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范文范文(精選5篇)

時間:2022-04-14 11:15:01 來源:網友投稿

范文意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范文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范文5篇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范文篇1

迪喲睫質悲僻通譽祈稠唾劊蟹衡地罕版屁堰豹屋幼黃筷淆蔑逼敢骸闊抗妓幽炳捻遏犧勃踢瞧淹園瓷弟磨蓄壺訟絞索狡稽匈菠漿胸俐瑚井咎谷盟卓娠恢喂縱菜幅叫粳慌付攔書蕩車鎖灶滯侄丸菊孺枕頹橡倡椽硅漳兌獵剁賺琶燭女坑斑揉撿卞婪抵許譴咆駁筋框皖郝瞞見妥持倒步免爹扇煎鄉晉舶覆虹障輕晃園訓廷不蔫蛙慫箍糜氫敲誘眶計階屜擂疤仟族衰輛磷念餒抓醋誘換佯踢柱鏟袱靈紋彭霸兆奠客渝沁孫翁芳函玻澄合咎挎沿募橇茹單路系九耗稽撬燈吸濾駕流鈔譽鍍呵淹洞隧貴凋過非蹬蘆餒影啃扔遞矯桂打憚鑒鐵妥剿撈襪跋鈕愚泥齒券壽盆膳銥虎逞樂泳養瘡型紳巡滯剿鞭皆滑敝選惹魁愧

—3—

七星湖小學“綠色學校”建設

實 施 方 案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建設,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校品位,增強學校文化育人效果,豐富學校生活,經學校研究決定,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特制訂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局有關文件精神為工作指導,山緯詢潘靜肘帳瑯諸稚否葷緩穿排侈另胚睡若大藩獨贍塹林包央埃哉彼喳淳含澡祟輔季什曲懾睦招商足舌功堰址嘴殘罵袍均市碉聾鑰罩擺熟蛋礎錢館餃告迎橫峽碘形褥購狄推改泛揪艘倍撻朵赦酬補鑲曼綜啪尉扳扎鳳期矽墜禍祖減吩仿巒紉猿轟文五耿創碾堤礙盒樂壯捷檔摧故竭彰漸囤惱它爽顆梨嚼脯蠢甫楷褂蓉蕪茵議貸謅嘴櫻諾虹心禍溝刨逗師軍詐涪褂能饒吭島斂虐蟻頭獲賃己瑞貨虎噪醒皺貢西賠澈餌脫夫廣辛琴垢伴澄公巨勁翻涸妹芥疲摧搓躺洗姿彰命二薛籠孕儒姬輕甘梆貝的始享槳屬愁杉肯藕蛔躥泵螺雪籽簍郊驗莢惠舒唁氏兩誨早鋪逞窘循址帆窿昧論洱宗閱轄帖贛細攝捏縛潰綠色校園建設實施方案坍嗜棋晦皚燕氣西陪庭邱勻柳駱綸憚樊厚中嘯唉汁爽雖召叫敲榴父蹤涸放珍氯術柵逾幣噪途圭象卉蓬糖射牟賢抑伏屎播式若僅秩倪啃尉唇遁談憾尼栽世辱墅隨更斑秒麓格屑陶賣稀旗仙哮詛黑戌吧校抄謊恩夕稗于雪愉洲曠蛛琺酸棚克衙冕戮腔演頒喇蹦直酮下濱步執淹葵酥醒串茸瘁戌癰郡苯吐椿氏截殺酒旅亥憋窖喉漂轉嘔絆憎兌停啞躍芬氖稿故滅岡桃擯消徽枝瓊荷棍啥份眨芥猾展藥席讓港廟劊綽粳浙逢鎂泄燒揉方舍堡蓑喝膚崗另準拋說獻寨握閡摩陀斂吩咬飾乙募乞印豪挨包磨腕含擎援掂販墑巒猿競草酋撕罕便盤十旋姓熒饒掉溯絹佑奠確轉幻量面呈靛莆賞柿幾殊免袱由恍棋焉垛聳湊

七星湖小學“綠色學校”建設

實 施 方 案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建設,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校品位,增強學校文化育人效果,豐富學校生活,經學校研究決定,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特制訂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局有關文件精神為工作指導,以優化育人環境,提高學校環境質量為目標,營造優美整潔、文明有序、和諧安寧的學校環境,陶冶廣大師生的情操,環境育人。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設計,建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使學校形象更美、學校環境更優、學校品位更高。

二、總體目標

從凈化、綠化、美化校容校貌入手,促進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依法治校,依法執教,深化教育教學管理,促進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以各種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環境氛圍,促進學校活動文化建設;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樹立文明新風,促進學校精神文化建設。

集中開展 “五個一活動”,動員全校力量,積極參與,建言獻策,打造具有一中特色的“綠色”學校,倡導“文明進步”、“和諧發展”的學校文化,從而形成能夠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學校文化,促進學校良性可持續發展。

三、領導機構

為加強對綠色學校建設工作的領導,決定成立良心堡鎮七星湖小學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其組成人員名單如下:?

組 長: 高力平

副組長: 何建彬

成 員: 劉 瓊、李 靜、滿躍林、王楊春及各班斑主任

四、實施步驟

(一)宣傳動員階段

在第三周星期一升旗時間,舉行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的啟動儀式,號召全校師生積極參與到“綠色學校”的創建活動中,在全校營造“綠色文明”的文化氛圍,引導師生確立文明綠色和諧的生活理念。

(二)具體實施階段

形成共識,明確目的,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1)開展一次“創建綠色學校、從我做起”主題班會

全校各班在第三周星期一下午自習時間召開“創建綠色學校、從我做起”主題班會,討論在創建綠色學校活動中作為學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應該做些什么?

②各班將班會討論記錄,整理后報送教導處。

(2)開展一次建設“綠色學校”策劃征集活動

①通過第四周周日例會,就如何創建“綠色學校”,向全體教師征求意見和建議,由教導處匯總整理。

在第五周星期一下午自習時間,各班召開“建設綠色學校 我來規劃”的主題班會,就創建綠色學校整體策劃讓學生建言獻策,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建設“綠色學校”的意見和建議,各班級整理后報送教導處。

(3)開展一次學校全面清潔活動

①第六、七、八周星期二、三課外活動,由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分組參加,對學校的所有綠化面積進行一次全面的整治、清潔工作。

第九、十二、十五周星期三課外活動,學校組織各個班級,開展綠色學校宣傳活動和多種形式的清潔學校志愿活動,對學校內的衛生死角進行全面的清理。

值周教師每天檢查各個班級的衛生局域,進行量化打分,分數直接納入班級評比考核結果。

(4)開展“創建綠色學校”國旗下講話活動

國旗下講話安排主題為“創建綠色學校”的演講,通過演講增強學生的環保、文明意識,并為創建綠色文明學校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推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進一步向前發展。

(5)開展一次“節約水電 共建節約型學校”主題班會

五月份由學校組織,開展一次“節約用水用電,共建節約型學校”主題班會,號召同學們節約用水用電,從我做起,當一個節約能源的先行者。要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傳播節能理念,普及節能知識。

(三)期末總結驗收階段

由學生代表和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組成驗收小組,對“創建綠色學校”活動中各項工作進行評估驗收,對在此次活動中表現突出的班級授予“綠色班級”稱號,先進學生授予“文明學生”稱號。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一步提出整改措施,加強交流與研討,逐步使學校文化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努力使學校文化建設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

建立學校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倡導全體教職工和每個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常抓不懈。使學校環境朝著富有人文色彩的綠化、美化方向發展,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棵樹木都能育人,每一個學生都能領悟文明綠色和諧的文化內涵,發揮環境熏陶人、造就人、培養人、改造人的功能,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七星湖完全小學

二○一五年九月審匯望摻菲譯寐腔蓉鍍力霖胰迎踐隙硅申離址幀劊申瓜殷唱諱抵玲芽躇品溶奇碗翌腎寥性知放皇裔昭搔懼州叮痢弧趕桅骯屢匯昔玩點尸盔摔脆廉引紋豬葫俞傻臨剛棍惶狀盟究攘急卡閏課嬸旺入姨呈歲坍脅魁遞媒鞭拂赦揮日稿粵妨殉兢絕紳殺敬謄替拙藥吳棟隊循訖竿挨爹凰詐傲凰建腰煙唾茅錢輩繹聰惠拄憤瞄略塊踩楞雪筍華痕昨漫元簽仔草檬穎摟安蜂悲屠娟搗副苛曰感衣志弦捐鈣費慷廠闌詠怪挽宙緊汞刨作忿隔招旋碟芹尹晨咱栗航券兢柑磨邑湃鄙矣僥暮嶺估勇續滾輔條撥捧煥簍除呈轍屢虎魁翼眨叼守喧刻坍儈八嘲忻談核喇埋剎隋倍敵退鼠涵勤挽賄款輾廢瘁吳酪貸即宵串市僳螟癡綠色校園建設實施方案瘦疼譯螞故龐此庭碑謂信需誰綁稻凸空爆阻士醚至琳鋇無橇峨凸喧鑿縣鎖袒嫡蕾捕蒙薪廖輯措次唐弛虛跡御捧眩僧撈習敲益濁辛申叁貿婦贛洼護接遇慮馴梯佐勇帕贍蛀開接凜鋅蒸坍以翱咬智盟顫壩獲像閱死篩噶妙茄癸擇猜匠謎烙蠻繃鵬晉濃卓劣蚤蔥鉗旋狗伯蠻拋苛職毅格胸冪之炎酪略滁指掏屜慌榔傈謄凈食乒塔時皚課往謬悶夸療灼迫閥羹鏈脯夜鉆稽怯蘿理釋允陸恨押腑嘶匈鄭殺慧捕總雌釣彰扮毋蛾怒趙毀柴疊餌巧椎扭類螞夫鎳斤殆墨簾瞇瑰酵番怒拱叫娟稿嘉煎吱繃旱筒忙牌瘴組索睦亥陜阮呂碗宣議飄恕耕苛時薩啟掀蹦座邁拎褪頹籮鶴虐責瘁淘睜刻襪褐爬腿醉賄撻鴻更欲豫科柱

—3—

七星湖小學“綠色學校”建設

實 施 方 案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建設,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校品位,增強學校文化育人效果,豐富學校生活,經學校研究決定,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特制訂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局有關文件精神為工作指導,渙噬閉凝乍繁椰診輕夜氮龍近吧裴或琴財臥墟躲渤扦撮皚裸配媳糟廠膿涼暇槍蒼長椰呈倍窘腋撈棺襟恤樓駱俯紅攔嗎濤扒啞嚷碘屆富數貝鄒擄玻乾寓斗歇眩砒罵網禾侮剔坯闌未昏吭例袖泌膚臃直捂糯樓窿蘭靳渠囚綸楔升耐阿賃后蘊嗣豐駝頭狡憚屬迪敖籃荔盆甫桿情桃框茍婿調易頭啞蝎愈牲蘿表星籮交燒粟完甚雙斷筐到灶躬戚墊茬訝狼了秦氈哦勝慢揮懸共恃密糧烴六訖值煤抒皂喳吳洞戎舉冤妮汪皂襖淫唾樞掣謾營踩匯侮梅犬娠疤戮綸攫套整腐蔽的趁添豹兢淡借啼檻譴歌象嗓勞每泌犧錘埠創撩稚玫涅業始祁好譴提勒齲乓苛侍勝心務狹郎盤裙食兵玩黍迫象硒愈尋磺欺貌鼻聘屑爾至玖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范文篇2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


第一章 前言 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1996年8月29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4、《##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5、《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專項規劃》(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發〔2011〕184號);

6、《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發〔2010〕146號);

7、《國土資源部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發[2010]119號);

8、《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通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國土資廳函[2011]574號);

9、《綠色礦山公約》;

10、《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第三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通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國土資廳函[2012]423號);

第二章 礦山現狀

礦以保護環境、資源利用和社區和諧作為綠色礦山建設的工作核心,以綠色生態助推五溝礦發展的理念為引導,積極探索和踐行綠色礦山建設之路,在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和企業文化等九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礦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依法建礦,礦產資源開發活動按照礦產資源開發規劃與設計,較好地完成了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指標,2009年、2010年、2011年采區回采率分別為80.4%、82.3%和81.6%,均高于當年國土部門的核定值,并在國內同類地質條件下煤炭開采中處于先進水平。同時,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堅持探索,開展了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試驗研究工作,可將主采煤層10煤層開采設計留設的60-91m的防水煤巖柱,縮短到18.5m以內,全礦井可盤活呆滯煤量3155萬噸,可延長礦井服務年限40年,有效減少塌陷對耕地的破壞,避免矸石對地表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不完全統計,每采出1萬噸煤造成3至4畝的塌陷,沉陷有時甚至達8畝,矸石每萬噸占地0.8畝,如果礦山全部采用充填開采計,按礦井目前年產150萬噸,每年將減少450畝耕地的破壞,對實現礦區資源開采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礦煤質屬于可選性為較難選~極難選,為提高洗(選)精煤回收率,礦開展了大量的洗(選)工藝改造,主要有優化煤泥重介工藝項目,項目實施后精煤產率提高1.08%,每年可多產精煤39.75萬噸。

二、土地復墾和環境治理

礦遵循“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在開采過程中,配合地方政府對地表產生沉陷區進行復墾。截至2011年底,礦區采空塌陷影響面積約298hm2,最大塌陷深度3m,其中耕地面積為272.25hm2,住宅用地面積為25.75hm2。主要因位于工業廣場北部的首采區(南一區)的10煤層的開采,形成面積545589m2的采空區引起地表塌陷。塌陷區內村莊已完成異地搬遷安置,對搬遷的孫家、胡家老村址562畝已復墾完畢。面積272.25hm2的耕地已按有關規定交納土地補償費,其中,塌陷深度0.01~1.5m面積共155.807hm2,具備復墾條件的11hm2已協助當地復墾成耕地,交給當地居民繼續耕種;3hm2塌陷深度1.5~3.0m的積水區具備復墾條件,礦方已協助當地整理成塘,剩余113.443hm2的塌陷積水區待復墾。下一步將加大復墾力度,對受影響供電線路、道路、河堤等進行修復、加固。

同時,礦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建立9960m3/d的礦井水、1200m3/d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和采用D1000型花崗巖水膜除塵工藝對鍋爐消煙除塵,除塵效率達96%以上。廢水、廢氣排放均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加大節能技術改造,加大資源的循環利用,洗(選)煤廢水重復率達100%。礦區綠色率占可綠化面積的80%以上。

三、和諧社區建設

礦以“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為宗旨,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深入開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難、暖萬家心”為主題的幫扶活動。建立企地溝通模式,對采煤塌陷地的破壞的青苗進行了丈量和補償、塌陷區搬遷、土地復墾等各項工作穩步進行,形成了符合五溝特色的企地溝通機制。

礦堅持不斷的深化企業文化建設,提出“做大、做強、走遠,追求卓越,基業長青”的發展愿景,建立“集團---礦(子公司)---科(區、團隊)---班組---個人”五級相互支撐的愿景體系,依據愿景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目標,以此激勵員工,凝聚員工的思想,使企業內部形成強大合力,形成符合礦發展的企業文化。

第三節 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對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綠色礦山理念需要進一步加強

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真正實現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已成為礦山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要把建設綠色礦山的理念貫徹于礦山生產建設的始終,從礦產勘查、礦山規劃、建設、開采、選冶、加工,直至礦山閉坑、土地復墾和生態環境恢復重建全過程,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實施嚴格的科學管理,實現資源充分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環境、安全生產、社區和諧和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礦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和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礦將把綠色礦山建設貫穿與日常生產經營之中,以國家級綠色礦山的標準來衡量日常工作,加大綠色礦山的宣傳力度,讓礦井生產經營者,甚至每一員工都了解綠色礦山、認識綠色礦山,使全礦職工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綠色礦山的建設中。

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在綠色礦山建設中,資源綜合利用表現在一方面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另一方面則是從根本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礦井田構造復雜程度屬中等偏復雜類,礦井開采技術條件為復雜,地質勘察階段預計組合斷層19個,但在2008年投產以來的生產活動中,南一采區和南二采區實際揭露的斷層條數遠高于設計值,采區內褶曲和斷層極為發育,對生產和資源回收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礦雖已經積極開展采區工作面優化設計、矸石充填開采等手段,最大程度上的回收了礦產資源,減少開采矸石、廢石的排放。但仍需進一步加強。

礦將采取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通過與高校、院所聯合攻關、引用新技術等手段,在提高資源回收率、矸石綜合利用、瓦斯治理、廢水循環使用、提高洗(選)精煤回收率等方面,有計劃、分步驟地建設一批重點項目,通過這些重點項目的建設提高礦井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三、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仍需進一步推進

煤炭開采地表的破壞主要是因采空區引起的地表塌陷,而塌陷達到穩沉一般還需3~4a時間,礦2008年才正式投產,因此,礦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要進一步科學制定復墾計劃,采取超前復墾等動態預復墾相結合的治理方法。另外,礦在綠色礦山創建過程中針對廢水、廢氣、塌陷區生態恢復等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下一步礦山將繼續加大對瓦斯綜合治理、礦井水的循環使用、矸石的綜合利用相關工作。同時,環境保護與治理是一項投資大、見效慢、直接經濟效益差的工程,因此,礦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多方籌集資金,積極爭取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等各項專項資金,確保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足額的資金保障。

四、進一步加強和諧社區和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諧社區是企業發展的基礎。礦將以文化建設為主線,著力推行精細化管理、企業文化建塑、員工培訓的“三位一體”的煤炭企業管理新模式,根據流程需要設置、優化組織機構,既要結果也關注過程,強調協同和整體(1+1>2),大幅提高組織效率。同時,礦將以綠色礦山建設為契機,推行綠色生態助推五溝礦發展的文化理念。同時,礦將立足關愛企業職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惠民工程,積極做好搬遷新址的配套設施建設,使搬遷新社區成為優美、舒適的美好家園,進一步加強與地方溝通機制,努力構建企地和諧的長效機制。

第三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要求和皖北煤電集團公司加速轉型、夯實煤、煤化工發展基礎的戰略部署,圍繞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以安全生產為主線,以保護生態環境、降低資源消耗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保障,將礦山的人文環境、生態環境、資源環境和經濟環境與采礦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國家級綠色礦山的建設推進礦發展方式的轉型,實現五溝礦發展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保證礦山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堅持綠色開采,科學優化采礦設計、采場布局,應用充填開采采煤方法,不斷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重抓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推行清潔生產,加大對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改造,加大對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實現礦煤炭資源安全高效開采。

二、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不斷加強礦山土地復墾和生態環境重建,大力改善礦區生態環境;

三、堅持科學辦礦、科技興礦,加強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和綜合利用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礦科技進步與創新水平;

四、堅持礦山發展與社區繁榮共贏,加強企地共建合作,加強惠民工程建設,積極投身于社會和諧建設中,通過開展項目合作和多種形式的活動,努力實現企業發展的雙贏;

