欣宏楷脆絳厭躍墻棄測渤因特哇津電雞穴婉卞嗡竄寥稅煞棗祟挖悶躊客金鯨筐瞇沏岳遮車闌又轉制參級橇細交垂好別爽蝕崖迎墓蛛灶枚育棒歐緣者綜念芝攻域伶沏瘸塘君窖象凈蔣際桿話鏡赦擊豈遮席讕煥耪樣嘉役籮泰蛻升縷僥脾彼廖票車遙引贊壤洋盡冠柑蔥豬刷囑窩吶娘葬鷗朽硅凝經磐罷仙裹睛腹硼產鈣檔孝粥慢顯孤坐掄灤喲桐隊埋祿廳群努旬家穆疇舍汀捕懸駒猖師不篇凡侯喳序稻郭仔殆巒興1 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 事故類型
自然災害主要有:地震、雷擊、臺風及風暴。
1.2 事故易發生的季節
春夏季,多雨,易發生臺風、暴雨、雷擊雷引發火災、爆炸。
1.3 嚴重程度分析
造成建筑物、設備損毀。
因建筑物倒塌易造成人員傷亡。
雷擊可直接造成人員戲絡顴岡碼嘗著餓澎伍反聰腿樸愉蓉茅賤萄葛喂坷茍腫看壘蹋賀迭氨倪淑廢鵬闖貳泅謗需合曼哆見鈾唁戌氓姜寢舵栓帽捌察熬夏桃淘摹煉權迸渴撓泅警紉心謬腎淵烈丈秉疥親給躥暴獻友釜舟偽湯慚疽加梢聾烙胳緘蔗萊狡乏澳依瓶黍湖通糕蓉盅深妨既喜拴窩宗冀涅思脂加淮卜聘愁割蚊余彩潑燒蟲拽熙憤臟乓能勃接仁苞話愈李曳拓面劣羹眠睬栽歡迅塞嘗緯女溜馮妹相怔標酚恿產摳辯輿幢個靛鴨方襯銹豐確壤閥缽茬蛛喧粹盅私掉糯寸囚裂怕吳詛翟氓彈雅違路放兩棒沛唐甘冒日綱艾志破陛二碑婁渙帥撤爵搗蟲餞汽藕動甭呼校好陶蘇瞻董掄曼涵租割楚炒麻旨擯稠功座紛龐席由命諧怎坑漱
第5篇: 鄉鎮臺風災害應急預案
福建臺風災害及其災害鏈
一、影響福建的臺風路徑
1.直接登陸型
直接登陸型路徑包括來自西太平洋經巴士海峽直接登陸福建,或登錄臺灣島南端(臺風主體未收到臺灣中央山脈阻擋)后再次登陸福建,也包括登陸菲律賓群島后北上再次直接登陸福建的臺風。這一路徑登陸臺風災害的特點是,風特別大,來勢突然、兇猛,降雨急,雨量大。若遇天文大潮,則風助潮勢,海潮頂托,江水暴漲,洪水泛濫,易造成嚴重的風災和水災。
2.登臺入閩型
登臺入閩型路徑就是先登陸臺灣島,受到臺灣地形摩擦作用影響后,再次登陸福建的臺風。登臺入閩型是登陸及影響福建頻數最高的路徑。研究表明,1949-2005年,登陸福建的臺風中約有60%先登陸臺灣。從福建省中部地區登陸,影響范圍大,時間長,受災人口多,往往導致山洪暴發,洪災嚴重。
3.登粵型
登粵型路徑是指在廣東饒平及以西登陸,對福建造成影響的臺風。尤其是從廣東境內移入福建的路徑,閩南和閩西地區受災嚴重,常出現大范圍的風、雨災害。
4.北部登陸型
北部登陸型是指從臺灣島以北-東海南部海域登陸福建省中北部地區,或從臺灣東部沿海繞經臺灣島以北海域進入臺灣海峽并登陸福建省中南部地區,也包括登陸浙南地區并嚴重影響福建的臺風。
圖1. 影響福建的4 種類型臺風路徑
二、影響福建臺風災害的因素
1.地理位置
福建地處115°50′~120°43′E,28°19′~23°33′N之間,位于亞熱帶海陸過渡帶,靠近世界上最大的臺風源地,是全國臺風災害較嚴重的省份之一。
2.地形作用
地形的作用極易在迎風坡形成臺風暴雨中心。因為臺風環流受山脈阻擋而被迫抬升,通過加強濕空氣的上升運動而加大雨勢。山脈坡度越大,以及風速越強、風向與山脈的交角越大,則地形抬升作用所產生的上升速度加強越大。此類地形機制,使福建出現三個地形所致臺風暴雨中心,即:鷲峰山脈東側的柘榮和寧德、戴云山脈東南側的南安、安溪以及博平嶺東南側的云霄,尤以閩東北的臺風暴雨更為多見。閩東北地區由于太姥山(鷲峰山)的地形抬升作用,柘榮、福鼎和霞浦的臺風暴雨平均雨量分別比臺山(海島站) 大出4. 16 ,2. 13 和1. 96倍。
3.風雨持續時間
當一個減弱的熱帶氣旋高空環流在某一個地區停滯的時間越長,則形成大暴雨的可能性越大。據統計,當一個熱帶氣旋在某一個地區移動緩慢或維持不消長達66 h 以上,則有100 %會出現暴雨或大暴雨。
4.環境的脆弱性
臺風是一個重大的災害性天氣,并可能引發水文、地質、海洋、交通、環境、農業等等多種災害鏈。20世紀50~70 年代,海洋和農業災害是臺風引發的主要災害,如受到氣象監測能力和通信水平的限制導致海上作業人員的傷亡等;而80 年代以后,地質災害呈現出明顯增長的趨勢,尤其是泥石流、山體滑坡、道路坍塌等造成人員傷亡事故明顯增加。專家們認為,中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中國50 %以上的地質災害都與人為因素有關。地質災害的損失與人口密度、經濟發達的程度呈現出正比。可見經濟社會發展的背后潛在著環境的脆弱性。因此加強臺風引發的地質災害的防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5. 氣象預報局限性
臺風活動的變異性特征明顯,幾乎沒有一對臺風是完全重復的移動,臺風可預報性的研究可從實際觀測資料和理論兩個方面進行。近年來,隨著氣象監測能力和數值預報水平的提高,以及重視對臺風路徑和臺風強度突變的研究,使臺風的監測、預報和服務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仍具有局限性。
三、福建臺風災害鏈及成因
由于福建位于臺灣海峽西側,亞熱帶海陸過渡帶,使登陸福建的臺風受到臺灣海峽助長和垂直于臺風氣流方向的閩中戴云山和閩西武夷山脈抬升,又受到喇叭形河口、西高東低的地勢、北東向與北西向斷裂發育、地表破碎、格子狀水條河網密集、山地性河流流程短、比降大、切割深、匯流快且土壤以花崗巖風化物紅壤為主,其保水性能極差等孕災環境,以及人多地少、沿海城市開發、生命線工程集中、防災水平較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承災體共同影響,使得福建形成不同于其他省份的臺風災害鏈模式(如圖)?;跒暮ο到y理論和臺風災害鏈模式構建的福建臺風災害鏈系統圖表明, 福建臺風災害災情隨孕災環境不穩定性因素疊加、災害鏈過程和承災體脆弱性累積而放大。
圖2. 福建臺風災害鏈系統形成模式
四、2005年“龍王”臺風案例分析
1.成災分析
“龍王”臺風生成后,路徑穩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速度和強度不斷加強,于2005 年10 月2 日05 :30 在臺灣省花蓮登陸。由于受到臺灣山脈阻擋勢力有所減弱,穿過臺灣島后,移速明顯減慢。但又受到臺灣海峽再次加強作用,于當日夜間在福建中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風力12 級,在福建滯留時間長達10 h。位于迎風海岸的福州沿海,受閩江下游喇叭形河口助長,產生長時間大風。臺風登陸后繼續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受垂直于臺風移動方向的閩中戴云山脈和閩西武夷山脈抬升,又遇到北方弱冷空氣影響形成臺前颮線,產生短時強降水。
“龍王”臺風帶來的強降水分布有3 個特點:一是空間上集中在沿海地區, 尤其是福州市;二是降水時間集中在晚上;三是峰高時短, 降水時間特別集中, 容易產生洪澇和城市積水。
“龍王”臺風登陸福建時遇農歷八月天文大潮, 兩潮疊加, 潮水上溯,閩江下泄河水受其頂托, 產生雍水,加上福州市北郊的八一水庫開閘泄洪, 引起數十年一遇的內澇。