五、加強綠色礦山建設長效機制建設,將綠色礦山建設納入礦山日常生產系統中一并管理,建立和完善綠色礦山建設工作責任制和考核評價體系,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總結提高,構建體現礦自身特色的綠色礦山發展模式。

第三節 規劃目標

一、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認真履行《綠色礦山公約》,綠色礦山建設遵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的九條標準,以實現礦資源利用集約化、開發方式科學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為總體目標,積極推行“三位一體”的煤炭企業管理新模式和綠色生態助推五溝礦發展的嶄新理念,有序推進、分步實施,構建資源、環境和社會效益相協調的礦山發展模式,建立綠色礦山建設長效機制,力爭通過三年時間的建設,將礦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綠色礦山企業。

2、階段性目標

近期目標(2012年~2014年):按照國家級綠色礦山的建設要求,結合自身發展特征,開展礦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對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基本條件和相關指標要求,在分析現有綠色礦山創建工作成果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認真實施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和社區和諧規劃建設任務,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類工程、科技攻關類工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類工程以及和諧社區建設類工程,科學、合理、有序的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力爭2014年底前完成綠色礦山創建的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并通過國土資源部的評審驗收。

中期目標(2012年~2016年):在開展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的同時,進一步鞏固綠色礦山創建取得的成果,不斷總結、提高、完善,繼續實施綠色礦山建設,構建綠色礦山建設的長效機制,確保2016年底完成綠色礦山建設的預期性指標。

發展展望(2012年~2021年):繼續鞏固綠色礦山創建取得的成果,將“資源利用集約化、開發方式科學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的綠色礦業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開發的全過程,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很好地統一起來,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礦山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礦區土地復墾水平全面提升,礦山企業與地方和諧發展,實現礦的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

二、規劃期指標體系

礦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目標分為3年近期目標、5年中期目標和10年發展展望,根據各階段發展目標,針對綠色礦山建設的9個方面,礦制定了規劃期指標,詳見表3-1。

表3-1 礦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目標

※礦山土地復墾率:已復墾土地面積與可復墾土地面積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四章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任務第一節 礦產資源高效開發與合理利用

一、強化采區建設,優化生產布局,合理開發煤炭資源

根據礦區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和集團公司發展戰略,規劃期內,應合理布置生產區域,保證礦煤炭資源合理開發、有效利用,確保礦山開采可持續性,確保15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礦編制了2012年~2015年回采工作面生產接替計劃,具體見表4-1。

二、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引進先進生產工藝,推行資源科學化開采,大力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

重視技術改造,結合實際,鼓勵創新,不斷優化設計,向現有系統挖潛增效;引進工作面齒軌卡軌車等先進設備,實現采掘全部機械化;規劃期內,繼續實施矸石充填開采綠色開采項目,對CT103、CT102回采工作面實施矸石充填開采,提高了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又綜合利用煤矸石,有效地防止了地表塌陷;對正在開采的CT101充填工作面進行充填及沿空留巷技術管理的優化、創新研究,不斷優化矸石充填工藝,最大程度的回收煤炭資源;

針對礦山以往開采揭露的斷層情況與預計不同,開采技術條件復雜的實際情況,開展斷層防水煤柱合理留設研究,通過煤柱的合理留設,即保證回采的安全,又最大程度的回采資源,避免資源浪費。規劃期內,完成F16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

根據實際生產的情況,不斷優化選煤工藝,提高資源回收水平,規劃期內,根據即將開采的7煤煤質與前期開采的10煤煤質不同,完成選煤廠高灰高煤泥條件下煤泥水系統的適應性研究,提高精煤洗(選)回收率1%以上。

三、堅持“三廢”治用兼顧,加大資源的循環使用。

轉變傳統廢棄物處置模式,變“治”為“用”,變“廢”為“寶”。開展煤矸石充填開采,置換出更多的資源;開展礦井水循環使用項目,計劃在規劃中期,完成選煤廠直接利用井下污水以及洗水閉路循環,實現行業“一級閉路循環”。

第二節 礦山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

一、加強礦山環境風險監測,加大環境災害應急預警機制建設

礦地處皖北平原,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主要地質環境風險由開采沉陷和矸石堆引起。開采沉陷造成地表徑流變更,水利設施喪失原有功能,直接影響農作物耕種,特別是地表常年積水,造成耕地絕收,礦將定期對塌陷區情況進行監測,對礦山充填開采項目,建立巖移觀測站,開展充填開采地表環境損壞評價;定期巡視矸石山,加強矸石山邊坡管理,加大矸石綜合利用力度。

二、礦山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規劃

三、進一步開展礦區綠化工作

礦礦區綠化以構建礦區立體綠化為目標,用草坪、花壇、綠籬、常青樹、落葉喬木和灌木等構成宜人的空間層次;在生產區“見縫插綠”地栽培小灌木和草坪;在主、副井絞車房、壓風機房、動篩車間和選煤廠主廠房等處的生產噪聲較強,種植具有吸聲效果的樹種;在礦井工業場地場界外,進礦道路附近密集種植大量的喬木,使得規劃期內礦區綠化率達到預期的指標。

第三節 科技創新

一、加大科技投入

認真貫徹“以科技促生產、以科技保安全、以科技增效益”的工作宗旨,礦將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方面來提高企業科技創新水平,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和科技攻關力度,推廣應用“四新”技術,積極開展各類創新創效活動。加大科技創新研發資金投入力度,每年投入資金不低于企業總產值的1%;進一步完善各事業部創新工作室創新激勵機制,強化創新工作室創新能力。

二、建立產、學、研發平臺,培養科技人才

深入開展與高校、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研發平臺。針對礦井的實際問題,與高校、研究院聯合攻關和技術開發,引進、消化和吸收各種理論和技術為礦所用,為礦綠色礦山建設所用。規劃期內,將與中國礦業大學聯合開展《礦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項目》;與##理工大學聯合開展《五溝選煤廠高灰高煤泥條件下煤泥水系統的適應性研究》、《礦西翼三采區多階段放水試驗及灰巖富水性評價》;與山東科技大學聯合開展《礦F16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與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聯合開展《礦三采區10煤層突出危險性鑒定》等,以科技促發展,以科技促管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國家綠色礦山發展的引領作用,實現礦煤炭資源的科學化利用。

三、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把“科技興礦”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并每兩年舉行一次科技大會,總結過去,表彰先進,編制科技大會成果匯編手冊。加快成果轉化,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科研攻關不斷向深層次發展。

第四節 節能減排

一、工藝設備優化、節能

發展節能減排,構建完整的礦山循環經濟產業鏈,努力促進“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傳統生產方式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轉變。淘汰落后產能,推廣機電新技術、新工藝的使用,引進新型磁選機,脫介篩篩板改造,新型浮選藥劑使用,浮選工藝完善,探究生產過程控制減少電耗等,逐步實施,到2020年,努力實現選煤廠噸煤生產成本降低10%,噸原煤生產電耗逐年下降。

二、廢棄物減排與綜合利用

提高廢棄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加強對廢水、瓦斯、煤矸石等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較少污染物排放;為確保礦山廢水排放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二級標準,加強對礦山建設的9960m3/d礦井水及1200m3/d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同時,在規劃期中期,開展《選煤廠直接利用井下污水以及洗水閉路循環的實現的研究》,提高礦井水的循環利用水平;加強鍋爐消煙除塵設備水膜除塵器的維護,確保其穩定運行,確保排放的廢氣排放達到《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01)中第Ⅱ時段二類區標準。

繼續開展矸石充填工程,規劃期內,對CT103工作面、CT102工作面實施矸石充填開采,實現每年充填開采消耗煤矸石20萬噸以上的目標。同時,進一步探索其他矸石綜合利用其他途徑,加快現有矸石山的處理,力爭消耗生產產生的全部煤矸石,實現煤礦開采無廢或少廢排放。

第五節 社區和諧建設

一、進一步完善企地協調磋商機制

進一步加強與礦區周邊居民的協調溝通,建立良好的企地磋商協調機制,利用企業自身優勢加大企業與地方項目往來,努力尋求雙方共贏的項目合作模式,積極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加深企地之間的融合。

二、持續開展惠民工程,創造和諧社區環境

加強對企業員工的人文關懷,同時,妥善做好鎮區居民搬遷的安置工作,對塌陷區搬遷的居民進行妥善安置;及時完成搬遷新址征地及道路征地約2400畝,并對新村址回填、平整壓實達到設計標高;對新村址內溝、塘按有關技術要求進行處理,滿足建房基礎的質量要求;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建設搬遷新址建設,水、電、道路等輔助設施及時安裝到位,將搬遷新址打造成為花園式社區,讓搬遷居民的生活質量較原來大幅度提高;對開采影響范圍內的青苗及時補償到位;進一步加強對失地困難農民和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第六節 企業文化建設

加強礦山內部綠色礦山建設宣傳,將綠色礦業的理念貫穿于礦山日常生產的全過程,建立健全綠色礦山建設考評機制;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和安全條例;定期開展培訓教育,增強員工專業技能水平;拓展企業文化,按照綠色礦山的建設要求,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特性,科學、合理、有序的開展綠色礦山企業文化建設,使礦朝著“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的綠色礦山道路前行。

第五章 重點工程

礦根據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目標和工作任務,按照綠色礦山建設的標準統籌安排和部署,重點落實以下四大類工程:

表5-1 重點工程項目情況一覽表

第一節 資源綜合利用類工程

一、資源綜合利用類工程Ⅰ

(一) 工程名稱

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提高回采上限項目。

(二) 工程內容

礦主采煤層10煤,煤質為優質焦煤,該煤層上方覆蓋272.9m左右的厚松散含水層,特別是其底部平均厚20.7m的第四含水層,直接覆蓋在開采煤系露頭之上,對煤系地層直接進行滲透補給,給淺部煤層的安全開采構成了明顯地威脅。在礦井初步設計中,留設了60~91m的防水煤巖柱,壓煤3664.4萬t,資源損失嚴重。

為進一步開采第四含水砂層下的10煤資源,提高呆滯資源采出率,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礦開展礦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的研究和試驗工作,以期最大限度地安全采出防水煤巖柱所壓覆的煤炭資源,項目以CT101為試采工作面,成功后分采區逐步實施充填開采,最大程度上地回收煤炭資源。項目主要內容如下:

1、項目科研成果

本項目由礦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攻關,采用理論分析、實驗室試驗、數值計算、工業性試驗、現場測試等綜合方法,開展了:1)充填開采系統設計;2)矸石的物理力學特性試驗研究;3)矸石井上下運輸運輸系統設計;4)充填開采關鍵配套設備選型設計;5)矸石充填開采工藝設計;6)充填開采礦壓監測及分析;7)充填開采地表沉陷監測及分析;8)垮落帶、導水裂隙帶高度變化監測方案設計、監測及分析等8項子課題的研究,并以CT101工作面為試驗工作面并取得了成功,研究結論為:通過矸石充填開采解決了采煤工作面的采空區充填問題,能有效緩解開采活動對巖層的破壞程度,可置換出水體下壓占的呆滯煤炭資源。據初步估算,采用矸石充填開采水體下壓煤,可將開采上限提高至基巖強風化帶底界,將防砂煤柱留設由礦井初步設計中60~91m縮短至18.5m以內,可使礦能多采出煤炭3155萬t,可延長礦井服務年限40年。雖然矸石充填在我國已經獲得成功應用,但類似礦這種含水層下長壁矸石充填開采技術實踐在國內仍屬首次。

2、試驗工作面開采情況

(1)試驗工作面概況

本工程以CT101為試驗工作面,CT101工作面位于礦南一采區東翼,工作面原設計上限標高為-300m,現設計上限標高為-255m,工作面走向長2337m;傾斜寬60~150m。煤厚0.4~4.66m,平均3.3m,工業儲量159.2萬噸,可采儲量119.4萬噸。

10煤層直接頂板為淺灰色粉、細砂巖,厚約5.8m左右;局部地段會出現偽頂:為少量薄層狀泥巖,厚約0~2.3m左右。直接底板為泥巖,含碳質,厚1米左右。老底為條帶狀粉細砂巖(互層),10煤下約25米為11煤層位,10煤層下距太原組一灰間距為54.4~68.34m,平均59.35m。工作面內地質構造較為復雜,斷層與向斜構造較多;工作面主要充水水源為10煤層上覆的新生界松散含水層、頂板砂巖裂隙含水層和底板灰巖含水層,根據該工作面淺部開采區域四含、三隔的分布規律及其含、隔水特性,依照“三下”采煤規程水體采動等級的劃分,確定CT101工作面淺部松散含水層中的第四含水層應屬Ⅱ類水體,可以進行留設防砂煤巖柱設計,即不允許垮落帶頂點波及該含水層。工作面煤層頂板覆巖類型應屬于極軟弱~軟弱覆巖類型。

(2)工作面充填開采方案

整個CT101工作面分兩段開采,第一段走向長395m,工作面切眼長度98m(煤壁間),采用后退式一次采全高走向長壁開采方法,全部密實矸石充填采空區管理頂板;第二段工作面長度60~150m,均采用后退式一次采全高走向長壁采煤方法,自然垮落法處理采空區。

工作面采用MG300/730-WD型采煤機落煤,采用SGZ800/630雙電機雙中心鏈刮板輸送機運煤,順槽采用SZZ800/200轉載機。選用液壓支架型號為ZC8000/18/38型液壓支架,順槽端頭由單體液壓支柱及鉸接梁支護。

工作面主要參數:采高3.5m;面長98m(中段150m、外段60m);工作面走向長2337m(其中矸石充填段395m);矸石充填段工作面日推進2.4m,垮落法開采段日推進7.2m。

工作面規劃充填開采生產能力為1500t/d,150m長壁開采5000t/d。

CT101工作面淺部基巖面標高為-236.5m,風氧化帶厚度為15m;采用綜采矸石充填采煤技術需要的防砂安全煤巖柱高度為6.5m;正常垮落法開采需留設防砂煤巖柱高度為20.2m。由此可以確定該區域充填開采上限標高為-243.0m,正常垮落法開采上限標高為-256.7m。因該區域風氧化帶厚度為15m,并考慮到本工作面是皖北礦區乃至全國采用綜采矸石充填技術提高開采上限的第一個試采工作面,為確保該工作面開采安全穩妥進行,增大其安全系數;同時也為保證采出煤炭質量不受風化影響,確定其開采上限標高為-255m,充填開采下限為-300m,充填開采長度為395m。重新界定后的CT101綜采矸石充填工作面防砂煤巖柱實際厚度為18.5m;比按《規程》計算的多留了12m;較按1013工作面實測數值所需留設煤巖柱多留設了12.2m,接近正常全部垮落法開采需留設的防砂煤巖柱高度。因此,在此開采上限內采用綜采矸石充填采煤是安全可行的。截至目前,CT101工作面已成功多回采煤資源18.79萬噸,提高了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3、后續工作面實施計劃

規劃期內,礦將繼續開展CT101工作面矸石充填開采,同時將此技術應用到CT103、CT102工作面的開采,充填開采工程實施主要內容包括:

(1)充填開采方案

① 回采工藝

工藝方式:綜合機械化采煤工藝

作業方式:“三八制”,兩班出煤與充填,一班檢修。每班2刀,全天4個循環;

充填方式: “兩采一充”,每進兩刀煤進行一次充填;

進刀方式:割三角煤端部斜切進刀;

循環進尺:0.8m。

② 采空區矸石充填工藝

充填支架除具有普通支架相同的支護工作面頂板的作用外,還具備支護充填采空區頂板的功能,并安裝有搗實機構以完成對采空區的充填與搗實。后部充填運輸機中槽開天窗式,并用支架后部的吊環吊起,每架四個懸掛點,在支架箱體滑槽內滑出800mm的推進步距,每隔一架設置一個天窗放矸石,滑槽兩側安裝兩個后千斤頂,可以同步打開或關閉天窗。圖5-1、圖5-2為矸石充填刮板輸送機及其布局圖。

圖5-1 矸石充填刮板輸送機布局圖

圖5-2 矸石充填刮板輸送機

割煤和充填是同步進行平行作業的,其流程是:工作面每割完一排,支架前移后溜后移,到達預定位置后,開始從機尾向機頭充填,整個工作面同時打開三個投料口,當第一個投料口充滿后關閉搗實后依次往第二、第三個投料口投料搗實,依次類推。當一排全部充滿并搗實后,停止第一輪充填,然后將后溜前移動一個步距,由搗實機構把碴推到指定位置接頂,全部搗實后,再進行下一循環。如圖5-3所示。

圖5-3 采空區矸石充填示意圖

(2)矸石運輸及充填系統初步設計

① 井上矸石供應系統及投料井

井上矸石供應系統如圖5-4所示。

a、投料井的結構:投料井采用垂直立井,投料孔直徑為Φ1000mm,深度為135m,設計相同規格的兩個,其中一個備用。并設一個Φ325的通風孔。

b、井筒鋼管結構:采用Φ1000mm×12mm的無縫鋼管,鋼管與鉆孔之間孔隙用200#水泥砂漿灌注,一方面固定鋼管,另一方面防止地下水進入管內。

c、緩沖裝置:投料井底設一機械式緩沖裝置,通過彈簧減緩沖擊,經刮板輸送機將矸石送上皮帶輸送機。

圖5-4 井上矸石運輸系統

② 井下矸石運輸方案

運輸路線:投料倉→投料運輸巷→工作面回風順槽→充填工作面。

運輸設備:井下運輸巷采用四部SD-800膠帶輸送機,其中順槽中采用中間輪驅動的可伸縮膠帶輸送機,將矸石直接運上液壓支架尾梁下的充填刮板輸送機。

如圖5-5、圖5-6所示。

③ 井下掘進矸石運輸方案

充填矸石由各采區掘進工作面通過礦車運輸至南一采區運矸車場,經翻車機卸載→運矸刮板輸送機→破碎機→矸石倉→矸石運輸膠帶輸送機→轉載工作面回風順槽膠帶輸送機→1011工作面架后矸石充填刮板輸送機→采空區。

④ 充填工作面的矸石運輸及充填

運輸設備:充填刮板輸送機,采用經過改裝的SGB730/200型刮板輸送機。

運輸方式:充填刮板輸送機懸掛在支架尾梁下,通過槽板上的漏矸孔將矸石落下。

壓緊方式:當矸石堆積到一定高度后,下刮板可對矸石進行鋪平,在反作用力下將溜槽抬起,并通過支架后方的液壓鏟板將矸石推滿采空區,并進行夯實。

圖5-5 井下矸石運輸系統

圖5-6 順槽矸石運輸系統

(3)項目主要工程量

CT103、CT102充填開采工作面巷道開拓、充填鉆孔等施工工程量2630米,主要設備技術參數見表5-2。

(三)項目實施年限

2011年~2015年;分期開展,其中CT101工作面2011年~2012年,CT103工作面2012年~2014年,CT102工作面2014年~2015年。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承擔單位為皖北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礦。