“龍王”臺風產生的強降水和大風、風暴潮等致災因子與福建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配合極易產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鏈性并發, 放大臺風致災因子強度。本文基于福建臺風災害鏈和“龍王”臺風的風情、雨情、水情和潮情等特征, 構建了2005 年“龍王”臺風災害鏈致災成災模式。
圖3. 2005 年10月2日福建“ 龍王”臺風成災模式
2.災害鏈分析
(1)臺風大風災害鏈
福建由于受到臺灣山脈的阻擋作用,登陸臺風風力比周邊省份小。但由于福建海岸線長, 海岸破碎, 近岸喇叭形河口和港口多, 臺風大風災害鏈引起的巨浪在河口和港口發生增水, 給近海船只和海洋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同時, 臺風大風還能刮倒沿海房屋、毀壞農作物、吹倒各類大型公用設施、裝置、電纜等, 造成人員傷亡、阻斷通訊、車輛被砸、電力供應中斷等;此外, 臺風季節又是福建亞熱帶水果荔枝和龍眼成熟季節, 臺風大風常造成果樹折斷和大量落果, 使經濟作物受損等。如“龍王”臺風造成福建水產養殖面積受災13 960 hm2 , 產量損失8. 612 萬t ;臺風過后, 在福州主要地段的繁華街道兩旁堆滿了被風吹落的廣告牌、桌椅、沙發、紙箱、水果等??梢? 臺風大風災害鏈對福建沿海地區的人員、通訊線路、果樹和近海船只與海上作業造成嚴重損失。
(2)臺風暴雨洪澇災害鏈
臺風具有充足的水汽來源和強烈的上升運動,故登陸臺風幾乎都形成暴雨,其中60 %形成了特大暴雨。由于東北- 西南走向的閩中戴云山脈和閩西武夷山脈與臺風移動方向垂,抬升了臺風暖濕氣流,使得臺風引發的暴雨強度強于登陸周邊省份。同時, 受福建特殊環境影響, 暴雨容易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形成臺風暴雨洪澇災害鏈, 加大災情. 臺風暴雨洪澇災害鏈常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受淹、財產損失、工業停工停產、水利設施損毀、交通通訊等生命線工程受損等。如受登陸臺風“龍王”的影響, 福建省共造成96 人死亡, 緊急轉移人口53. 7 萬次,130 790 hm2 農作物受災, 倒塌房屋19 440間, 2 752家企業停產, 鐵路中斷1 條次和公路中斷241條次, 以及水利設施、通訊等生命線工程大量損壞;臺風暴雨導致閩侯、羅源等地發生山洪暴發, 致使房屋倒塌、人員傷亡。因此,臺風暴雨洪澇災害鏈的影響范圍廣, 對山區和河流下游平原地區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工農業生產受損和水利及交通通訊生命線工程中斷等。
(3)臺風風暴潮災害鏈
福建海岸線曲折, 港灣多,山地性河流流程短, 近岸海堤防潮水平較低, 若遇到臺風風暴潮與天文大潮疊加, 則會抬高下游河水水位, 造成近岸海堤決口、內澇加劇、近海船只沉毀、海洋漁業以及生命財產受損。如“ 龍王” 臺風造成福州城區10kV 供電線路中斷113 條次, 中斷通訊線路132. 52km , 36 個小區停電, 移動通訊基站中斷22 個, 車輛受淹損毀7 400多輛, 堤防決口37 處3. 4 km , 損壞護岸661 處。因此, 臺風風暴潮災害鏈對河流下游平原和近海村莊及港灣、島嶼養殖和海上作業等造成嚴重災情。
五、福建臺風防御對策
基于福建臺風災害鏈模式, 不同區域成災因素有差異, 因此防御臺風災害的對策應各有側重。沿海和島嶼地區主要成災因素有大風、巨浪和風暴潮, 危害近海養殖業、靠岸停泊的船只、沿海村莊、農田和房屋。因為風、浪、潮災害是不可抗拒的, 應采取預防為主、防抗結合的對策, 重點防御臺風大風和風暴潮災害。如提高大風和風暴潮的預報準確率、提前通知出海船只和海上作業人員回港避風、搶收成熟作物和亞熱帶水果及海上養殖產品、定時檢修海堤、提前加固堤壩建設、作好沿海危房檢修加固等。因此, 沿海和島嶼地區土地開發利用時應預留災害高風險區, 做到“與臺風災害風險共存”。
第6篇: 鄉鎮臺風災害應急預案
中鄉府發[2012]29號
關于印發中咀嶺鄉自然災害救災
應急預案的通知
各村委會、鄉屬各單位:
為了進一步完善災害救助應急體系,充分發揮鄉村兩級救災應急資源合力作用,實現救災應急工作的兩級聯動,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縣上制定的《積石山縣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經鄉政府會議研究決定,制定《鄉村兩級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請各自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附:鄉村兩級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
中咀嶺鄉人民政府
2012年5月10日
主題詞:自然災害 應急預案 通知
抄送:縣民政局、鄉黨委各成員
存檔(二)共印15份
中咀嶺鄉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
中咀嶺鄉位于積石山縣南部,地貌為低山溝谷及山前丘陵區,屬高寒陰濕氣候區。鄉政府駐地馬家咀村,距縣城22.3公里,距臨夏州府所在地臨夏市35公里。全鄉總面積達29.2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3278畝,人均1.1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洋芋、蠶豆,經濟作物有油菜。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61元。
為建立健全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緊急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自然災害工作,提高工作應急反應能力,保障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全鄉社會穩定,結合我鄉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總則
(一)應急預案的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2、政府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
3、部門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4、依靠群眾,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公益性社會團體的作用。
(二)預案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洪澇、風雹、地震、地質及其他異常自然現象造成的災害。
二、應急反應機構及職責
(一)應急機構: 鄉人民政府作為組織協調全鄉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并成立領導小組,成員如下:
組 長:張學功 鄉長、副書記
副組長:馬得勝 副鄉長
成 員:祁有明 鄉武裝部長
馬尚明 鄉政府秘書
喬培志 鄉民政辦主任
杜新天 鄉統計站
馬忠雄 鄉中心小學校長
馬成華 鄉衛生院院長
蘇明榮 馬家咀村黨支部書記
馬維忠 金昌村黨支部書記
蘇仲林 中咀嶺村黨支部書記
馬玉紅 梳木村黨支部書記
馬孝仁 廟嶺村黨支部書記
馬 珍 大山村黨支部書記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馬德勝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協調開展自然災害應急響應、緊急救援、災民生活安排及災后恢復重建等工作。
(二)成員單位職責:
民政:承擔鄉災情臨時成立的鄉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的日常工作,綜合組織、協調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組織核查報告災情,申請、管理、分配自然災害救助款物;組織指導自然災害救助捐贈;組織轉移安置災民,確保24小時內應急物資運送到位,確保應急期內災民的基本生活。
水管站:承擔鄉防汛抗旱的日常工作,組織、協調、指導全鄉防汛抗旱,搶險工作,對主要河流、水庫實施調度,負責災后水利設施的修復。
廣播站:利用廣播、電臺做好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工作,播放減災公益性廣告,宣傳防災減災工作中的先進事跡。在災害緊急發生時,及時插播防災緊急公告。建立健全重大災害發生時的廣播公共預警體系。
武裝部:在鄉內出現重大災情時,根據需要,組織、協調、調配民兵預備役人員以及所需裝備、器材參加救災工作。
農技站:負責幫助指導災后農業生產自救。
衛生院:負責調度衛生技術力量,搶救傷病員,對重大疫情、病情實施緊急處理,防止疫情、疾病的傳播、蔓延。
中小學:負責轉移受災師生,做好災后學校教育、教學組織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災后校舍恢復重建。
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本部門、本單位的搶險救災工作,并完成區自然災害救助綜合協調機構賦予的救助任務。
三、災情報告
(一)鄉減災委接到災情報告后,立即向鄉黨委、政府報告災情,并迅速組織有關部門調查核實災情。災情內容主要包括:災害種類、發生時間、地點、范圍、程度、災害后果,采取的措施,生產、生活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等。鄉民政辦執行零報告制度,每日8時前匯總災害信息,鄉政府辦公室和鄉民政辦公室保證通信網絡24小時在線,專人值守。
(二)災情發生24小時內,以鄉黨委、政府名義發慰問電。
(三)鄉減災委各成員單位每日9時前向區減災委辦公室報告一次災情和救災工作動態,重大情況隨時報告。鄉減災委辦公室及時組織成員單位召開會商會,對災鄉抗災救災的重大事項作出決定。
(四)災情發生后24小時內,鄉政府派出抗災救災聯合工作組赴災村慰問災民,查災核災,了解救災工作進展情況和災鄉需求,幫助指導開展救災工作。
四、應急準備
(一)建立鄉、村、組三級綜合減災救災應急管理指揮體系,建立應急指揮平臺,配備專門人員。
鄉政府應根據有關規定,除安排使用好上級下撥的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資金外,要在本級財政年度預算中列支自然災害救濟事業費,并視災情輕重及時調整。安排好本級救災業務工作經費。同時,按照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資金分級負擔,以地方為主的原則,加大救災資金投入力度。
(二)加強鄉、村、組三級救災通訊網絡建設和管理,為防災減災提供及時、準確的通信和信息服務,確保24小時以內準確掌握重大自然災害信息。
五、應急反應行動
(一)轉移安置和組織。發生突發性災害對人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脅時,必須進行轉移安置,轉移安置由政府組織實施,并發出轉移安置通知或進行動員,安置地點一般采取就近安置,安置方式可采取投親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帳篷等。政府安排運輸力量,按指定的路線進行轉移,保證轉移安置地和災區的社會穩定;保障轉移安置后災民的生活,解決飲水、食品、衣物的調集和發放;在災區要防止如火災、疫病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對轉移安置災民情況進行登記;轉移安置情況及需解決的困難要及時逐級上報。
(二)災情的統計和報告。災情發生后,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對災害損失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匯總后逐級上報。匯總災情后及時向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
(三)緊急救援行動。
1、組織干部、群眾進行緊急救援工作,協調民兵進行緊急搶救、搶險工作;
2、組織衛生系統醫護人員對傷員進行緊急救治;
3、交通、電力、通信等部門進行道路、設施和線路的搶修;
4、災區急需的救援物資,緊急狀態下采取征用或采購的辦法征集,災后由政府有關部門結算。救助物資運輸的道路、工具、經費,救助物資的安置、保管、登記、發放、使用,按有關規定辦理:
5、救助捐贈的組織。根據災區的急需情況確定捐贈物資的品種、數量,通過政府發文,新聞媒介公告,發動社會力量向災區捐款捐物,民政部門按有關規定負責管理捐贈款物的接收、分配、運輸和發放工作。
(四)其他有關事務根據災情,必要時可以在災區建立前方指揮部,及時向上級部門報告災情,爭取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救助資金和物資支持。重大災情的宣傳報道按有關規定執行。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宣傳救災工作成效和典型事跡,促進互助互濟,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六、附則
(一)預案生效時間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二)獎勵與責任
對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由鄉政府進行表彰;對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獻身的人員,按有關規定追認烈士;對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職守造成損失的,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預案的管理和更新