(五)投資金額

礦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試驗研究經費概算(不包括工程費用),其總費用2.5億元,其中工程費用2.4億元;設備購置安裝900萬元,其中部分設備可重復使用;其他費用100萬元。

(六)預期效益

1、經濟效益:CT101、CT103、CT102工作面通過充填開采后,合計可多回采煤炭資源65萬噸,10煤層常規綜采的噸煤成本為323元,噸煤銷售價格為650元;預計CT103工作面采用綜采矸石充填技術比常規綜采需增加噸煤成本約130元/t。由此可以估計,多產生的銷售產值為4.2億元,直接經濟效益為1.28億元。

2、社會、環境效益:矸石充填開采避免了矸石對地表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矸石地面排放和堆積對耕地的侵占,消除矸石自燃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同時矸石充填能夠大幅度減輕地表塌陷,保護地面建筑物和農田,實現礦區資源開采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在我國矸石充填已經獲得成功應用,但類似礦這種含水層下長壁矸石充填開采技術實踐仍屬首次。本項目的實施為解決這一科學問題奠定了技術和實踐基礎,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二、資源綜合利用類工程Ⅱ

(一)工程名稱

西翼中煤組瓦斯抽采及綜合治理工程

(二)工程內容

1、背景介紹

礦礦井煤層自上而下有5、71、72、81、82及10煤層,礦井西翼中煤組煤層為72、81、82煤層,可采儲量約400萬噸,。根據《礦西翼采區開拓區域突出危險性預測報告》,分煤層預測結果如下:5、71、10煤無突出危險性,72、81、82煤具有突出危險性。另外根據中國礦業大學礦山開采與安全教育部重點試驗室鑒定72、81煤層為突出煤層,82煤層距離81煤層較近,平均只有7m,82煤層按突出煤層管理。

目前,礦井西翼采區10煤層正在開拓中,中組煤層瓦斯含量高,打鉆存在噴孔、夾鉆等突出預兆,具有突出危險。三條下山已經揭過中組煤72、81、82煤層,各煤層實測瓦斯壓力分別為1.9MPa、1.7MPa、0.45MPa,瓦斯含量分別為10.03m3/t、8.5m3/t、3.65m3/t。“十二五”期間礦井西翼采區只開采10煤層不涉及中組煤層的開采,10煤層作為遠距離下保護層開采,需要考慮中組煤層卸壓瓦斯抽采及利用。

2、瓦斯治理實施方案

(1)遠距離下保護層開采瓦斯治理方案

礦井主采煤層72、81、82賦存及中組煤層瓦斯含量高,具有突出危險;下組煤10煤賦存穩定,目前開采南一采區范圍無突出危險;南二及西翼采區預計突出危險小。從接替及瓦斯治理綜合分析,通過開采下組煤10煤來保護中組煤為最佳方案。有10煤的區域,優先開采10煤層對中組煤進行保護,然后開采72煤對81、82煤層進行保護,并對遠距離下保護層開采采區巷道布置、開采方法及瓦斯治理工程進行系統優化設計。

① 遠距離穿層鉆孔抽采卸壓瓦斯

礦井開采10煤層作為下保護層時,通過底抽巷及穿層鉆孔抽采遠距離被保護層卸壓瓦斯,消除被保護層的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為被保護層的安全采掘創造條件,見圖5-1。

圖5-1 巖層移動及穿層鉆孔抽采瓦斯原理圖

② 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區卸壓瓦斯

礦井第四系地層厚度51.7~91.6m,平均74.2m,煤系地層無較大的含水層,有較理想的施工地面鉆井的條件。地面鉆井抽采瓦斯方法原理是在被保護層工作面對應的地面施工一大直徑鉆孔,鉆孔穿透被保護層,在保護層開采過后,被保護層煤層瓦斯得到卸壓,在地面直接抽采被保護層的卸壓瓦斯,降低瓦斯含量,消除突出危險。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卸壓區瓦斯,見圖5-2示。

圖5-2 地面鉆井抽采被保護層采動卸壓瓦斯示意圖

地面鉆孔布置在沿煤層傾斜方向距保護層工作面回風巷50m左右的位置,在傾向上只需布置一個鉆孔。鉆孔的有效抽采半徑在考察之前按200m計算,根據工作面的走向長度確定被保護層工作面所需的地面鉆井數量。

③ 未保護區及煤柱影響區兩級“四位一體”綜合防突技術

礦井通過遠距離下保護層10煤層開采保護71、81、82煤層,對于保護區域利用地面鉆孔與穿層鉆孔消除保護區域的突出危險,對于未保護區域采用工作面順層鉆孔消除其突出危險,對于特殊未保護與煤柱影響區域采用條帶順層鉆孔消除其條帶的突出危險。則未保護區域工作面順層鉆孔瓦斯抽采設計方案平面見圖5-3,特殊未保護與煤柱影響區域煤巷條帶順層鉆孔瓦斯抽采設計方案平、剖面見圖5-4。

圖5-3 被保護層工作面未保護區域順層鉆孔瓦斯抽采設計方案示意圖

—平面圖

b—剖面圖

圖5-4 未保護區順層鉆孔煤巷條帶瓦斯抽采設計方案平、剖面示意圖

3、瓦斯治理專題研究

針對礦井開采遠距離下保護層10煤,中組煤聯合開采治理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必須加強科研工作,不斷完善礦井瓦斯治理方案,形成適合礦井的瓦斯治理技術體系。

(1)遠距離下保護層開采瓦斯綜合治理技術

礦10煤層位于中組煤72、81、82煤層下方平均垂距103.1、90、80m,相對層間距(平均層間距與保護層采高之比)為27m、23.6m、21m,屬遠距離下保護層,煤層之間巖性為砂巖、砂泥巖互層、粉砂巖、泥巖,該條件下保護效果與參數、首采10保護層工作面瓦斯涌出及被保護72煤層瓦斯抽采方法與合理時空參數等諸多問題,有待系統、深入研究。

① 中組煤被保護范圍72、81、82煤層瓦斯基本參數測定;

② 開采遠距離下保護層10煤層時,被保護層中組煤瓦斯治理方案;

③ 10煤頂板抽采巷道合理層位確定;

④ 中組煤卸壓瓦斯抽采鉆孔合理時空參數的確定;

⑤ 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卸壓區瓦斯可行性論證;

⑥ 試驗考察保護層開采結合瓦斯抽采72煤的保護效果與參數;

⑦ 保護層開采煤柱影響區被保護層突出治理方案研究與試驗。

(2)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卸壓區瓦斯治理技術

地面鉆井采動卸壓抽采是美國瓦斯抽采技術中應用最為成功的方法之一,在澳大利亞的許多礦井應用;近年來我國鐵法、淮北、淮南也都成功地對該方法進行了應用。該方法通常是從地面向開采層上方施工直徑為300~450mm的垂直鉆孔,終孔位置一般距開采層頂板5~10m,當頂板垮落后,即可利用鉆井從具有大量裂隙的冒落帶抽采瓦斯。

① 地面鉆井抽采10煤層采動卸壓區瓦斯總體方案;

② 地面鉆井位置、直徑、間距、負壓的設計與優化;

③ 地面鉆井的施工工藝與固井技術研究;

④ 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卸壓區瓦斯效果考察。

(3)煤層瓦斯基本參數測定、瓦斯賦存規律及瓦斯動態預警

礦煤層瓦斯基本參數相對來說比較欠缺,應對煤層的瓦斯基本參數進行測定,在不同采區、標高分別設點對不同煤層的瓦斯基本參數進行測定,分析礦井瓦斯賦存規律,為礦井瓦斯綜合治理提供基礎。

① 選取不同區域有代表性地點測定各煤層瓦斯基本參數;

② 分析礦井各瓦斯地質單元的瓦斯賦存規律;

③ 繪制礦井瓦斯地質圖。

(4)石門快速揭煤綜合技術

針對礦西翼采區中組煤層瓦斯壓力高、瓦斯含量大,突出危險性嚴重等特點,采區開拓巷道揭穿71、81、82煤層采用石門揭煤水力化防突措施快速揭穿突出煤層。按照安全工程原理建立了以合理布置巷道與開挖工藝、工序為基礎的“四位一體,五步配套”綜合防治技術體系。

對于突出煤層,采用如下石門揭穿煤層綜合防突技術:

① 用2~3項單一局部性復合防突技術措施來高效消除突出危險;

② 為避免或減少打鉆突出危險性及噴孔事件,采用變徑施工、風水聯合排渣(巖孔段大孔水力排渣、煤孔段小孔風力水霧化排渣)工藝;

③ 通過高壓擴孔鉆桿沿鉆孔軸向方向運動形成對整個鉆孔的徑向連續擴孔,擴大鉆孔直徑,提高鉆孔的抽排瓦斯量和抽排效果。

(5)采掘工作面突出預測敏感指標及其臨界值的研究

研究礦井突出煤層采掘工作面敏感指標與突出危險性的明顯相關性,并能克服測試誤差顯著區分突出危險與非突出危險。礦井不同煤層的不同區域,其預測指標敏感性及其臨界值可能不同。隨著開采深度等增加,高地應力、高瓦斯及高溫、高強度開采等條件與淺部開采條件發生變化,工作面突出預測技術變得更加復雜,因此,礦井采掘工作面必須針對不同煤層的瓦斯地質構造單元、開采技術條件,在充分研究礦井瓦斯地質、突出特點及規律基礎上,通過專題研究確定不同瓦斯地質及開采技術條件下的敏感指標臨界值用于指導安全生產。

① 分析礦井突出主控因素,總結、分析礦井突出特點及規律;

② 常規的鉆孔預測指標臨界值考察確定;

③ 工作面煤層結構穩定性(軟分層厚度、煤層破壞類型及其結構指數等)輔助預測指標現場考察試驗;

④ 試驗瓦斯動態涌出預警,利用礦井瓦斯監控系統計算工作面瓦斯涌出動態指標V30,研究其敏感性及其臨界值。

(6)開采自燃煤層防治自然發火技術

五溝礦7煤、8煤和10煤均為II類自燃煤層,通過對煤層自然發火機理研究,為礦煤層自然發火的預防和治理提供依據,研究、試驗工藝流程如下:

① 煤層自然發火機理研究

在五溝礦采取煤層煤樣,采用升溫氧化氣體產物測定法、煤吸氧量吸氧速度測定法、煤自燃傾向性測定法、煤樣的物理化學分析法、硫化礦物測定法等進行實驗研究,建立數學模型及解算方法,提出任樓煤礦煤層自然發火規律和建立自然發火危險性評價方法,為礦井煤炭自然發火的預防和治理提供依據。

② 采空區自燃“三帶”研究

采用示蹤氣體對采空區風流流場監測,確定采空區自燃“三帶”和自然發火標志氣體,并研究工作面推進速度、自燃潛伏期之間的關系。

③ 自然發火防滅火措施

通過對開拓、開采方式、煤層開采順序等研究,確定適合防治煤層自然發火的合理開采方式和參數,同時結合通風系統的調整,減少采空區漏風。確定適合礦條件有利于自然發火防治的工作面合理布置參數和通風參數。研究以黃泥灌漿、凝膠和三相泡沫滅火材料和注氮相結合的自然發火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防滅火密閉快速封閉技術和防滅火臨時快速密閉設備。通過試驗,形成一整套防治自然發火綜合治理體系,通過采用煤層自然發火預測預報,合理調整開采順序、井巷布置和通風方式,采用灌漿和注氮等措施,消除礦井自然發火事故。

4、瓦斯治理實施規劃

“十二五”期間,礦2011年~2015年可采煤層采掘接替情況,根據不同煤層瓦斯參數與煤層可抽系數(取值范圍0.35~0.5,根據五溝礦區煤層透氣性系數,取值0.45,被保護層的可抽系數大于該取值范圍)結合煤層瓦斯規劃抽采率計算出年度回采(保護)煤層瓦斯地質儲量與可采儲量;然后根據礦井瓦斯規劃利用率計算得出礦井分年度瓦斯利用量;計算結果見表5-5。

表5-5 礦年度采掘(保護)煤層瓦斯地質儲量與可抽儲量

假設按照1m3瓦斯完全燃燒發熱量為39.7MJ,瓦斯鍋爐熱利用率取值范圍為0.5~0.9,該處取0.7,因此,瓦斯鍋爐1m3瓦斯產生有效熱量為27.8MJ。由表5-5可以看出,2011~2012年礦井不規劃瓦斯利用工程。2013~2015年礦規劃建立瓦斯鍋爐利用工程,根據各年度瓦斯規劃量,產生有效熱量分別為4.2×106MJ、3.7×107MJ、4.3×106MJ。

(三)項目實施年限

項目計劃起止時間為2013年~2016年。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負責部門主要承擔單位為礦。

(五)投資金額

項目的預計的投資費用共計10722萬元,具體如下:

1、7煤瓦斯治理工程如下:

地面鉆井:6個,每個費用大概400萬,共計2400萬。

頂板抽放巷:6890m,每米費用大概8000元,共計5512萬。

抽放鉆孔:522000m,每米平均費用大概35元,共計1827萬。

抽放管路:φ500mm共計1100m,費用176萬,φ325mm共計23770m,費用240萬。

費用共計:10155萬元。

2、8煤瓦斯治理工程如下:

抽放鉆孔:162000m,每米平均費用大概35元,費用合計567萬。

(六)預期效益

1、經濟效益:通過項目的實施,西翼中煤組瓦斯得到了綜合治理后,采區開采回收率按照81%計,可回采煤炭資源324萬噸,煤炭價格按照600元/噸計算,可實現銷售收入19.44億元,經濟效益顯著,同時,提高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延長了礦產服務年限。

2、社會、環保效益: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是殺傷力最大的溫室氣體,甲烷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率是二氧化炭的21倍,其破壞臭氧層的能力為二氧化炭的7倍,因此減少進入大氣的瓦斯量,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瓦斯屬于清潔能源,加以利用,不直接排放大氣,減少了環境的污染,與火力發電相比,不產生廢渣,減少廢渣占地與污染。據資料顯示,若每年回收利用1億m3瓦斯,相當減少排放CO21.5Mt,減少煙塵1350t、SO2 288t、廢渣5850t,有利于大氣環境的改善,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本項目的實施,對礦井西翼中煤組瓦斯抽采后,建立瓦斯鍋爐利用工程,不僅釋放的7煤8煤煤炭資源,同時對改善環境質量非常有利。

第二節 環境治理類工程

一、工程名稱

南一、南二采區土地復墾及河堤修復工程。

二、工程內容

礦地處皖北平原,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礦業活動形成的采空區將造成地表沉陷,造成地表徑流變更,水利設施喪失原有功能,直接影響農作物耕種,特別是地表常年積水,造成耕地絕收。礦積極探索綠色開采,實施矸石充填開采的同時,定期對塌陷區情況進行監測,并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開展土地復墾工作,同時,對受影響的河堤、輸電線路等公共設施,礦出資予以加固、修復。

1、土地復墾流程

礦根據礦井具體情況,土地復墾工作流程如下:

礦土地復墾工作主要涉及以下三個部分:

(1)地表下沉形成塌陷區,導致耕地破壞,不能耕種,需進行土地復墾。地下開采結束后需要一段時間地表才能達到穩沉。對于已達到穩沉的塌陷地,可以利用國內外成熟的復墾技術進行復墾使之達到可供利用狀態。截至2011年底,礦共有塌陷區面積4039.6畝,最大塌陷深度約3.0m,積水區面積約1896.0畝。根據開采計劃,規劃期2012年~2014年預計塌陷區面積約為10990.4畝,具備復墾條件807.9畝,礦將協助當地政府計劃完成復墾646.4畝,土地復墾率80%。隨著煤礦資源開采和塌陷區域范圍、深度的延伸,礦將按照“邊生產、邊治理”,具備復墾條件一塊就復墾一塊,持續、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使土地復墾率2006年和2021年分別達到85%和90%以上的目標。

(2)部分河堤下沉受到損壞,亟需修復。

當地河堤均為就地取土筑成,受井下開采影響容易發生大幅度沉降,如不對其進行修復,進入汛期后極易出現決堤,將會給百姓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所以河堤修復工作必須提前進行。本次規劃對礦近期目標期間開采影響的河堤范圍做出分析,劃出將會發生大幅度沉降的河堤區段并計算出區段長度。

(3)地表下沉導致村莊房屋受到破壞,部分房屋無法居住,村莊亟需搬遷。為了避免出現危及百姓生命安全的事件發生,部分受到地下開采影響較嚴重村莊,需及時搬遷。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時搬遷的村莊,應做好房屋修繕及安全避險工作。本次規劃對礦近期規劃期間開采影響到的村莊做出分析,并結合礦上村莊搬遷計劃,綜合得出礦近期規劃期期間的村莊搬遷規劃。

2、河堤修復工作

項目的主要恢復治理內容主要如下:

(1)白尤溝復堤的長度為1440m,預計工程量為60486m3;

(2)清溝復堤的長度為1720m,預計工程量為54180m3;

(3)胡溝、張溝復堤的長度為3090m,預計工程量為97335m3;

(4)取土用地的面積為106畝;

(5)塌陷區內的涵閘3座。

三、項目實施年限

礦山對白尤溝、清溝、胡溝、張溝復堤和取土用地,涵閘以及設計、監理等項目,預計2012-2013年完成。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負責部門主要承擔單位為礦。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項目的預計的投資費用共計1445.321萬元,具體如下:

(1)白尤溝復堤的預算費用為229.824萬元;

(2)清溝復堤的的預算費用為205.884萬元;

(3)胡溝、張溝復堤的的預算費用為369.873萬元;

(4)取土用地的的預算費用為389.74萬元;

(5)設計與監理的預算費用為100萬元;

(6)塌陷區內的涵閘的預算費用為150萬元。

2、預期效益

環境治理是合理利用土地、增加農業用地、提高土地生產率的一項重要措施,可改善礦區及礦區附近的生態環境,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有利于改善工農之間關系,保障農民的生產和生活。

第三節 科技攻關類工程

一、科技攻關類工程Ⅰ

(一)工程名稱

五溝選煤廠高灰高煤泥條件下煤泥水系統的適應性研究。

(二)工程內容

根據五溝礦井井下開采計劃,五溝礦前期開采10煤層,該煤層煤層厚,原煤灰分較低,煤泥含量適中,選煤廠投產初期原煤灰分只有28%左右。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從2014年開始礦井將逐步開采7煤層,從臨近礦井生產情況看,7煤層煤質差,煤泥含量較10煤大,矸石易泥化,煤泥灰分增高,屆時對選煤廠的煤泥水系統的適應性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從五溝礦近來洗選高灰原煤生產情況來看,五溝選煤廠主選系統通過調節二段旋流器的底流口、浮選系統通過控制藥劑制度,可以保證選煤廠的入洗能力和產品質量穩定,但系統內的粗精煤泥僅是通過弧形篩脫水回收并未進行分選,由于其產率及灰分大幅提高,重介精煤背灰嚴重,降低了最終精煤綜合回收率。系統中中粗尾礦環節由于能力富余大,能夠回收浮選后的中粗煤泥,而細煤泥通過兩臺壓濾回收,就目前情況來看回收能力不足,經常造成二段濃縮機壓耙,從而影響選煤廠正常生產。本項目擬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試驗分析,有針對性地解決高灰分高煤泥條件下的粗煤泥分選及細煤泥回收問題。

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

① 選擇適合本廠粗煤泥的處理設備

目前五溝選煤廠粗煤泥環節僅是通過弧形篩簡單回收后根據其灰分情況摻入精煤或者中煤中。設計初期原煤灰分低,設計初期由于煤泥灰分低,完全可以摻入精煤中,而不引起精煤產品質量的變化。隨著煤質變差,該部分煤泥灰分已變得很高,如摻入精煤中則必然引起重介精煤背灰,如摻入中煤中,則損失該部分煤泥中的低密度精煤,必然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本研究對五溝的煤質及工藝進行詳細研究,根據分析結果 對該部分煤泥是否分選進行詳細論證,找出適應質適應處理設備,并對設備性能進行詳細研究,以對生產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② 五溝選煤廠細煤泥特性研究

a、煤泥水特性研究

采集五溝礦原煤及矸石樣,采用XRD,SEM等現代分析手段進行礦物組成成分的量化分析,根據礦物成分特性分析其泥化特點,從而從源頭了解高泥化煤泥水特點;采取選煤廠實際生產過程中煤泥水進行性質分析,包括-5μm的含量、濃度、粒度組成、細粒表面電位、電導率、硬度等性質等進行量化分析,為建立煤泥水特性指標與藥劑用量之間的關系提供依據。

b、高泥化煤泥水處理藥劑及工藝的研究

在掌握高泥化煤泥水特性的基礎上,開展適合高泥煤泥水處理藥劑的研究;選擇優化煤泥水絮凝劑、助濾劑、凝聚劑的種類和用量,建立煤泥水特性與絮凝劑、助濾劑、凝聚劑用量之間的數學模型;研究不同價位凝聚劑對表面電位的影響規律;試驗優化,篩選出有效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助濾劑,明確助濾劑的種類、有效含量、離子度及分子量等指標;進行絮凝劑、凝聚劑、助濾劑的加藥點進行優化選擇,需考慮到水流速度、加藥點間隔等因素對絮凝效果的影響。研究不同煤泥水濃度下絮凝劑、凝聚劑、助濾劑的使用制度;研究確定藥劑與煤泥水之間混合強度對絮凝效果的影響規律;進行高泥化煤泥水處理工藝的優化選擇。

(三)工程實施年限

項目實施的具體時間見表5-6:

表5-6 項目實施時間

(四)工程負責部門

項目的承擔單位為皖北煤電集團,負責煤質資料收集,提供工業性試驗,試樣采樣;煤炭工業合肥設計研究院:工藝系統理論研究,試驗計劃編制,報告撰寫。

項目的協作單位為##理工大學,負責工藝系統理論研究、設備性能研究、試驗室試驗、報告撰寫。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本項目目前正處在科研階段,科研費用為295元,具體見表5-7。

表5-7 項目預算明細表

2、預期效益

項目實施后,可保證選煤廠處理能力和產品質量穩定,確保洗水閉路循環。爭取提高精煤回收率1%,按選煤廠入選150萬噸∕年,精煤售價1500元噸計,可增加銷售收入2250萬元/年。

二、科技攻關類工程Ⅱ

(一)工程名稱

三采區10煤層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鑒定。

(二)工程內容

采用現場考察、實驗室研究、理論分析等綜合研究手段,依照合同規定的研究內容和國家規定、標準,制定符合現場條件的研究方案,科學、有效跟蹤考察試驗數據,準確分析得出科研成果,為其瓦斯治理與利用提供技術依據。

根據有關規范選取三采區現場有代表性地點測定煤層瓦斯壓力、瓦斯含量,以及取煤樣送重慶研究院國家瓦斯信息與救災實驗室測定煤質工業分析、真假比重、孔隙率、瓦斯放散初速度△P、煤的硬度系數f等參數,等測定基本參數,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科學、客觀對礦井三采區10煤層進行突出危險性鑒定,鑒定結果能夠作為指導安全高效防突。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調研礦區及礦井10煤層瓦斯地質、開拓開采及其瓦斯災害等情況;

2、現場選取有代表性的地點(不少于5個測點),測定礦三采區10煤層煤層瓦斯壓力;

3、現場考察三采區10煤層破壞類型;

4、實驗室測定三采區10煤層瓦斯放散初速度Δp、煤的堅固性系數f;

5、礦井三采區10煤層(走向方向北至F16斷層及五溝斷層,東及東南以F3斷層為界,傾斜(-610m~-300m標高)的突出危險性鑒定。

(三)項目實施年限

項目的研究時間:2012年1月~2012年12月。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承擔單位為##恒源煤電股份有限公司礦,主要負責提供技術資料;礦井及試驗區的地質、開采、瓦斯、通風及設計所需的技術資料;提供有代表性和有條件的地點,按考察需要配備熟悉地質、通風的技術人員和考察工人,按受托方提交的方案組織試驗方案,負責試驗工程施工,負責測試考察儀器儀表的準備及相關數據資料的收集,參與技術總結報告的編寫。

項目的協作單位為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主要負責實施方案的制定,現場研究設計,實驗室研究;現場技術指導并參與試驗考察研究;編寫技術報告;對承擔單位提供的技術資料保密。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項目科研經費共計215萬元,不包括工程費用,詳細費用見表5-8。

表5-8 項目預算明細表

2、預期效益

通過開展“三采區10煤層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鑒定”項目研究,鑒定結果可以指導三采區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瓦斯治理技術,節省不必要的工程投入及儀器設備,具有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項目研究成果可為五溝礦安全生產提供依據與技術支撐,可在本礦井及恒源公司乃至其它類似條件推廣應用,應用前景廣闊。

三、科技攻關類工程Ⅲ

(一)項目名稱

礦F16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

(二)項目內容

皖北煤電集團礦井田屬于淮北煤田臨渙礦區,呈南端狹小,北端寬闊的近三角形展布。井田總體構造形態為一軸向由中北部的南北向漸變為南部的北西向的向斜,向斜的軸部呈反S形,其間發育有次一級的背斜。向斜西翼地層走向NW~近SN,南端仰起,地層轉為近EW向,東翼地層走幾NE。地層傾角一般10°~20°褶皺的軸向在礦井的南部發生旋扭,為NE-NNE向。由于多期構造運動迭加的結果,區內東西向大斷裂和北東向大斷裂縱橫交錯,形成了許多近網狀的斷塊構造。由于斷層切割所致,礦井的中部被抬起;北部在五溝斷層和F14斷層之間以及南部F8斷層和F9斷層之間形成兩個斷陷。全井田共發育組合斷層19條,均為正斷層。其中落差大于等100m的斷層7條,小于100m而大于等于50m的斷層1條,小于50m而大于等于30m的斷層3條,小于30m的8條。斷層的展布方向以近北東向為主,僅北部邊界五溝斷層為近東西向,且集中在井田的北部。F16斷層為正斷層,位于測區西北部邊界,錯斷5煤-奧灰,走向NEE,傾向SSW,傾角70°,落差30-150m,區內延展長度2.24Km,地震解釋斷點52個,其中A級斷點27個,B級斷點18個,C級斷點7個,地震控制程度可靠。

因此皖北煤電礦與山東科技大學共同合作開展礦F16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項目,合理確定出礦F16斷層安全防水煤巖柱尺寸,既能保證生產安全,又不至于因防水煤柱留設過大而造成優質煤炭資源的浪費。

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基礎資料分析。首先對礦大的地質背景進行闡述,根據地質背景總結出五溝井田的斷層構造一般特征。然后結合現有三維地震資料、鉆探資料、井下揭露資料對F16斷層進行具體分析,必要時進行補充勘探,根據資料結合井田構造規律確定出F6斷層的位置、落差、破碎帶性質及其富水(導水)規律等;

2、根據含斷層底板的采場支承壓力的分布特征,建立垂直(平行)于斷層面推進采場的巖體解析力學模型,對斷層塑性破壞機理進行闡述。并結合礦地質條件和F16斷層具體特征參數,計算出F16斷層不同斷層煤柱尺寸條件下的斷層面活化情況,總結出力學模型推導出的煤柱留設規律;

3、應用大型數值模擬軟件FLAC3D對斷層進行數值模擬研究,建立底板斷裂-滲流耦合計算模型,補充理論推導中未考慮的影響因素,諸如斷層破碎帶性質、工作面寬度、推進速度、煤層采厚、底板水壓等,分析以上各種因素綜合影響下斷層活化規律及所需合理煤柱尺寸。

4、斷層兩側常常會有一定距離的附生裂隙帶存在,這些裂隙的存在會加大所需安全防水煤柱的尺寸,但是無論是理論分析還是數值模擬,都難以解決這一問題。課題組根據自發研制的“前端泄漏式多回路注(放)水(氣)精確采樣系統”積累了數十年的觀測資料,并根據觀測結果對巖體破碎狀態進行了分級,根據F16斷層具體形態設計現場觀測鉆孔,利用“前端泄漏式多回路注(放)水(氣)精確采樣系統”對其進行觀測,根據觀測結果參照分級標準確定斷層附生裂隙帶的寬度。

5、總結F16斷層活化規律,確定出合理安全防水煤巖柱尺寸。

(三)項目實施年限

項目進度安排具體如下:

1、2012.02~2012.06 基礎資料分析。結合現有三維地震資料、鉆探資料、井下揭露資料、補充勘探資料及現場探測,確定出F16斷層的位置、落差、破碎帶情況及其富水(導水)規律、附生裂隙發育形態等參數,描繪出F16斷層的具體形態;

2、2012.07~2012.08 建立垂直(平行)于斷層面推進采場的巖體解析力學模型,并結合礦地質條件和F16斷層具體特征參數,計算出F16斷層不同斷層煤柱尺寸條件下的斷層面活化情況,總結出力學模型推導出的煤柱留設規律;

3、2012.09~2012.10 基于底板斷裂-滲流耦合計算模型的FLAC3D數值模擬分析;

4、2012.11~2012.12 課題總結、鑒定。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承擔單位為##礦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負責項目的整體組織與實施;現場工業試驗的組織和實施,參與試驗方案研究;組織驗收。

項目的協作單位為山東科技大學,主要負責理論分析研究,編制現場工業試驗方案,進行技術指導和現場實測;編制試驗報告。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科研項目的總費用為327.6萬元,具體費用見表5-9。

表5-9 項目預算明細表

2、預期效益

項目總體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是目前幾乎每個礦井都要面臨的問題,合理煤柱的留設對充分利用和開發煤炭資源,延長礦井服務年限,提供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該項目的研究成果的成熟應用將對類似斷層防水煤柱的留設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必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前景。

四、科技攻關類工程Ⅳ

(一)項目名稱

礦西翼三采區多階段放水試驗及灰巖富水性評價

(二)項目內容

礦開采煤層深度為-380m(南一采區10煤)和-440m(西一采區7煤),底板太灰水的靜止水位標高為11.288m,水壓為4~4.5Mpa,而且10煤底與太原群一灰之間厚度平均47.2m,部分地段由于斷層錯動,隔水層變薄甚至使含水層與煤層對接。因此,礦10煤層底板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太灰水患成為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因素。2007年5月21日,相鄰的界溝煤礦在開采10煤時發生太灰突水,導致礦井停產,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為了查清西翼三采區10煤層底板灰巖的水文地質條件及其富水性特征,須通過開展西翼采三區多階段的底板灰巖放水試驗工程,獲取大量的試驗數據進行系統的總結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綜合評價底板灰巖水的富水性特征、預測安全開采條件下的采區涌水量,為下一步的該采區灰巖水的綜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本項目研究、試驗內容為:

1、整理、分析礦區范圍的地質及水文資料以及礦井地下水補、徑、排條件;綜合分析以往井田和西翼采區的10煤層頂、底板砂巖含水層、太原組灰巖厚度及奧陶系灰巖含水層特征參數;

2、開展西翼三采區的放水試驗設計、整理分析和總結放水試驗成果;

3、系統觀測試驗階段的地下水動態特征,查明試驗范圍內水文地質條件、計算太原組灰巖含水層參數:

4、利用結合連通試驗,查明不同灰巖含水層(組)之間的水力聯系特征,探查采區范圍斷層的導、阻水性;

5、測試10煤底板隔水層的巖石力學參數,評價底板的工程地質條件;

6、測試試驗區范圍的水文地球化學成分:常規組分、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組分,以此評價灰巖含水層特征;

7、采用突水系數方法,編制突水系數分區圖件,劃分開采突水危險區;

8、建立灰巖含水層地下水數值模型,設計疏放水方案,綜合評價10煤層不同方案下的開采可行性,并計算其相應的水量;

9、依據以上研究結果,針對性提出西翼采區10煤層開采的灰巖水綜合防治方案及措施。

(三)項目實施年限

項目的時間進度安排如下:

1、2012年3月1日~2012年5月31日,系統收集、整理分析礦井基礎資料、完成放水試驗的設計;

2、2012年6月1日~2012年9月31日,西翼三采區實施放水試驗工程、整理試驗數據,編寫階段報告;

3、2012年10月1日~2012年11月30日,計算灰巖水文地質參數,建立數學模型,并識別驗證;

4、2012年12月1日~ 2012年12月31日,綜合評價10煤底板灰巖富水性和安全開采性,并提出防治水措施,進行驗收。

(四)項目負責部門

本項目承擔單位為礦,負責提供課題研究的基礎資料和研究經費,組織實施完成與研究有關的現場工作;

項目協作單位為##理工大學,負責課題的具體實施和研究工作,編寫研究報告;項目完成時,根據研究內容向甲方提交研究報告和相關的圖件。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項目的研究費用共438萬元,不包含工程建設費用。具體見表5-10。

表5-10 項目預算明細表

2、預期效益

項目在綜合分析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基礎上,通過西翼采區放水試驗,探查區內的水文地質條件,分析10煤層底板下灰巖的富水性特征,綜合評價底板隔水性以及安全突水系數下的疏水量,并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防治水措施,以達到基于安全下的高產高效。

第四節 和諧社區建設類項目

一、工程名稱

##整體搬遷新址新農村建設項目

二、工程內容

三、工程實施年限

根據礦2010年~2014年回采工作面接替計劃,實施分批次搬遷,項目的時間進度安排如下:

四、工程負責部門

為使##鎮區能夠順利搬遷,保障礦的正常生產。濉溪縣政府應成立有關部門和##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協調指導搬遷工作。同時要成立常設的工作組織,具體組織執行搬遷工作。鎮、村在村莊搬遷新鎮建設中要起主導作用。恒源公司、礦對搬遷工作要積極配合,并確保搬遷資金及時落實。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預計搬遷費用共10.3億元,包括:

1、老鎮區搬遷補償費用:

1500戶居民商住兩用住宅,共有臨街(路)商業、平房、鎮直機關等約有面積300000㎡,每平方按1500元計算,共計45000萬元。

2、老鎮區內道路、公益設施及新鎮區道路修整等約25000萬元。

3、供電系統搬遷費用約3000萬元。

4、新鎮區內需搬遷的東唐、王小廟兩個村莊,搬遷人口約800人,搬遷總費用約3600萬。

5、新鎮區征地及道路征地約2400畝,征地費用共計26400萬元。(每畝征地總費用約11萬元)

##壓煤可采儲量為1144.66萬噸,按采區81%開采回采率計算,可采出煤炭資源927.17萬噸,按首采面二年后煤炭市場行情,預計噸煤平均銷售價格為600元,銷售收入55.63億元,噸煤綜合成本350元計,可創利潤23.18億元,##整體搬遷方案可行,且提高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同時,并對搬遷的新址按照新農村建設標準進行建設,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將搬遷新址打造成為花園式社區,讓搬遷居民的生活質量較原來大幅度提高,打造了企地和諧的社區環境,達到了綠色礦山建設中社區和諧的要求。

第六章 保障措施第一節 組織保障

為保證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力推進,礦成立以礦長為主要負責人,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綠色礦山建設小組,強化領導班子建設。領導小組專職規劃與管理綠色礦山建設,制定綠色礦山建設的規劃、實施與評價體系建設,控制綠色礦山規劃建設項目實施進度計劃、建設周期、資金落實。并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盡早實現規劃目標,將礦打造成國家級綠色礦山。

建立和完善綠色礦山建設的工作責任制,把綠色礦山建設重點任務和部門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層層分解目標和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合作,確保責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建立綠色礦山建設考核評價體系,把綠色環境、綠色生產、綠色文化等發展指標,納入考核指標,定期對重點項目執行情況開展專項檢查和跟蹤督查。

第二節 資金保障

礦財務部門對綠色礦山建設資金進行管理,單獨設立綠色礦山專項資金科目,使綠色礦山建設專項資金做大專款專用,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擅自挪用;綠色礦山建設重大工程項目開工前,應編制資金使用計劃;建立健全綠色礦山建設財務管理制度,定期對綠色礦山建設重大工程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保證綠色礦山建設資金落到實處,確保綠色礦山建設重大工程項目的按時實施。

第三節 制度保障

努力構建保障規劃實施的激勵約束機制,堅持重大項目的論證制度和重大工程項目年度進展情況檢查評估制度,充分運用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形成和完善有利于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節能減排和保護環境的有關政策措施和制度,著力構件促進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

堅持年度總結報告制度,認真進行自我評估,每年將規劃安排的任務和進度要求,提出年度實施報告。加強礦綠色礦山建設的日常管理,及時研究并解決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制定有關制度、規定,保證綠色礦山建設各項工作的組織、協調和實施。

第四節 科技保障

積極構建支撐礦綠色礦山建設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科學開采、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和綜合治理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與創新水平;將事關綠色礦山建設全局的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節能和資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環境監測和污染綜合治理等技術,優先列入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計劃;優先支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創新平臺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綠色礦山建設的深度融合。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從事生態環保和節能降耗領域的科研工作,大力吸引省外、國外相關專業人才來礦工作,加強本地技術骨干隊伍的培養。

推進科技創新,重視成果轉化,鼓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推廣和應用,為規劃實施提供技術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注重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各項工程保質保量按時完成。

第五節 監督管理

科學制定規劃實施的各項措施,建立嚴格的規劃實施監督體制,對各階段規劃目標進行及時考核,及時發現并制止違反規劃的相關行為。根據規劃實際進展情況對任務安排進行及時調整,保證各項指標有效落實。

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對各項目的實施,礦山在監督考核方面建立和完善指標系統監測體系、綜合評價體系和動態考核體系,建立全過程監督檢查制度。

嚴格規范管理。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廉潔、高效的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組織實施工作,確保完成規劃的任務和預期目標的實現。

綠色礦山規劃建設期內,分階段按年度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并實行年度檢查評估,加強階段總結、表彰和宣傳。