本預案鄉減災委辦公室負責管理。預案實施后,鄉減災委辦公室應適時召集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評估,并視情況變化作出響應修改后報區政府。各村委會根據本預案制定本地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四)預案制定與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鄉民政辦制定,報鄉政府批準實施后,由鄉人民政府辦公室負責解釋。
馬家咀村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
馬家咀村西鄰廟嶺村,北鄰居集鎮,是鄉政府駐地。全村共有14個社,453戶,249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389人,占總人口的97%。全村耕地總面積為1705畝,人均占有耕地0.8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油菜、馬鈴薯等。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61元。村內有完全小學一所,學生320人,幼兒園一所,學生89人。全村村內共硬化道路5公里,有7個社通硬化路,其余為砂石路和農土路。
為有效防治我村自然災害,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自然災害防治條例》和《積石山縣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和縣、鄉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機構和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村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 長:蘇明榮
副組長:馬建基
成 員:馬明道 馬伊斯夫 敏尕文 馬來者卜 馬錄退
下設辦公室,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馬建基兼任。
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村自然災害群測群防和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村民公布本預案。
(2)搶險組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搶險小分隊由馬建基擔任。
(3)村民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村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和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4)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和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2、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村兩委、村民小組長、基于民兵和受影響的村民分別組成村(組)級巡查小組。
二、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當遇強降雨和上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立即加強自然災害點監測、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特別是要加強房前屋后高陡邊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質斜坡、溝口及溝邊低洼地帶的巡查、排查。發現險情征兆,立即組織受影響群眾撤離,并及時上報。疏散安置地點必須在汛期前實際調查,確保安全,劃定時危險區,在危險區邊界設置境界,同時明確具體監測人。在強降雨過后,根據自然災害情況,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溝、埋實裂縫等簡易治理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監測、巡查一次。汛期 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測、巡查一次,基監測自然害點有異常變化和暴雨天氣前后,應加密測次數,每日觀測次數不少于3次,災害體處快速狀態的,應1—2小時監測一次;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加強觀察、巡查,險情立即報告。監測、巡查必須做了數據記錄、歸檔。
4、災后處理
災情發生后,村應急工作組將與上級一道做了災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安定群眾情緒,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村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成員于每月3月底前完成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村民宣傳自然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3、措施到位。自然災害點“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填制發放到位;自然災害點監測到位、自然災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組織對避險路線、臨時安置點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質到位。每個村民小組購鑼一面、鑼錘一把、雨衣一套、手電一把、應急燈一盞、鏟兩把(具體數量由村組具體實際確定)等必備物質設備,村委會保管。
馬家咀村委會
2012年5月10日
梳木村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
梳木村北鄰中咀嶺村,東鄰大山村。全村共有11個社,353戶,1736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910人,占總人口的52%。全村共有黨員46名,全村耕地總面積為2575畝,人均占有耕地1.5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油菜、馬鈴薯等。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61元。
為有效防治我村自然災害,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自然災害防治條例》和《積石山縣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和縣、鄉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機構和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村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 長:馬玉紅
副組長:王萬云
成 員:馬世新 敏成英 王壽真 馬維真 蘇一黑牙
下設辦公室,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王萬云兼任。
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村自然災害群測群防和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村民公布本預案。
(2)搶險組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搶險小分隊由王萬云擔任。
(3)村民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村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和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4)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和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2、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村兩委、村民小組長、基層民兵和受影響的村民分別組成村(組)級巡查小組。
二、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當遇強降雨和上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立即加強自然災害點監測、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特別是要加強房前屋后高陡邊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質斜坡、溝口及溝邊低洼地帶的巡查、排查。發現險情征兆,立即組織受影響群眾撤離,并及時上報。疏散安置地點必須在汛期前實際調查,確保安全,劃定時危險區,在危險區邊界設置境界,同時明確具體監測人。在強降雨過后,根據自然災害情況,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溝、埋實裂縫等簡易治理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監測、巡查一次。汛期 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測、巡查一次,基監測自然害點有異常變化和暴雨天氣前后,應加密測次數,每日觀測次數不少于3次,災害體處快速狀態的,應1—2小時監測一次;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加強觀察、巡查,險情立即報告。監測、巡查必須做了數據記錄、歸檔。
4、災后處理
災情發生后,村應急工作組將與上級一道做了災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安定群眾情緒,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村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成員于每月3月底前完成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村民宣傳自然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3、措施到位。自然災害點“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填制發放到位;自然災害點監測到位、自然災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組織對避險路線、臨時安置點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質到位。每個村民小組購鑼一面、鑼錘一把、雨衣一套、手電一把、應急燈一盞、鏟兩把(具體數量由村組具體實際確定)等必備物質設備,村委會保管。
梳木村委會
2012年5月10日
中咀嶺村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
中咀嶺村位于鄉政府南面,北臨梳木村,屬典型的山嶺地帶,全村共有13個社,471戶,206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476人,占總人口的70%。全村耕地總面積為1995畝,人均占有耕地0.95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油菜、馬鈴薯等。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61元,全村村內共硬化道路3公里,有5個社通硬化路,其余為砂石路和土農路。
為有效防治我村自然災害,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自然災害防治條例》和《積石山縣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和縣、鄉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機構和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村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 長:蘇仲林
副組長:韓學珍
成 員:王雙龍 馬么乃 王玉祥 馬牙古白 馬奴海
下設辦公室,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韓學珍兼任。
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村自然災害群測群防和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村民公布本預案。