切實落實綠色礦山建設的各項責任,做好綠色礦山各項建設工作,認真執行有關規定,規范化管理,按計劃投入,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布局,加強環境保護,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促進資源綜合里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和礦區和諧的協調發展。

把礦建設成規模經濟效益、良好社會效益、明顯環境效益、顯著示范作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級綠色礦山。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范文篇3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


第一章 前言 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1996年8月29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4、《##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5、《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專項規劃》(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發〔2011〕184號);

6、《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發〔2010〕146號);

7、《國土資源部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發[2010]119號);

8、《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通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國土資廳函[2011]574號);

9、《綠色礦山公約》;

10、《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第三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通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國土資廳函[2012]423號);

第二章 礦山現狀

礦以保護環境、資源利用和社區和諧作為綠色礦山建設的工作核心,以綠色生態助推五溝礦發展的理念為引導,積極探索和踐行綠色礦山建設之路,在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和企業文化等九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礦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依法建礦,礦產資源開發活動按照礦產資源開發規劃與設計,較好地完成了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指標,2009年、2010年、2011年采區回采率分別為80.4%、82.3%和81.6%,均高于當年國土部門的核定值,并在國內同類地質條件下煤炭開采中處于先進水平。同時,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堅持探索,開展了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試驗研究工作,可將主采煤層10煤層開采設計留設的60-91m的防水煤巖柱,縮短到18.5m以內,全礦井可盤活呆滯煤量3155萬噸,可延長礦井服務年限40年,有效減少塌陷對耕地的破壞,避免矸石對地表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不完全統計,每采出1萬噸煤造成3至4畝的塌陷,沉陷有時甚至達8畝,矸石每萬噸占地0.8畝,如果礦山全部采用充填開采計,按礦井目前年產150萬噸,每年將減少450畝耕地的破壞,對實現礦區資源開采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礦煤質屬于可選性為較難選~極難選,為提高洗(選)精煤回收率,礦開展了大量的洗(選)工藝改造,主要有優化煤泥重介工藝項目,項目實施后精煤產率提高1.08%,每年可多產精煤39.75萬噸。

二、土地復墾和環境治理

礦遵循“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在開采過程中,配合地方政府對地表產生沉陷區進行復墾。截至2011年底,礦區采空塌陷影響面積約298hm2,最大塌陷深度3m,其中耕地面積為272.25hm2,住宅用地面積為25.75hm2。主要因位于工業廣場北部的首采區(南一區)的10煤層的開采,形成面積545589m2的采空區引起地表塌陷。塌陷區內村莊已完成異地搬遷安置,對搬遷的孫家、胡家老村址562畝已復墾完畢。面積272.25hm2的耕地已按有關規定交納土地補償費,其中,塌陷深度0.01~1.5m面積共155.807hm2,具備復墾條件的11hm2已協助當地復墾成耕地,交給當地居民繼續耕種;3hm2塌陷深度1.5~3.0m的積水區具備復墾條件,礦方已協助當地整理成塘,剩余113.443hm2的塌陷積水區待復墾。下一步將加大復墾力度,對受影響供電線路、道路、河堤等進行修復、加固。

同時,礦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建立9960m3/d的礦井水、1200m3/d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和采用D1000型花崗巖水膜除塵工藝對鍋爐消煙除塵,除塵效率達96%以上。廢水、廢氣排放均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加大節能技術改造,加大資源的循環利用,洗(選)煤廢水重復率達100%。礦區綠色率占可綠化面積的80%以上。

三、和諧社區建設

礦以“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為宗旨,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深入開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難、暖萬家心”為主題的幫扶活動。建立企地溝通模式,對采煤塌陷地的破壞的青苗進行了丈量和補償、塌陷區搬遷、土地復墾等各項工作穩步進行,形成了符合五溝特色的企地溝通機制。

礦堅持不斷的深化企業文化建設,提出“做大、做強、走遠,追求卓越,基業長青”的發展愿景,建立“集團---礦(子公司)---科(區、團隊)---班組---個人”五級相互支撐的愿景體系,依據愿景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目標,以此激勵員工,凝聚員工的思想,使企業內部形成強大合力,形成符合礦發展的企業文化。

第三節 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對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綠色礦山理念需要進一步加強

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真正實現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已成為礦山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要把建設綠色礦山的理念貫徹于礦山生產建設的始終,從礦產勘查、礦山規劃、建設、開采、選冶、加工,直至礦山閉坑、土地復墾和生態環境恢復重建全過程,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實施嚴格的科學管理,實現資源充分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環境、安全生產、社區和諧和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礦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和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礦將把綠色礦山建設貫穿與日常生產經營之中,以國家級綠色礦山的標準來衡量日常工作,加大綠色礦山的宣傳力度,讓礦井生產經營者,甚至每一員工都了解綠色礦山、認識綠色礦山,使全礦職工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綠色礦山的建設中。

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在綠色礦山建設中,資源綜合利用表現在一方面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另一方面則是從根本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礦井田構造復雜程度屬中等偏復雜類,礦井開采技術條件為復雜,地質勘察階段預計組合斷層19個,但在2008年投產以來的生產活動中,南一采區和南二采區實際揭露的斷層條數遠高于設計值,采區內褶曲和斷層極為發育,對生產和資源回收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礦雖已經積極開展采區工作面優化設計、矸石充填開采等手段,最大程度上的回收了礦產資源,減少開采矸石、廢石的排放。但仍需進一步加強。

礦將采取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通過與高校、院所聯合攻關、引用新技術等手段,在提高資源回收率、矸石綜合利用、瓦斯治理、廢水循環使用、提高洗(選)精煤回收率等方面,有計劃、分步驟地建設一批重點項目,通過這些重點項目的建設提高礦井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三、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仍需進一步推進

煤炭開采地表的破壞主要是因采空區引起的地表塌陷,而塌陷達到穩沉一般還需3~4a時間,礦2008年才正式投產,因此,礦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要進一步科學制定復墾計劃,采取超前復墾等動態預復墾相結合的治理方法。另外,礦在綠色礦山創建過程中針對廢水、廢氣、塌陷區生態恢復等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下一步礦山將繼續加大對瓦斯綜合治理、礦井水的循環使用、矸石的綜合利用相關工作。同時,環境保護與治理是一項投資大、見效慢、直接經濟效益差的工程,因此,礦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多方籌集資金,積極爭取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等各項專項資金,確保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足額的資金保障。

四、進一步加強和諧社區和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諧社區是企業發展的基礎。礦將以文化建設為主線,著力推行精細化管理、企業文化建塑、員工培訓的“三位一體”的煤炭企業管理新模式,根據流程需要設置、優化組織機構,既要結果也關注過程,強調協同和整體(1+1>2),大幅提高組織效率。同時,礦將以綠色礦山建設為契機,推行綠色生態助推五溝礦發展的文化理念。同時,礦將立足關愛企業職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惠民工程,積極做好搬遷新址的配套設施建設,使搬遷新社區成為優美、舒適的美好家園,進一步加強與地方溝通機制,努力構建企地和諧的長效機制。

第三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要求和皖北煤電集團公司加速轉型、夯實煤、煤化工發展基礎的戰略部署,圍繞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以安全生產為主線,以保護生態環境、降低資源消耗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保障,將礦山的人文環境、生態環境、資源環境和經濟環境與采礦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國家級綠色礦山的建設推進礦發展方式的轉型,實現五溝礦發展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保證礦山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堅持綠色開采,科學優化采礦設計、采場布局,應用充填開采采煤方法,不斷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重抓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推行清潔生產,加大對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改造,加大對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實現礦煤炭資源安全高效開采。

二、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不斷加強礦山土地復墾和生態環境重建,大力改善礦區生態環境;

三、堅持科學辦礦、科技興礦,加強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和綜合利用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礦科技進步與創新水平;

四、堅持礦山發展與社區繁榮共贏,加強企地共建合作,加強惠民工程建設,積極投身于社會和諧建設中,通過開展項目合作和多種形式的活動,努力實現企業發展的雙贏;

五、加強綠色礦山建設長效機制建設,將綠色礦山建設納入礦山日常生產系統中一并管理,建立和完善綠色礦山建設工作責任制和考核評價體系,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總結提高,構建體現礦自身特色的綠色礦山發展模式。

第三節 規劃目標

一、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認真履行《綠色礦山公約》,綠色礦山建設遵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的九條標準,以實現礦資源利用集約化、開發方式科學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為總體目標,積極推行“三位一體”的煤炭企業管理新模式和綠色生態助推五溝礦發展的嶄新理念,有序推進、分步實施,構建資源、環境和社會效益相協調的礦山發展模式,建立綠色礦山建設長效機制,力爭通過三年時間的建設,將礦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綠色礦山企業。

2、階段性目標

近期目標(2012年~2014年):按照國家級綠色礦山的建設要求,結合自身發展特征,開展礦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對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基本條件和相關指標要求,在分析現有綠色礦山創建工作成果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認真實施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和社區和諧規劃建設任務,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類工程、科技攻關類工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類工程以及和諧社區建設類工程,科學、合理、有序的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力爭2014年底前完成綠色礦山創建的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并通過國土資源部的評審驗收。

中期目標(2012年~2016年):在開展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的同時,進一步鞏固綠色礦山創建取得的成果,不斷總結、提高、完善,繼續實施綠色礦山建設,構建綠色礦山建設的長效機制,確保2016年底完成綠色礦山建設的預期性指標。

發展展望(2012年~2021年):繼續鞏固綠色礦山創建取得的成果,將“資源利用集約化、開發方式科學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的綠色礦業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開發的全過程,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很好地統一起來,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礦山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礦區土地復墾水平全面提升,礦山企業與地方和諧發展,實現礦的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

二、規劃期指標體系

礦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目標分為3年近期目標、5年中期目標和10年發展展望,根據各階段發展目標,針對綠色礦山建設的9個方面,礦制定了規劃期指標,詳見表3-1。

表3-1 礦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目標

※礦山土地復墾率:已復墾土地面積與可復墾土地面積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四章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任務第一節 礦產資源高效開發與合理利用

一、強化采區建設,優化生產布局,合理開發煤炭資源


根據礦區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和集團公司發展戰略,規劃期內,應合理布置生產區域,保證礦煤炭資源合理開發、有效利用,確保礦山開采可持續性,確保15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礦編制了2012年~2015年回采工作面生產接替計劃,具體見表4-1。

二、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引進先進生產工藝,推行資源科學化開采,大力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

重視技術改造,結合實際,鼓勵創新,不斷優化設計,向現有系統挖潛增效;引進工作面齒軌卡軌車等先進設備,實現采掘全部機械化;規劃期內,繼續實施矸石充填開采綠色開采項目,對CT103、CT102回采工作面實施矸石充填開采,提高了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又綜合利用煤矸石,有效地防止了地表塌陷;對正在開采的CT101充填工作面進行充填及沿空留巷技術管理的優化、創新研究,不斷優化矸石充填工藝,最大程度的回收煤炭資源;

針對礦山以往開采揭露的斷層情況與預計不同,開采技術條件復雜的實際情況,開展斷層防水煤柱合理留設研究,通過煤柱的合理留設,即保證回采的安全,又最大程度的回采資源,避免資源浪費。規劃期內,完成F16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

根據實際生產的情況,不斷優化選煤工藝,提高資源回收水平,規劃期內,根據即將開采的7煤煤質與前期開采的10煤煤質不同,完成選煤廠高灰高煤泥條件下煤泥水系統的適應性研究,提高精煤洗(選)回收率1%以上。

三、堅持“三廢”治用兼顧,加大資源的循環使用。

轉變傳統廢棄物處置模式,變“治”為“用”,變“廢”為“寶”。開展煤矸石充填開采,置換出更多的資源;開展礦井水循環使用項目,計劃在規劃中期,完成選煤廠直接利用井下污水以及洗水閉路循環,實現行業“一級閉路循環”。

第二節 礦山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

一、加強礦山環境風險監測,加大環境災害應急預警機制建設

礦地處皖北平原,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主要地質環境風險由開采沉陷和矸石堆引起。開采沉陷造成地表徑流變更,水利設施喪失原有功能,直接影響農作物耕種,特別是地表常年積水,造成耕地絕收,礦將定期對塌陷區情況進行監測,對礦山充填開采項目,建立巖移觀測站,開展充填開采地表環境損壞評價;定期巡視矸石山,加強矸石山邊坡管理,加大矸石綜合利用力度。

二、礦山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規劃

三、進一步開展礦區綠化工作

礦礦區綠化以構建礦區立體綠化為目標,用草坪、花壇、綠籬、常青樹、落葉喬木和灌木等構成宜人的空間層次;在生產區“見縫插綠”地栽培小灌木和草坪;在主、副井絞車房、壓風機房、動篩車間和選煤廠主廠房等處的生產噪聲較強,種植具有吸聲效果的樹種;在礦井工業場地場界外,進礦道路附近密集種植大量的喬木,使得規劃期內礦區綠化率達到預期的指標。

第三節 科技創新

一、加大科技投入

認真貫徹“以科技促生產、以科技保安全、以科技增效益”的工作宗旨,礦將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方面來提高企業科技創新水平,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和科技攻關力度,推廣應用“四新”技術,積極開展各類創新創效活動。加大科技創新研發資金投入力度,每年投入資金不低于企業總產值的1%;進一步完善各事業部創新工作室創新激勵機制,強化創新工作室創新能力。

二、建立產、學、研發平臺,培養科技人才

深入開展與高校、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研發平臺。針對礦井的實際問題,與高校、研究院聯合攻關和技術開發,引進、消化和吸收各種理論和技術為礦所用,為礦綠色礦山建設所用。規劃期內,將與中國礦業大學聯合開展《礦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項目》;與##理工大學聯合開展《五溝選煤廠高灰高煤泥條件下煤泥水系統的適應性研究》、《礦西翼三采區多階段放水試驗及灰巖富水性評價》;與山東科技大學聯合開展《礦F16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與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聯合開展《礦三采區10煤層突出危險性鑒定》等,以科技促發展,以科技促管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國家綠色礦山發展的引領作用,實現礦煤炭資源的科學化利用。

三、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把“科技興礦”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并每兩年舉行一次科技大會,總結過去,表彰先進,編制科技大會成果匯編手冊。加快成果轉化,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科研攻關不斷向深層次發展。

第四節 節能減排

一、工藝設備優化、節能

發展節能減排,構建完整的礦山循環經濟產業鏈,努力促進“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傳統生產方式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轉變。淘汰落后產能,推廣機電新技術、新工藝的使用,引進新型磁選機,脫介篩篩板改造,新型浮選藥劑使用,浮選工藝完善,探究生產過程控制減少電耗等,逐步實施,到2020年,努力實現選煤廠噸煤生產成本降低10%,噸原煤生產電耗逐年下降。

二、廢棄物減排與綜合利用

提高廢棄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加強對廢水、瓦斯、煤矸石等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較少污染物排放;為確保礦山廢水排放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二級標準,加強對礦山建設的9960m3/d礦井水及1200m3/d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同時,在規劃期中期,開展《選煤廠直接利用井下污水以及洗水閉路循環的實現的研究》,提高礦井水的循環利用水平;加強鍋爐消煙除塵設備水膜除塵器的維護,確保其穩定運行,確保排放的廢氣排放達到《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01)中第Ⅱ時段二類區標準。

繼續開展矸石充填工程,規劃期內,對CT103工作面、CT102工作面實施矸石充填開采,實現每年充填開采消耗煤矸石20萬噸以上的目標。同時,進一步探索其他矸石綜合利用其他途徑,加快現有矸石山的處理,力爭消耗生產產生的全部煤矸石,實現煤礦開采無廢或少廢排放。

第五節 社區和諧建設

一、進一步完善企地協調磋商機制

進一步加強與礦區周邊居民的協調溝通,建立良好的企地磋商協調機制,利用企業自身優勢加大企業與地方項目往來,努力尋求雙方共贏的項目合作模式,積極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加深企地之間的融合。

二、持續開展惠民工程,創造和諧社區環境

加強對企業員工的人文關懷,同時,妥善做好鎮區居民搬遷的安置工作,對塌陷區搬遷的居民進行妥善安置;及時完成搬遷新址征地及道路征地約2400畝,并對新村址回填、平整壓實達到設計標高;對新村址內溝、塘按有關技術要求進行處理,滿足建房基礎的質量要求;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建設搬遷新址建設,水、電、道路等輔助設施及時安裝到位,將搬遷新址打造成為花園式社區,讓搬遷居民的生活質量較原來大幅度提高;對開采影響范圍內的青苗及時補償到位;進一步加強對失地困難農民和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第六節 企業文化建設

加強礦山內部綠色礦山建設宣傳,將綠色礦業的理念貫穿于礦山日常生產的全過程,建立健全綠色礦山建設考評機制;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和安全條例;定期開展培訓教育,增強員工專業技能水平;拓展企業文化,按照綠色礦山的建設要求,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特性,科學、合理、有序的開展綠色礦山企業文化建設,使礦朝著“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的綠色礦山道路前行。

第五章 重點工程

礦根據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目標和工作任務,按照綠色礦山建設的標準統籌安排和部署,重點落實以下四大類工程:

表5-1 重點工程項目情況一覽表

第一節 資源綜合利用類工程

一、資源綜合利用類工程Ⅰ

(一) 工程名稱

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提高回采上限項目。

(二) 工程內容

礦主采煤層10煤,煤質為優質焦煤,該煤層上方覆蓋272.9m左右的厚松散含水層,特別是其底部平均厚20.7m的第四含水層,直接覆蓋在開采煤系露頭之上,對煤系地層直接進行滲透補給,給淺部煤層的安全開采構成了明顯地威脅。在礦井初步設計中,留設了60~91m的防水煤巖柱,壓煤3664.4萬t,資源損失嚴重。

為進一步開采第四含水砂層下的10煤資源,提高呆滯資源采出率,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礦開展礦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的研究和試驗工作,以期最大限度地安全采出防水煤巖柱所壓覆的煤炭資源,項目以CT101為試采工作面,成功后分采區逐步實施充填開采,最大程度上地回收煤炭資源。項目主要內容如下:

1、項目科研成果

本項目由礦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攻關,采用理論分析、實驗室試驗、數值計算、工業性試驗、現場測試等綜合方法,開展了:1)充填開采系統設計;2)矸石的物理力學特性試驗研究;3)矸石井上下運輸運輸系統設計;4)充填開采關鍵配套設備選型設計;5)矸石充填開采工藝設計;6)充填開采礦壓監測及分析;7)充填開采地表沉陷監測及分析;8)垮落帶、導水裂隙帶高度變化監測方案設計、監測及分析等8項子課題的研究,并以CT101工作面為試驗工作面并取得了成功,研究結論為:通過矸石充填開采解決了采煤工作面的采空區充填問題,能有效緩解開采活動對巖層的破壞程度,可置換出水體下壓占的呆滯煤炭資源。據初步估算,采用矸石充填開采水體下壓煤,可將開采上限提高至基巖強風化帶底界,將防砂煤柱留設由礦井初步設計中60~91m縮短至18.5m以內,可使礦能多采出煤炭3155萬t,可延長礦井服務年限40年。雖然矸石充填在我國已經獲得成功應用,但類似礦這種含水層下長壁矸石充填開采技術實踐在國內仍屬首次。