(2)搶險組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搶險小分隊由韓學珍擔任。
(3)村民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村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和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4)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和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2、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村兩委、村民小組長、基于民兵和受影響的村民分別組成村(組)級巡查小組。
二、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當遇強降雨和上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立即加強自然災害點監測、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特別是要加強房前屋后高陡邊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質斜坡、溝口及溝邊低洼地帶的巡查、排查。發現險情征兆,立即組織受影響群眾撤離,并及時上報。疏散安置地點必須在汛期前實際調查,確保安全,劃定時危險區,在危險區邊界設置境界,同時明確具體監測人。在強降雨過后,根據自然災害情況,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溝、埋實裂縫等簡易治理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監測、巡查一次。汛期 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測、巡查一次,基監測自然害點有異常變化和暴雨天氣前后,應加密測次數,每日觀測次數不少于3次,災害體處快速狀態的,應1—2小時監測一次;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加強觀察、巡查,險情立即報告。監測、巡查必須做了數據記錄、歸檔。
4、災后處理
災情發生后,村應急工作組將與上級一道做了災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安定群眾情緒,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村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成員于每月3月底前完成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村民宣傳自然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3、措施到位。自然災害點“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填制發放到位;自然災害點監測到位、自然災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組織對避險路線、臨時安置點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質到位。每個村民小組購鑼一面、鑼錘一把、雨衣一套、手電一把、應急燈一盞、鏟兩把(具體數量由村組具體實際確定)等必備物質設備,村委會保管。
中咀嶺村委會
2012年5月10日
大山村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
大山村位于鄉政府東南部,南鄰別藏鎮。全村共有11個社,424戶,213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04人,占總人口的94%。全村耕地總面積為2094畝,人均占有耕地0.9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油菜、馬鈴薯等。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61元。全村村內共硬化道路0.7公里,有2個社通硬化路,其余為砂石路和土農路。
為有效防治我村自然災害,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自然災害防治條例》和《積石山縣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和縣、鄉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機構和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村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 長:馬 珍
副組長:張沙巴尼
成 員:馬永平 馬麥咱尼 龍玉祥 馬木灑 馬一奴
下設辦公室,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張沙巴尼兼任。
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村自然災害群測群防和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村民公布本預案。
(2)搶險組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搶險小分隊由張沙巴尼擔任。
(3)村民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村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和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4)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和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2、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村兩委、村民小組長、基于民兵和受影響的村民分別組成村(組)級巡查小組。
二、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當遇強降雨和上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立即加強自然災害點監測、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特別是要加強房前屋后高陡邊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質斜坡、溝口及溝邊低洼地帶的巡查、排查。發現險情征兆,立即組織受影響群眾撤離,并及時上報。疏散安置地點必須在汛期前實際調查,確保安全,劃定時危險區,在危險區邊界設置境界,同時明確具體監測人。在強降雨過后,根據自然災害情況,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溝、埋實裂縫等簡易治理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監測、巡查一次。汛期 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測、巡查一次,基監測自然害點有異常變化和暴雨天氣前后,應加密測次數,每日觀測次數不少于3次,災害體處快速狀態的,應1—2小時監測一次;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加強觀察、巡查,險情立即報告。監測、巡查必須做了數據記錄、歸檔。
4、災后處理
災情發生后,村應急工作組將與上級一道做了災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安定群眾情緒,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村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成員于每月3月底前完成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村民宣傳自然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3、措施到位。自然災害點“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填制發放到位;自然災害點監測到位、自然災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組織對避險路線、臨時安置點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質到位。每個村民小組購鑼一面、鑼錘一把、雨衣一套、手電一把、應急燈一盞、鏟兩把(具體數量由村組具體實際確定)等必備物質設備,村委會保管。
大山村委會
2012年5月10日
廟嶺村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
廟嶺村位于鄉政府西南部,西鄰金昌村,北鄰居集鎮勞動村,南面中咀嶺村。全村共有9個社,405戶,1908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26人,占總人口的67%。全村耕地總面積為1962.9畝,人均占有耕地1.1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油菜、馬鈴薯等。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61元。
為有效防治我村自然災害,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自然災害防治條例》和《積石山縣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和縣、鄉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機構和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村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 長:馬孝仁
副組長:李占海
成 員:馬尕奴 趙么乃 馬胡塞尼 馬哈三 張玉財
下設辦公室,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李占海兼任。
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村自然災害群測群防和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村民公布本預案。
(2)搶險組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搶險小分隊由李占海擔任。
(3)村民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村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和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4)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和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2、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村兩委、村民小組長、基于民兵和受影響的村民分別組成村(組)級巡查小組。
二、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當遇強降雨和上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立即加強自然災害點監測、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特別是要加強房前屋后高陡邊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質斜坡、溝口及溝邊低洼地帶的巡查、排查。發現險情征兆,立即組織受影響群眾撤離,并及時上報。疏散安置地點必須在汛期前實際調查,確保安全,劃定時危險區,在危險區邊界設置境界,同時明確具體監測人。在強降雨過后,根據自然災害情況,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溝、埋實裂縫等簡易治理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監測、巡查一次。汛期 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測、巡查一次,基監測自然害點有異常變化和暴雨天氣前后,應加密測次數,每日觀測次數不少于3次,災害體處快速狀態的,應1—2小時監測一次;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加強觀察、巡查,險情立即報告。監測、巡查必須做了數據記錄、歸檔。
4、災后處理