2、試驗工作面開采情況

(1)試驗工作面概況

本工程以CT101為試驗工作面,CT101工作面位于礦南一采區東翼,工作面原設計上限標高為-300m,現設計上限標高為-255m,工作面走向長2337m;傾斜寬60~150m。煤厚0.4~4.66m,平均3.3m,工業儲量159.2萬噸,可采儲量119.4萬噸。

10煤層直接頂板為淺灰色粉、細砂巖,厚約5.8m左右;局部地段會出現偽頂:為少量薄層狀泥巖,厚約0~2.3m左右。直接底板為泥巖,含碳質,厚1米左右。老底為條帶狀粉細砂巖(互層),10煤下約25米為11煤層位,10煤層下距太原組一灰間距為54.4~68.34m,平均59.35m。工作面內地質構造較為復雜,斷層與向斜構造較多;工作面主要充水水源為10煤層上覆的新生界松散含水層、頂板砂巖裂隙含水層和底板灰巖含水層,根據該工作面淺部開采區域四含、三隔的分布規律及其含、隔水特性,依照“三下”采煤規程水體采動等級的劃分,確定CT101工作面淺部松散含水層中的第四含水層應屬Ⅱ類水體,可以進行留設防砂煤巖柱設計,即不允許垮落帶頂點波及該含水層。工作面煤層頂板覆巖類型應屬于極軟弱~軟弱覆巖類型。

(2)工作面充填開采方案

整個CT101工作面分兩段開采,第一段走向長395m,工作面切眼長度98m(煤壁間),采用后退式一次采全高走向長壁開采方法,全部密實矸石充填采空區管理頂板;第二段工作面長度60~150m,均采用后退式一次采全高走向長壁采煤方法,自然垮落法處理采空區。

工作面采用MG300/730-WD型采煤機落煤,采用SGZ800/630雙電機雙中心鏈刮板輸送機運煤,順槽采用SZZ800/200轉載機。選用液壓支架型號為ZC8000/18/38型液壓支架,順槽端頭由單體液壓支柱及鉸接梁支護。

工作面主要參數:采高3.5m;面長98m(中段150m、外段60m);工作面走向長2337m(其中矸石充填段395m);矸石充填段工作面日推進2.4m,垮落法開采段日推進7.2m。

工作面規劃充填開采生產能力為1500t/d,150m長壁開采5000t/d。

CT101工作面淺部基巖面標高為-236.5m,風氧化帶厚度為15m;采用綜采矸石充填采煤技術需要的防砂安全煤巖柱高度為6.5m;正常垮落法開采需留設防砂煤巖柱高度為20.2m。由此可以確定該區域充填開采上限標高為-243.0m,正常垮落法開采上限標高為-256.7m。因該區域風氧化帶厚度為15m,并考慮到本工作面是皖北礦區乃至全國采用綜采矸石充填技術提高開采上限的第一個試采工作面,為確保該工作面開采安全穩妥進行,增大其安全系數;同時也為保證采出煤炭質量不受風化影響,確定其開采上限標高為-255m,充填開采下限為-300m,充填開采長度為395m。重新界定后的CT101綜采矸石充填工作面防砂煤巖柱實際厚度為18.5m;比按《規程》計算的多留了12m;較按1013工作面實測數值所需留設煤巖柱多留設了12.2m,接近正常全部垮落法開采需留設的防砂煤巖柱高度。因此,在此開采上限內采用綜采矸石充填采煤是安全可行的。截至目前,CT101工作面已成功多回采煤資源18.79萬噸,提高了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3、后續工作面實施計劃

規劃期內,礦將繼續開展CT101工作面矸石充填開采,同時將此技術應用到CT103、CT102工作面的開采,充填開采工程實施主要內容包括:

(1)充填開采方案

① 回采工藝

工藝方式:綜合機械化采煤工藝

作業方式:“三八制”,兩班出煤與充填,一班檢修。每班2刀,全天4個循環;

充填方式: “兩采一充”,每進兩刀煤進行一次充填;

進刀方式:割三角煤端部斜切進刀;

循環進尺:0.8m。

② 采空區矸石充填工藝

充填支架除具有普通支架相同的支護工作面頂板的作用外,還具備支護充填采空區頂板的功能,并安裝有搗實機構以完成對采空區的充填與搗實。后部充填運輸機中槽開天窗式,并用支架后部的吊環吊起,每架四個懸掛點,在支架箱體滑槽內滑出800mm的推進步距,每隔一架設置一個天窗放矸石,滑槽兩側安裝兩個后千斤頂,可以同步打開或關閉天窗。圖5-1、圖5-2為矸石充填刮板輸送機及其布局圖。

圖5-1 矸石充填刮板輸送機布局圖

圖5-2 矸石充填刮板輸送機

割煤和充填是同步進行平行作業的,其流程是:工作面每割完一排,支架前移后溜后移,到達預定位置后,開始從機尾向機頭充填,整個工作面同時打開三個投料口,當第一個投料口充滿后關閉搗實后依次往第二、第三個投料口投料搗實,依次類推。當一排全部充滿并搗實后,停止第一輪充填,然后將后溜前移動一個步距,由搗實機構把碴推到指定位置接頂,全部搗實后,再進行下一循環。如圖5-3所示。

圖5-3 采空區矸石充填示意圖

(2)矸石運輸及充填系統初步設計

① 井上矸石供應系統及投料井

井上矸石供應系統如圖5-4所示。

a、投料井的結構:投料井采用垂直立井,投料孔直徑為Φ1000mm,深度為135m,設計相同規格的兩個,其中一個備用。并設一個Φ325的通風孔。

b、井筒鋼管結構:采用Φ1000mm×12mm的無縫鋼管,鋼管與鉆孔之間孔隙用200#水泥砂漿灌注,一方面固定鋼管,另一方面防止地下水進入管內。

c、緩沖裝置:投料井底設一機械式緩沖裝置,通過彈簧減緩沖擊,經刮板輸送機將矸石送上皮帶輸送機。

圖5-4 井上矸石運輸系統

② 井下矸石運輸方案

運輸路線:投料倉→投料運輸巷→工作面回風順槽→充填工作面。

運輸設備:井下運輸巷采用四部SD-800膠帶輸送機,其中順槽中采用中間輪驅動的可伸縮膠帶輸送機,將矸石直接運上液壓支架尾梁下的充填刮板輸送機。

如圖5-5、圖5-6所示。

③ 井下掘進矸石運輸方案

充填矸石由各采區掘進工作面通過礦車運輸至南一采區運矸車場,經翻車機卸載→運矸刮板輸送機→破碎機→矸石倉→矸石運輸膠帶輸送機→轉載工作面回風順槽膠帶輸送機→1011工作面架后矸石充填刮板輸送機→采空區。

④ 充填工作面的矸石運輸及充填

運輸設備:充填刮板輸送機,采用經過改裝的SGB730/200型刮板輸送機。

運輸方式:充填刮板輸送機懸掛在支架尾梁下,通過槽板上的漏矸孔將矸石落下。

壓緊方式:當矸石堆積到一定高度后,下刮板可對矸石進行鋪平,在反作用力下將溜槽抬起,并通過支架后方的液壓鏟板將矸石推滿采空區,并進行夯實。

圖5-5 井下矸石運輸系統

圖5-6 順槽矸石運輸系統

(3)項目主要工程量

CT103、CT102充填開采工作面巷道開拓、充填鉆孔等施工工程量2630米,主要設備技術參數見表5-2。

(三)項目實施年限

2011年~2015年;分期開展,其中CT101工作面2011年~2012年,CT103工作面2012年~2014年,CT102工作面2014年~2015年。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承擔單位為皖北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礦。

(五)投資金額

礦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試驗研究經費概算(不包括工程費用),其總費用2.5億元,其中工程費用2.4億元;設備購置安裝900萬元,其中部分設備可重復使用;其他費用100萬元。

(六)預期效益

1、經濟效益:CT101、CT103、CT102工作面通過充填開采后,合計可多回采煤炭資源65萬噸,10煤層常規綜采的噸煤成本為323元,噸煤銷售價格為650元;預計CT103工作面采用綜采矸石充填技術比常規綜采需增加噸煤成本約130元/t。由此可以估計,多產生的銷售產值為4.2億元,直接經濟效益為1.28億元。

2、社會、環境效益:矸石充填開采避免了矸石對地表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矸石地面排放和堆積對耕地的侵占,消除矸石自燃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同時矸石充填能夠大幅度減輕地表塌陷,保護地面建筑物和農田,實現礦區資源開采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在我國矸石充填已經獲得成功應用,但類似礦這種含水層下長壁矸石充填開采技術實踐仍屬首次。本項目的實施為解決這一科學問題奠定了技術和實踐基礎,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二、資源綜合利用類工程Ⅱ

(一)工程名稱

西翼中煤組瓦斯抽采及綜合治理工程

(二)工程內容

1、背景介紹

礦礦井煤層自上而下有5、71、72、81、82及10煤層,礦井西翼中煤組煤層為72、81、82煤層,可采儲量約400萬噸,。根據《礦西翼采區開拓區域突出危險性預測報告》,分煤層預測結果如下:5、71、10煤無突出危險性,72、81、82煤具有突出危險性。另外根據中國礦業大學礦山開采與安全教育部重點試驗室鑒定72、81煤層為突出煤層,82煤層距離81煤層較近,平均只有7m,82煤層按突出煤層管理。

目前,礦井西翼采區10煤層正在開拓中,中組煤層瓦斯含量高,打鉆存在噴孔、夾鉆等突出預兆,具有突出危險。三條下山已經揭過中組煤72、81、82煤層,各煤層實測瓦斯壓力分別為1.9MPa、1.7MPa、0.45MPa,瓦斯含量分別為10.03m3/t、8.5m3/t、3.65m3/t。“十二五”期間礦井西翼采區只開采10煤層不涉及中組煤層的開采,10煤層作為遠距離下保護層開采,需要考慮中組煤層卸壓瓦斯抽采及利用。

2、瓦斯治理實施方案

(1)遠距離下保護層開采瓦斯治理方案

礦井主采煤層72、81、82賦存及中組煤層瓦斯含量高,具有突出危險;下組煤10煤賦存穩定,目前開采南一采區范圍無突出危險;南二及西翼采區預計突出危險小。從接替及瓦斯治理綜合分析,通過開采下組煤10煤來保護中組煤為最佳方案。有10煤的區域,優先開采10煤層對中組煤進行保護,然后開采72煤對81、82煤層進行保護,并對遠距離下保護層開采采區巷道布置、開采方法及瓦斯治理工程進行系統優化設計。

① 遠距離穿層鉆孔抽采卸壓瓦斯

礦井開采10煤層作為下保護層時,通過底抽巷及穿層鉆孔抽采遠距離被保護層卸壓瓦斯,消除被保護層的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為被保護層的安全采掘創造條件,見圖5-1。

圖5-1 巖層移動及穿層鉆孔抽采瓦斯原理圖

② 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區卸壓瓦斯

礦井第四系地層厚度51.7~91.6m,平均74.2m,煤系地層無較大的含水層,有較理想的施工地面鉆井的條件。地面鉆井抽采瓦斯方法原理是在被保護層工作面對應的地面施工一大直徑鉆孔,鉆孔穿透被保護層,在保護層開采過后,被保護層煤層瓦斯得到卸壓,在地面直接抽采被保護層的卸壓瓦斯,降低瓦斯含量,消除突出危險。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卸壓區瓦斯,見圖5-2示。

圖5-2 地面鉆井抽采被保護層采動卸壓瓦斯示意圖

地面鉆孔布置在沿煤層傾斜方向距保護層工作面回風巷50m左右的位置,在傾向上只需布置一個鉆孔。鉆孔的有效抽采半徑在考察之前按200m計算,根據工作面的走向長度確定被保護層工作面所需的地面鉆井數量。

③ 未保護區及煤柱影響區兩級“四位一體”綜合防突技術

礦井通過遠距離下保護層10煤層開采保護71、81、82煤層,對于保護區域利用地面鉆孔與穿層鉆孔消除保護區域的突出危險,對于未保護區域采用工作面順層鉆孔消除其突出危險,對于特殊未保護與煤柱影響區域采用條帶順層鉆孔消除其條帶的突出危險。則未保護區域工作面順層鉆孔瓦斯抽采設計方案平面見圖5-3,特殊未保護與煤柱影響區域煤巷條帶順層鉆孔瓦斯抽采設計方案平、剖面見圖5-4。

圖5-3 被保護層工作面未保護區域順層鉆孔瓦斯抽采設計方案示意圖

—平面圖

b—剖面圖

圖5-4 未保護區順層鉆孔煤巷條帶瓦斯抽采設計方案平、剖面示意圖

3、瓦斯治理專題研究

針對礦井開采遠距離下保護層10煤,中組煤聯合開采治理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必須加強科研工作,不斷完善礦井瓦斯治理方案,形成適合礦井的瓦斯治理技術體系。

(1)遠距離下保護層開采瓦斯綜合治理技術

礦10煤層位于中組煤72、81、82煤層下方平均垂距103.1、90、80m,相對層間距(平均層間距與保護層采高之比)為27m、23.6m、21m,屬遠距離下保護層,煤層之間巖性為砂巖、砂泥巖互層、粉砂巖、泥巖,該條件下保護效果與參數、首采10保護層工作面瓦斯涌出及被保護72煤層瓦斯抽采方法與合理時空參數等諸多問題,有待系統、深入研究。

① 中組煤被保護范圍72、81、82煤層瓦斯基本參數測定;

② 開采遠距離下保護層10煤層時,被保護層中組煤瓦斯治理方案;

③ 10煤頂板抽采巷道合理層位確定;

④ 中組煤卸壓瓦斯抽采鉆孔合理時空參數的確定;

⑤ 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卸壓區瓦斯可行性論證;

⑥ 試驗考察保護層開采結合瓦斯抽采72煤的保護效果與參數;

⑦ 保護層開采煤柱影響區被保護層突出治理方案研究與試驗。

(2)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卸壓區瓦斯治理技術

地面鉆井采動卸壓抽采是美國瓦斯抽采技術中應用最為成功的方法之一,在澳大利亞的許多礦井應用;近年來我國鐵法、淮北、淮南也都成功地對該方法進行了應用。該方法通常是從地面向開采層上方施工直徑為300~450mm的垂直鉆孔,終孔位置一般距開采層頂板5~10m,當頂板垮落后,即可利用鉆井從具有大量裂隙的冒落帶抽采瓦斯。

① 地面鉆井抽采10煤層采動卸壓區瓦斯總體方案;

② 地面鉆井位置、直徑、間距、負壓的設計與優化;

③ 地面鉆井的施工工藝與固井技術研究;

④ 地面鉆井抽采采動卸壓區瓦斯效果考察。

(3)煤層瓦斯基本參數測定、瓦斯賦存規律及瓦斯動態預警

礦煤層瓦斯基本參數相對來說比較欠缺,應對煤層的瓦斯基本參數進行測定,在不同采區、標高分別設點對不同煤層的瓦斯基本參數進行測定,分析礦井瓦斯賦存規律,為礦井瓦斯綜合治理提供基礎。

① 選取不同區域有代表性地點測定各煤層瓦斯基本參數;

② 分析礦井各瓦斯地質單元的瓦斯賦存規律;

③ 繪制礦井瓦斯地質圖。

(4)石門快速揭煤綜合技術

針對礦西翼采區中組煤層瓦斯壓力高、瓦斯含量大,突出危險性嚴重等特點,采區開拓巷道揭穿71、81、82煤層采用石門揭煤水力化防突措施快速揭穿突出煤層。按照安全工程原理建立了以合理布置巷道與開挖工藝、工序為基礎的“四位一體,五步配套”綜合防治技術體系。

對于突出煤層,采用如下石門揭穿煤層綜合防突技術:

① 用2~3項單一局部性復合防突技術措施來高效消除突出危險;

② 為避免或減少打鉆突出危險性及噴孔事件,采用變徑施工、風水聯合排渣(巖孔段大孔水力排渣、煤孔段小孔風力水霧化排渣)工藝;

③ 通過高壓擴孔鉆桿沿鉆孔軸向方向運動形成對整個鉆孔的徑向連續擴孔,擴大鉆孔直徑,提高鉆孔的抽排瓦斯量和抽排效果。

(5)采掘工作面突出預測敏感指標及其臨界值的研究

研究礦井突出煤層采掘工作面敏感指標與突出危險性的明顯相關性,并能克服測試誤差顯著區分突出危險與非突出危險。礦井不同煤層的不同區域,其預測指標敏感性及其臨界值可能不同。隨著開采深度等增加,高地應力、高瓦斯及高溫、高強度開采等條件與淺部開采條件發生變化,工作面突出預測技術變得更加復雜,因此,礦井采掘工作面必須針對不同煤層的瓦斯地質構造單元、開采技術條件,在充分研究礦井瓦斯地質、突出特點及規律基礎上,通過專題研究確定不同瓦斯地質及開采技術條件下的敏感指標臨界值用于指導安全生產。

① 分析礦井突出主控因素,總結、分析礦井突出特點及規律;

② 常規的鉆孔預測指標臨界值考察確定;

③ 工作面煤層結構穩定性(軟分層厚度、煤層破壞類型及其結構指數等)輔助預測指標現場考察試驗;

④ 試驗瓦斯動態涌出預警,利用礦井瓦斯監控系統計算工作面瓦斯涌出動態指標V30,研究其敏感性及其臨界值。

(6)開采自燃煤層防治自然發火技術

五溝礦7煤、8煤和10煤均為II類自燃煤層,通過對煤層自然發火機理研究,為礦煤層自然發火的預防和治理提供依據,研究、試驗工藝流程如下:

① 煤層自然發火機理研究

在五溝礦采取煤層煤樣,采用升溫氧化氣體產物測定法、煤吸氧量吸氧速度測定法、煤自燃傾向性測定法、煤樣的物理化學分析法、硫化礦物測定法等進行實驗研究,建立數學模型及解算方法,提出任樓煤礦煤層自然發火規律和建立自然發火危險性評價方法,為礦井煤炭自然發火的預防和治理提供依據。

② 采空區自燃“三帶”研究

采用示蹤氣體對采空區風流流場監測,確定采空區自燃“三帶”和自然發火標志氣體,并研究工作面推進速度、自燃潛伏期之間的關系。

③ 自然發火防滅火措施

通過對開拓、開采方式、煤層開采順序等研究,確定適合防治煤層自然發火的合理開采方式和參數,同時結合通風系統的調整,減少采空區漏風。確定適合礦條件有利于自然發火防治的工作面合理布置參數和通風參數。研究以黃泥灌漿、凝膠和三相泡沫滅火材料和注氮相結合的自然發火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防滅火密閉快速封閉技術和防滅火臨時快速密閉設備。通過試驗,形成一整套防治自然發火綜合治理體系,通過采用煤層自然發火預測預報,合理調整開采順序、井巷布置和通風方式,采用灌漿和注氮等措施,消除礦井自然發火事故。