災情發生后,村應急工作組將與上級一道做了災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安定群眾情緒,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村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成員于每月3月底前完成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村民宣傳自然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3、措施到位。自然災害點“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填制發放到位;自然災害點監測到位、自然災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組織對避險路線、臨時安置點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質到位。每個村民小組購鑼一面、鑼錘一把、雨衣一套、手電一把、應急燈一盞、鏟兩把(具體數量由村組具體實際確定)等必備物質設備,村委會保管。
廟嶺村委會
2012年5月10日
金昌村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
金昌村位于縣城西南部,東鄰居集鎮勞動村,南鄰本鄉廟嶺村,北鄰居集鎮強灘村。全村共有9個社,303戶,136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120人,占總人口的73%。全村耕地總面積為1449畝,人均占有耕地0.94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油菜、馬鈴薯等。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61元。全村村內共硬化道路18.6公里,有9個社全部通硬化路。
為有效防治我村自然災害,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自然災害防治條例》和《積石山縣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和縣、鄉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機構和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村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 長:馬維忠
副組長:馬興華
成 員:薛德賢 關國勝 馬哈給 馬成海 候哈給
下設辦公室,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馬興華兼任。
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村自然災害群測群防和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村民公布本預案。
(2)搶險組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搶險小分隊由馬興華擔任。
(3)村民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村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和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4)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和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2、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村兩委、村民小組長、基于民兵和受影響的村民分別組成村(組)級巡查小組。
二、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當遇強降雨和上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立即加強自然災害點監測、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特別是要加強房前屋后高陡邊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質斜坡、溝口及溝邊低洼地帶的巡查、排查。發現險情征兆,立即組織受影響群眾撤離,并及時上報。疏散安置地點必須在汛期前實際調查,確保安全,劃定時危險區,在危險區邊界設置境界,同時明確具體監測人。在強降雨過后,根據自然災害情況,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溝、埋實裂縫等簡易治理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監測、巡查一次。汛期 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測、巡查一次,基監測自然害點有異常變化和暴雨天氣前后,應加密測次數,每日觀測次數不少于3次,災害體處快速狀態的,應1—2小時監測一次;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加強觀察、巡查,險情立即報告。監測、巡查必須做了數據記錄、歸檔。
4、災后處理
災情發生后,村應急工作組將與上級一道做了災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安定群眾情緒,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村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村(組)兩級巡查小組成員于每月3月底前完成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村民宣傳自然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3、措施到位。自然災害點“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填制發放到位;自然災害點監測到位、自然災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組織對避險路線、臨時安置點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質到位。每個村民小組購鑼一面、鑼錘一把、雨衣一套、手電一把、應急燈一盞、鏟兩把(具體數量由村組具體實際確定)等必備物質設備,村委會保管。
金昌村委會
201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