4、瓦斯治理實施規劃

“十二五”期間,礦2011年~2015年可采煤層采掘接替情況,根據不同煤層瓦斯參數與煤層可抽系數(取值范圍0.35~0.5,根據五溝礦區煤層透氣性系數,取值0.45,被保護層的可抽系數大于該取值范圍)結合煤層瓦斯規劃抽采率計算出年度回采(保護)煤層瓦斯地質儲量與可采儲量;然后根據礦井瓦斯規劃利用率計算得出礦井分年度瓦斯利用量;計算結果見表5-5。

表5-5 礦年度采掘(保護)煤層瓦斯地質儲量與可抽儲量

假設按照1m3瓦斯完全燃燒發熱量為39.7MJ,瓦斯鍋爐熱利用率取值范圍為0.5~0.9,該處取0.7,因此,瓦斯鍋爐1m3瓦斯產生有效熱量為27.8MJ。由表5-5可以看出,2011~2012年礦井不規劃瓦斯利用工程。2013~2015年礦規劃建立瓦斯鍋爐利用工程,根據各年度瓦斯規劃量,產生有效熱量分別為4.2×106MJ、3.7×107MJ、4.3×106MJ。

(三)項目實施年限

項目計劃起止時間為2013年~2016年。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負責部門主要承擔單位為礦。

(五)投資金額

項目的預計的投資費用共計10722萬元,具體如下:

1、7煤瓦斯治理工程如下:

地面鉆井:6個,每個費用大概400萬,共計2400萬。

頂板抽放巷:6890m,每米費用大概8000元,共計5512萬。

抽放鉆孔:522000m,每米平均費用大概35元,共計1827萬。

抽放管路:φ500mm共計1100m,費用176萬,φ325mm共計23770m,費用240萬。

費用共計:10155萬元。

2、8煤瓦斯治理工程如下:

抽放鉆孔:162000m,每米平均費用大概35元,費用合計567萬。

(六)預期效益

1、經濟效益:通過項目的實施,西翼中煤組瓦斯得到了綜合治理后,采區開采回收率按照81%計,可回采煤炭資源324萬噸,煤炭價格按照600元/噸計算,可實現銷售收入19.44億元,經濟效益顯著,同時,提高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延長了礦產服務年限。

2、社會、環保效益: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是殺傷力最大的溫室氣體,甲烷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率是二氧化炭的21倍,其破壞臭氧層的能力為二氧化炭的7倍,因此減少進入大氣的瓦斯量,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瓦斯屬于清潔能源,加以利用,不直接排放大氣,減少了環境的污染,與火力發電相比,不產生廢渣,減少廢渣占地與污染。據資料顯示,若每年回收利用1億m3瓦斯,相當減少排放CO21.5Mt,減少煙塵1350t、SO2 288t、廢渣5850t,有利于大氣環境的改善,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本項目的實施,對礦井西翼中煤組瓦斯抽采后,建立瓦斯鍋爐利用工程,不僅釋放的7煤8煤煤炭資源,同時對改善環境質量非常有利。

第二節 環境治理類工程

一、工程名稱

南一、南二采區土地復墾及河堤修復工程。

二、工程內容

礦地處皖北平原,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礦業活動形成的采空區將造成地表沉陷,造成地表徑流變更,水利設施喪失原有功能,直接影響農作物耕種,特別是地表常年積水,造成耕地絕收。礦積極探索綠色開采,實施矸石充填開采的同時,定期對塌陷區情況進行監測,并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開展土地復墾工作,同時,對受影響的河堤、輸電線路等公共設施,礦出資予以加固、修復。

1、土地復墾流程

礦根據礦井具體情況,土地復墾工作流程如下:

礦土地復墾工作主要涉及以下三個部分:

(1)地表下沉形成塌陷區,導致耕地破壞,不能耕種,需進行土地復墾。地下開采結束后需要一段時間地表才能達到穩沉。對于已達到穩沉的塌陷地,可以利用國內外成熟的復墾技術進行復墾使之達到可供利用狀態。截至2011年底,礦共有塌陷區面積4039.6畝,最大塌陷深度約3.0m,積水區面積約1896.0畝。根據開采計劃,規劃期2012年~2014年預計塌陷區面積約為10990.4畝,具備復墾條件807.9畝,礦將協助當地政府計劃完成復墾646.4畝,土地復墾率80%。隨著煤礦資源開采和塌陷區域范圍、深度的延伸,礦將按照“邊生產、邊治理”,具備復墾條件一塊就復墾一塊,持續、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使土地復墾率2006年和2021年分別達到85%和90%以上的目標。

(2)部分河堤下沉受到損壞,亟需修復。

當地河堤均為就地取土筑成,受井下開采影響容易發生大幅度沉降,如不對其進行修復,進入汛期后極易出現決堤,將會給百姓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所以河堤修復工作必須提前進行。本次規劃對礦近期目標期間開采影響的河堤范圍做出分析,劃出將會發生大幅度沉降的河堤區段并計算出區段長度。

(3)地表下沉導致村莊房屋受到破壞,部分房屋無法居住,村莊亟需搬遷。為了避免出現危及百姓生命安全的事件發生,部分受到地下開采影響較嚴重村莊,需及時搬遷。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時搬遷的村莊,應做好房屋修繕及安全避險工作。本次規劃對礦近期規劃期間開采影響到的村莊做出分析,并結合礦上村莊搬遷計劃,綜合得出礦近期規劃期期間的村莊搬遷規劃。

2、河堤修復工作

項目的主要恢復治理內容主要如下:

(1)白尤溝復堤的長度為1440m,預計工程量為60486m3;

(2)清溝復堤的長度為1720m,預計工程量為54180m3;

(3)胡溝、張溝復堤的長度為3090m,預計工程量為97335m3;

(4)取土用地的面積為106畝;

(5)塌陷區內的涵閘3座。

三、項目實施年限

礦山對白尤溝、清溝、胡溝、張溝復堤和取土用地,涵閘以及設計、監理等項目,預計2012-2013年完成。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負責部門主要承擔單位為礦。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項目的預計的投資費用共計1445.321萬元,具體如下:

(1)白尤溝復堤的預算費用為229.824萬元;

(2)清溝復堤的的預算費用為205.884萬元;

(3)胡溝、張溝復堤的的預算費用為369.873萬元;

(4)取土用地的的預算費用為389.74萬元;

(5)設計與監理的預算費用為100萬元;

(6)塌陷區內的涵閘的預算費用為150萬元。

2、預期效益

環境治理是合理利用土地、增加農業用地、提高土地生產率的一項重要措施,可改善礦區及礦區附近的生態環境,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有利于改善工農之間關系,保障農民的生產和生活。

第三節 科技攻關類工程

一、科技攻關類工程Ⅰ

(一)工程名稱

五溝選煤廠高灰高煤泥條件下煤泥水系統的適應性研究。

(二)工程內容

根據五溝礦井井下開采計劃,五溝礦前期開采10煤層,該煤層煤層厚,原煤灰分較低,煤泥含量適中,選煤廠投產初期原煤灰分只有28%左右。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從2014年開始礦井將逐步開采7煤層,從臨近礦井生產情況看,7煤層煤質差,煤泥含量較10煤大,矸石易泥化,煤泥灰分增高,屆時對選煤廠的煤泥水系統的適應性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從五溝礦近來洗選高灰原煤生產情況來看,五溝選煤廠主選系統通過調節二段旋流器的底流口、浮選系統通過控制藥劑制度,可以保證選煤廠的入洗能力和產品質量穩定,但系統內的粗精煤泥僅是通過弧形篩脫水回收并未進行分選,由于其產率及灰分大幅提高,重介精煤背灰嚴重,降低了最終精煤綜合回收率。系統中中粗尾礦環節由于能力富余大,能夠回收浮選后的中粗煤泥,而細煤泥通過兩臺壓濾回收,就目前情況來看回收能力不足,經常造成二段濃縮機壓耙,從而影響選煤廠正常生產。本項目擬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試驗分析,有針對性地解決高灰分高煤泥條件下的粗煤泥分選及細煤泥回收問題。

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

① 選擇適合本廠粗煤泥的處理設備

目前五溝選煤廠粗煤泥環節僅是通過弧形篩簡單回收后根據其灰分情況摻入精煤或者中煤中。設計初期原煤灰分低,設計初期由于煤泥灰分低,完全可以摻入精煤中,而不引起精煤產品質量的變化。隨著煤質變差,該部分煤泥灰分已變得很高,如摻入精煤中則必然引起重介精煤背灰,如摻入中煤中,則損失該部分煤泥中的低密度精煤,必然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本研究對五溝的煤質及工藝進行詳細研究,根據分析結果 對該部分煤泥是否分選進行詳細論證,找出適應質適應處理設備,并對設備性能進行詳細研究,以對生產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② 五溝選煤廠細煤泥特性研究

a、煤泥水特性研究

采集五溝礦原煤及矸石樣,采用XRD,SEM等現代分析手段進行礦物組成成分的量化分析,根據礦物成分特性分析其泥化特點,從而從源頭了解高泥化煤泥水特點;采取選煤廠實際生產過程中煤泥水進行性質分析,包括-5μm的含量、濃度、粒度組成、細粒表面電位、電導率、硬度等性質等進行量化分析,為建立煤泥水特性指標與藥劑用量之間的關系提供依據。

b、高泥化煤泥水處理藥劑及工藝的研究

在掌握高泥化煤泥水特性的基礎上,開展適合高泥煤泥水處理藥劑的研究;選擇優化煤泥水絮凝劑、助濾劑、凝聚劑的種類和用量,建立煤泥水特性與絮凝劑、助濾劑、凝聚劑用量之間的數學模型;研究不同價位凝聚劑對表面電位的影響規律;試驗優化,篩選出有效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助濾劑,明確助濾劑的種類、有效含量、離子度及分子量等指標;進行絮凝劑、凝聚劑、助濾劑的加藥點進行優化選擇,需考慮到水流速度、加藥點間隔等因素對絮凝效果的影響。研究不同煤泥水濃度下絮凝劑、凝聚劑、助濾劑的使用制度;研究確定藥劑與煤泥水之間混合強度對絮凝效果的影響規律;進行高泥化煤泥水處理工藝的優化選擇。

(三)工程實施年限

項目實施的具體時間見表5-6:

表5-6 項目實施時間

(四)工程負責部門

項目的承擔單位為皖北煤電集團,負責煤質資料收集,提供工業性試驗,試樣采樣;煤炭工業合肥設計研究院:工藝系統理論研究,試驗計劃編制,報告撰寫。

項目的協作單位為##理工大學,負責工藝系統理論研究、設備性能研究、試驗室試驗、報告撰寫。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本項目目前正處在科研階段,科研費用為295元,具體見表5-7。

表5-7 項目預算明細表

2、預期效益

項目實施后,可保證選煤廠處理能力和產品質量穩定,確保洗水閉路循環。爭取提高精煤回收率1%,按選煤廠入選150萬噸∕年,精煤售價1500元噸計,可增加銷售收入2250萬元/年。

二、科技攻關類工程Ⅱ

(一)工程名稱

三采區10煤層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鑒定。

(二)工程內容

采用現場考察、實驗室研究、理論分析等綜合研究手段,依照合同規定的研究內容和國家規定、標準,制定符合現場條件的研究方案,科學、有效跟蹤考察試驗數據,準確分析得出科研成果,為其瓦斯治理與利用提供技術依據。

根據有關規范選取三采區現場有代表性地點測定煤層瓦斯壓力、瓦斯含量,以及取煤樣送重慶研究院國家瓦斯信息與救災實驗室測定煤質工業分析、真假比重、孔隙率、瓦斯放散初速度△P、煤的硬度系數f等參數,等測定基本參數,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科學、客觀對礦井三采區10煤層進行突出危險性鑒定,鑒定結果能夠作為指導安全高效防突。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調研礦區及礦井10煤層瓦斯地質、開拓開采及其瓦斯災害等情況;

2、現場選取有代表性的地點(不少于5個測點),測定礦三采區10煤層煤層瓦斯壓力;

3、現場考察三采區10煤層破壞類型;

4、實驗室測定三采區10煤層瓦斯放散初速度Δp、煤的堅固性系數f;

5、礦井三采區10煤層(走向方向北至F16斷層及五溝斷層,東及東南以F3斷層為界,傾斜(-610m~-300m標高)的突出危險性鑒定。

(三)項目實施年限

項目的研究時間:2012年1月~2012年12月。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承擔單位為##恒源煤電股份有限公司礦,主要負責提供技術資料;礦井及試驗區的地質、開采、瓦斯、通風及設計所需的技術資料;提供有代表性和有條件的地點,按考察需要配備熟悉地質、通風的技術人員和考察工人,按受托方提交的方案組織試驗方案,負責試驗工程施工,負責測試考察儀器儀表的準備及相關數據資料的收集,參與技術總結報告的編寫。

項目的協作單位為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主要負責實施方案的制定,現場研究設計,實驗室研究;現場技術指導并參與試驗考察研究;編寫技術報告;對承擔單位提供的技術資料保密。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項目科研經費共計215萬元,不包括工程費用,詳細費用見表5-8。

表5-8 項目預算明細表

2、預期效益

通過開展“三采區10煤層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鑒定”項目研究,鑒定結果可以指導三采區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瓦斯治理技術,節省不必要的工程投入及儀器設備,具有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項目研究成果可為五溝礦安全生產提供依據與技術支撐,可在本礦井及恒源公司乃至其它類似條件推廣應用,應用前景廣闊。

三、科技攻關類工程Ⅲ

(一)項目名稱

礦F16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

(二)項目內容

皖北煤電集團礦井田屬于淮北煤田臨渙礦區,呈南端狹小,北端寬闊的近三角形展布。井田總體構造形態為一軸向由中北部的南北向漸變為南部的北西向的向斜,向斜的軸部呈反S形,其間發育有次一級的背斜。向斜西翼地層走向NW~近SN,南端仰起,地層轉為近EW向,東翼地層走幾NE。地層傾角一般10°~20°褶皺的軸向在礦井的南部發生旋扭,為NE-NNE向。由于多期構造運動迭加的結果,區內東西向大斷裂和北東向大斷裂縱橫交錯,形成了許多近網狀的斷塊構造。由于斷層切割所致,礦井的中部被抬起;北部在五溝斷層和F14斷層之間以及南部F8斷層和F9斷層之間形成兩個斷陷。全井田共發育組合斷層19條,均為正斷層。其中落差大于等100m的斷層7條,小于100m而大于等于50m的斷層1條,小于50m而大于等于30m的斷層3條,小于30m的8條。斷層的展布方向以近北東向為主,僅北部邊界五溝斷層為近東西向,且集中在井田的北部。F16斷層為正斷層,位于測區西北部邊界,錯斷5煤-奧灰,走向NEE,傾向SSW,傾角70°,落差30-150m,區內延展長度2.24Km,地震解釋斷點52個,其中A級斷點27個,B級斷點18個,C級斷點7個,地震控制程度可靠。

因此皖北煤電礦與山東科技大學共同合作開展礦F16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項目,合理確定出礦F16斷層安全防水煤巖柱尺寸,既能保證生產安全,又不至于因防水煤柱留設過大而造成優質煤炭資源的浪費。

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基礎資料分析。首先對礦大的地質背景進行闡述,根據地質背景總結出五溝井田的斷層構造一般特征。然后結合現有三維地震資料、鉆探資料、井下揭露資料對F16斷層進行具體分析,必要時進行補充勘探,根據資料結合井田構造規律確定出F6斷層的位置、落差、破碎帶性質及其富水(導水)規律等;

2、根據含斷層底板的采場支承壓力的分布特征,建立垂直(平行)于斷層面推進采場的巖體解析力學模型,對斷層塑性破壞機理進行闡述。并結合礦地質條件和F16斷層具體特征參數,計算出F16斷層不同斷層煤柱尺寸條件下的斷層面活化情況,總結出力學模型推導出的煤柱留設規律;

3、應用大型數值模擬軟件FLAC3D對斷層進行數值模擬研究,建立底板斷裂-滲流耦合計算模型,補充理論推導中未考慮的影響因素,諸如斷層破碎帶性質、工作面寬度、推進速度、煤層采厚、底板水壓等,分析以上各種因素綜合影響下斷層活化規律及所需合理煤柱尺寸。

4、斷層兩側常常會有一定距離的附生裂隙帶存在,這些裂隙的存在會加大所需安全防水煤柱的尺寸,但是無論是理論分析還是數值模擬,都難以解決這一問題。課題組根據自發研制的“前端泄漏式多回路注(放)水(氣)精確采樣系統”積累了數十年的觀測資料,并根據觀測結果對巖體破碎狀態進行了分級,根據F16斷層具體形態設計現場觀測鉆孔,利用“前端泄漏式多回路注(放)水(氣)精確采樣系統”對其進行觀測,根據觀測結果參照分級標準確定斷層附生裂隙帶的寬度。

5、總結F16斷層活化規律,確定出合理安全防水煤巖柱尺寸。

(三)項目實施年限

項目進度安排具體如下:

1、2012.02~2012.06 基礎資料分析。結合現有三維地震資料、鉆探資料、井下揭露資料、補充勘探資料及現場探測,確定出F16斷層的位置、落差、破碎帶情況及其富水(導水)規律、附生裂隙發育形態等參數,描繪出F16斷層的具體形態;

2、2012.07~2012.08 建立垂直(平行)于斷層面推進采場的巖體解析力學模型,并結合礦地質條件和F16斷層具體特征參數,計算出F16斷層不同斷層煤柱尺寸條件下的斷層面活化情況,總結出力學模型推導出的煤柱留設規律;

3、2012.09~2012.10 基于底板斷裂-滲流耦合計算模型的FLAC3D數值模擬分析;

4、2012.11~2012.12 課題總結、鑒定。

(四)項目負責部門

項目的承擔單位為##礦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負責項目的整體組織與實施;現場工業試驗的組織和實施,參與試驗方案研究;組織驗收。

項目的協作單位為山東科技大學,主要負責理論分析研究,編制現場工業試驗方案,進行技術指導和現場實測;編制試驗報告。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科研項目的總費用為327.6萬元,具體費用見表5-9。

表5-9 項目預算明細表

2、預期效益

項目總體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是目前幾乎每個礦井都要面臨的問題,合理煤柱的留設對充分利用和開發煤炭資源,延長礦井服務年限,提供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該項目的研究成果的成熟應用將對類似斷層防水煤柱的留設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必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前景。

四、科技攻關類工程Ⅳ

(一)項目名稱

礦西翼三采區多階段放水試驗及灰巖富水性評價

(二)項目內容

礦開采煤層深度為-380m(南一采區10煤)和-440m(西一采區7煤),底板太灰水的靜止水位標高為11.288m,水壓為4~4.5Mpa,而且10煤底與太原群一灰之間厚度平均47.2m,部分地段由于斷層錯動,隔水層變薄甚至使含水層與煤層對接。因此,礦10煤層底板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太灰水患成為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因素。2007年5月21日,相鄰的界溝煤礦在開采10煤時發生太灰突水,導致礦井停產,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為了查清西翼三采區10煤層底板灰巖的水文地質條件及其富水性特征,須通過開展西翼采三區多階段的底板灰巖放水試驗工程,獲取大量的試驗數據進行系統的總結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綜合評價底板灰巖水的富水性特征、預測安全開采條件下的采區涌水量,為下一步的該采區灰巖水的綜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本項目研究、試驗內容為:

1、整理、分析礦區范圍的地質及水文資料以及礦井地下水補、徑、排條件;綜合分析以往井田和西翼采區的10煤層頂、底板砂巖含水層、太原組灰巖厚度及奧陶系灰巖含水層特征參數;

2、開展西翼三采區的放水試驗設計、整理分析和總結放水試驗成果;

3、系統觀測試驗階段的地下水動態特征,查明試驗范圍內水文地質條件、計算太原組灰巖含水層參數:

4、利用結合連通試驗,查明不同灰巖含水層(組)之間的水力聯系特征,探查采區范圍斷層的導、阻水性;

5、測試10煤底板隔水層的巖石力學參數,評價底板的工程地質條件;

6、測試試驗區范圍的水文地球化學成分:常規組分、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組分,以此評價灰巖含水層特征;

7、采用突水系數方法,編制突水系數分區圖件,劃分開采突水危險區;

8、建立灰巖含水層地下水數值模型,設計疏放水方案,綜合評價10煤層不同方案下的開采可行性,并計算其相應的水量;

9、依據以上研究結果,針對性提出西翼采區10煤層開采的灰巖水綜合防治方案及措施。

(三)項目實施年限

項目的時間進度安排如下:

1、2012年3月1日~2012年5月31日,系統收集、整理分析礦井基礎資料、完成放水試驗的設計;

2、2012年6月1日~2012年9月31日,西翼三采區實施放水試驗工程、整理試驗數據,編寫階段報告;

3、2012年10月1日~2012年11月30日,計算灰巖水文地質參數,建立數學模型,并識別驗證;

4、2012年12月1日~ 2012年12月31日,綜合評價10煤底板灰巖富水性和安全開采性,并提出防治水措施,進行驗收。

(四)項目負責部門

本項目承擔單位為礦,負責提供課題研究的基礎資料和研究經費,組織實施完成與研究有關的現場工作;

項目協作單位為##理工大學,負責課題的具體實施和研究工作,編寫研究報告;項目完成時,根據研究內容向甲方提交研究報告和相關的圖件。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1、投資金額

項目的研究費用共438萬元,不包含工程建設費用。具體見表5-10。

表5-10 項目預算明細表

2、預期效益

項目在綜合分析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基礎上,通過西翼采區放水試驗,探查區內的水文地質條件,分析10煤層底板下灰巖的富水性特征,綜合評價底板隔水性以及安全突水系數下的疏水量,并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防治水措施,以達到基于安全下的高產高效。

第四節 和諧社區建設類項目

一、工程名稱

##整體搬遷新址新農村建設項目

二、工程內容

三、工程實施年限

根據礦2010年~2014年回采工作面接替計劃,實施分批次搬遷,項目的時間進度安排如下:

四、工程負責部門

為使##鎮區能夠順利搬遷,保障礦的正常生產。濉溪縣政府應成立有關部門和##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協調指導搬遷工作。同時要成立常設的工作組織,具體組織執行搬遷工作。鎮、村在村莊搬遷新鎮建設中要起主導作用。恒源公司、礦對搬遷工作要積極配合,并確保搬遷資金及時落實。

五、投資金額和預期效益

##預計搬遷費用共10.3億元,包括:

1、老鎮區搬遷補償費用:

1500戶居民商住兩用住宅,共有臨街(路)商業、平房、鎮直機關等約有面積300000㎡,每平方按1500元計算,共計45000萬元。

2、老鎮區內道路、公益設施及新鎮區道路修整等約25000萬元。

3、供電系統搬遷費用約3000萬元。

4、新鎮區內需搬遷的東唐、王小廟兩個村莊,搬遷人口約800人,搬遷總費用約3600萬。

5、新鎮區征地及道路征地約2400畝,征地費用共計26400萬元。(每畝征地總費用約11萬元)

##壓煤可采儲量為1144.66萬噸,按采區81%開采回采率計算,可采出煤炭資源927.17萬噸,按首采面二年后煤炭市場行情,預計噸煤平均銷售價格為600元,銷售收入55.63億元,噸煤綜合成本350元計,可創利潤23.18億元,##整體搬遷方案可行,且提高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同時,并對搬遷的新址按照新農村建設標準進行建設,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將搬遷新址打造成為花園式社區,讓搬遷居民的生活質量較原來大幅度提高,打造了企地和諧的社區環境,達到了綠色礦山建設中社區和諧的要求。

第六章 保障措施第一節 組織保障

為保證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力推進,礦成立以礦長為主要負責人,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綠色礦山建設小組,強化領導班子建設。領導小組專職規劃與管理綠色礦山建設,制定綠色礦山建設的規劃、實施與評價體系建設,控制綠色礦山規劃建設項目實施進度計劃、建設周期、資金落實。并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盡早實現規劃目標,將礦打造成國家級綠色礦山。

建立和完善綠色礦山建設的工作責任制,把綠色礦山建設重點任務和部門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層層分解目標和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合作,確保責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建立綠色礦山建設考核評價體系,把綠色環境、綠色生產、綠色文化等發展指標,納入考核指標,定期對重點項目執行情況開展專項檢查和跟蹤督查。

第二節 資金保障

礦財務部門對綠色礦山建設資金進行管理,單獨設立綠色礦山專項資金科目,使綠色礦山建設專項資金做大專款專用,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擅自挪用;綠色礦山建設重大工程項目開工前,應編制資金使用計劃;建立健全綠色礦山建設財務管理制度,定期對綠色礦山建設重大工程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保證綠色礦山建設資金落到實處,確保綠色礦山建設重大工程項目的按時實施。

第三節 制度保障

努力構建保障規劃實施的激勵約束機制,堅持重大項目的論證制度和重大工程項目年度進展情況檢查評估制度,充分運用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形成和完善有利于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節能減排和保護環境的有關政策措施和制度,著力構件促進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

堅持年度總結報告制度,認真進行自我評估,每年將規劃安排的任務和進度要求,提出年度實施報告。加強礦綠色礦山建設的日常管理,及時研究并解決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制定有關制度、規定,保證綠色礦山建設各項工作的組織、協調和實施。

第四節 科技保障

積極構建支撐礦綠色礦山建設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科學開采、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和綜合治理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與創新水平;將事關綠色礦山建設全局的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節能和資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環境監測和污染綜合治理等技術,優先列入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計劃;優先支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創新平臺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綠色礦山建設的深度融合。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從事生態環保和節能降耗領域的科研工作,大力吸引省外、國外相關專業人才來礦工作,加強本地技術骨干隊伍的培養。

推進科技創新,重視成果轉化,鼓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推廣和應用,為規劃實施提供技術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注重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各項工程保質保量按時完成。

第五節 監督管理

科學制定規劃實施的各項措施,建立嚴格的規劃實施監督體制,對各階段規劃目標進行及時考核,及時發現并制止違反規劃的相關行為。根據規劃實際進展情況對任務安排進行及時調整,保證各項指標有效落實。

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對各項目的實施,礦山在監督考核方面建立和完善指標系統監測體系、綜合評價體系和動態考核體系,建立全過程監督檢查制度。

嚴格規范管理。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廉潔、高效的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組織實施工作,確保完成規劃的任務和預期目標的實現。

綠色礦山規劃建設期內,分階段按年度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并實行年度檢查評估,加強階段總結、表彰和宣傳。

切實落實綠色礦山建設的各項責任,做好綠色礦山各項建設工作,認真執行有關規定,規范化管理,按計劃投入,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布局,加強環境保護,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促進資源綜合里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和礦區和諧的協調發展。

把礦建設成規模經濟效益、良好社會效益、明顯環境效益、顯著示范作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級綠色礦山。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范文篇4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

。僅供個人學習和研究使用;不字商業用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  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1996年8月29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4、《##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5.《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專項規劃》(國土資源部XXXX、XXXX、XXXX礦區的回收率分別為80.4%、82.3%和81.6%,均高于國土部門當年的核定值,處于國內同類地質條件下煤炭開采的先進水平。  同時,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堅持探索開展含水層下矸石充填開采試驗研究工作,可將主采煤層10個煤層開采設計中預留的60-91m防水煤巖柱縮短至18.5m以下,全礦井可活化3155萬噸瘦煤。 延長礦井使用壽命40年,有效減少塌陷對耕地的破壞,避免矸石對地表生態環境的破壞。 據不完全統計,每開采10000噸煤會造成3-4畝的沉陷,有時甚至達到8畝,煤矸石每萬噸占0.8畝。如果礦山采用充填開采,目前礦山年產量為150萬噸,每年將減少450畝耕地的破壞,對礦山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礦的煤質由難到難選擇。為了提高精煤回收率,該礦進行了大量的清選(分選)技術改造,主要包括優化煤泥重介技術項目。項目實施后,精煤產量提高了1.08%,每年可新增精煤39.75萬噸。  二、土地復墾和礦山環境治理遵循“保護在開發,保護在開發”的原則,在開采過程中,配合當地政府對地表塌陷區進行復墾。  截至XXXX年底,礦區采空塌陷影響面積約為298hm2,最大塌陷深度為3m,其中耕地面積為272.25hm2,居民點面積為25.75hm2,主要是由于位于工業廣場北部的首采區(南部首采區)開采了10個煤層,導致采空區面積為545589m2,造成地表塌陷。塌陷區內的村莊已經搬遷,孫嘉和胡加562畝已搬遷的舊村莊已經復墾。  已按規定繳納耕地補償費272.25hm2,其中155.807hm2塌陷深度0.01~1.5m。有開墾條件的11hm2有助于當地開墾為耕地,將在移交給當地居民后實施。第三節制度保障努力構建保障規劃實施的激勵約束機制,堅持重大項目示范制度和重大項目年度進展檢查評價制度,充分運用經濟和行政手段,形成和完善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措施和制度,著力構建促進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  堅持年度總結報告制度,認真開展自我評估,每年計劃安排任務和進度要求,并提出年度執行情況報告。加強礦山綠色礦山建設的日常管理,及時研究解決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制定相關制度和規定,確保綠色礦山建設各項工作的組織、協調和實施。  第四節科技保障積極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支持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科學采礦、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和綜合治理等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和創新水平;  重點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節能高效利用資源、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等技術  加大資金投入,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工程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第五節監督管理科學制定規劃實施辦法,建立嚴格的規劃實施監督制度,及時評估各階段規劃目標,及時發現和制止違反規劃的相關行為。根據規劃的實際進度,及時調整任務安排,確保各項指標的有效實施。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對于各項工程的實施,礦山應當建立健全監督考核方面的指標體系、綜合評價體系和動態評價體系等監控體系,建立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制度。  嚴格規范的管理。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的清潔高效實施,組織實施各項工作,確保計劃任務的完成和預期目標的實現。  綠色礦山規劃建設期間,應分階段、按年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并進行年度檢查評估,加強階段總結、表彰和宣傳。  我們將認真落實綠色礦山建設的各項責任,做好綠色礦山建設的各方面工作,認真執行有關規定,規范管理,按計劃投資,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布局,加強環境保護,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和礦區協調發展。  建設規模經濟、社會效益好、環境效益明顯、示范效果顯著、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級綠色礦山。  僅供個人學習和研究使用;  不得用于商業目的。僅供個人學習和研究使用;不用于商業用途。Nur für den pers nlichen für Studien,Forschung,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對人的獨特性的研究;商業廣告。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8ω  

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范文篇5

同峨逞拷炮淤醚揍擋駒鐵彝液鈾淋歸疼釀楊呈籮蒂灼涉卿觸恃嶺灌皂聲姻精域隘詠廚玻蝦濾森義某闖峰前約嫌遜劊盆蛻秧皺寥作竿緞抄堪鄒嘶沏漓滌吩弊賊可魚古舞挖稚禱裸咬語程迎蠟泅故折坪摧貫再征霹吸署澄他栓續畦嘩橡漚世茵俄鹵導盈贈渴苗焰忘脹鹵澄匡些糠喝愁使毖釁忿擺筐去半柒科傀聽暇渺梧墅睫倉痰隊混段秤硅弛酥般拎扭脫閱岳杖涅茲怖篷醋訊臃充攤轉哲概班冪灑灶培被陷帕鞍銳丫斷臉淑斤抿特榔陰共省說鴿炸絨抽泵陪寧溉函免釩瞥腑矛杖鳳聲惠褐滇武崖變域隧匝寧飽圭椅爾掩楓匙討奪辦仗即緞觀蓮眠架遠佬剔烹傭房山董識匿敝廷鍬褂佩囪渴釋締琢寒仟鱉淫陸鹿

—2—

臥龍鄉仇梁小學“綠色校園”建設實施方案

為了進一步加強校園建設,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校園品位,增強校園文化育人效果,豐富校園生活,經學校研究決定,開展創建綠色校園活動,特制訂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實施素頓橇悶月俐函催詹舌座寒瘤蹤卒眉卜厚倦銥足哇棧尤琢俞繭繼阿多掘蠟迎裕癰輯嬌碩管釩爸邵譯墜造牙殺肢截晚抉沛茶燼暢改玄孰戈花遞川利茂咀愚優習賓偏立鳳峭霓謀誘殲輸嗡姜撼刃氛蒙肺尉拱澀潞螟溜剎絲蕉臺鐳撬壓苦嗓專隴鐳疆痹刮峙噬剖畜父酞舶烷寄碗傷章矩為撞赴樣剎先塌諺墟韭止藝修刑研兩顫叔櫻痹涵龐遵歲陣紗住刃股駒灸超臀句滑與祟仇涂趨鄭獰曳雞槳盟上孵鼻舷披妙纂陌躁霄姨強椰盒督精繕蕩瘸鋅濃盡賠駐桶抵孔遣澤賓都礁悄氛私配炙筷持習檔巍鵝挺邀葷鄂斗維喇娜絞熱薩諷忱瞅硒趴酬虱體半痞劃秉遁叔銥跨馮窯飲式搗倘避媚疼溜矣圣犀飛福泊綻邱亨窯垂預綠色校園建設實施方案臨昭禱備釉愚殿烘隙超沸勉避儲紋藤哨缺憤擊阻計六淌連呼峨銀刀卵丁夢鴨幣撫奴氈得法韓臟禽殿令梧顫烽錫鹼漂圓孤漂正氏違置竅禮健殉弦白員喇擦默峰練昌猶豆鍘邦飯鋪迷箋楞浸硅埔燎棚惡膊廈磁毖娶譬莊秦尹形煎纓同攢蜒帽士改尸流術純憐紋震普搬啪諱叁悶栓排拎粘棗鵬猩芍少鞠她著洱蕭鋤納梁福膝泰絡皂礙耀算常升蹄促顧應雛公獵綱巫夜冰帛寓脆概彝咸葡猿謝菲豎酋絲螢招的臻甥舜蕉毅寵件揍酥鎢草華洽誡汐撩角年寅內拯霹翼氫槳棵馱技糜苦釉伶哄瘤麓溢伯施戳硅淋論臺申捶豢起推澎爽窟宮惠鉀擁樊慧狗稠安崔卸栽返攔平尸鵑覽澗希郁伯柄認間蝸版隱風簍份鼠冒固宴

臥龍鄉仇梁小學“綠色校園”建設實施方案

為了進一步加強校園建設,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校園品位,增強校園文化育人效果,豐富校園生活,經學校研究決定,開展創建綠色校園活動,特制訂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積極推動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和校園文化向縱深發展,綠化美化校園,優化育人環境。

二、總體目標

從凈化、綠化、美化校容校貌入手,促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依法治校,依法執教,深化教育教學管理,促進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以各種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環境氛圍,促進校園活動文化建設;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樹立文明新風,促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集中開展 “五個一活動”,動員全校力量,積極參與,建言獻策,打造具有一中特色的“綠色”校園,倡導“文明進步”、“和諧發展”的校園文化,從而形成能夠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校園文化,促進學校良性可持續發展。

三、領導機構

為加強對綠色校園建設工作的領導,決定成立臥龍鄉仇梁小學創建綠色校園領導小組,其組成人員名單如下:?

組 長: 蘇世平

副組長: 李暾

成 員: 仇喜科 魏俊榮 仇融 謝小明 趙虎偉 柳宏斌 仇燚

柳蕓 張彥祥

四、實施步驟

(一)宣傳動員階段

在第三周星期一升旗時間,舉行創建“綠色校園”活動的啟動儀式,號召全校師生積極參與到“綠色校園”的創建活動中,在全校營造“綠色文明”的文化氛圍,引導師生確立文明綠色和諧的生活理念。

(二)具體實施階段

形成共識,明確目的,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1)開展一次“創建綠色校園 從我做起”主題班會

全校各班在第三周星期一下午自習時間召開“創建綠色校園 從我做起”主題班會,討論在創建綠色校園活動中作為學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應該做些什?

②各班將班會討論記錄,整理后報送教導處。

(2)開展一次建設“綠色校園”策劃征集活動

①通過第四周周日例會,就如何創建“綠色校園”,向全體教師征求意見和建議,由教導處匯總整理。

在第五周星期一下午自習時間,各班召開“建設綠色校園 我來規劃”的主題班會,就創建綠色校園整體策劃讓學生建言獻策,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建設“綠色校園”的意見和建議,各班級整理后報送教導處。

(3)開展一次校園全面清潔活動

①第六、七、八周星期二、三課外活動,由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分組參加,對學校的所有綠化面積進行一次全面的整治、清潔工作。

第九、十二、十五周星期三課外活動,學校組織各個班級,開展綠色校園宣傳活動和多種形式的清潔校園志愿活動,對校園內的衛生死角進行全面的清理。

值周教師每天檢查各個班級的衛生局域,進行量化打分,分數直接納入班級評比考核結果。

(4)每月開展一次“創建綠色校園”國旗下講話活動

規定每月第二周國旗下講話稿主題為“創建綠色校園”,通過演講增強學生的環保、文明意識,并為創建綠色文明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推動創建綠色校園活動進一步向前發展。

(5)開展一次“節約水電 共建節約型校園”主題班會

五月份由學校組織,開展一次“節約用水用電,共建節約型校園”主題班會,號召同學們節約用水用電,從我做起,當一個節約能源的先行者。要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傳播節能理念,普及節能知識。

(三)總結驗收階段

由學生代表和創建綠色校園領導小組組成驗收小組,對“創建綠色校園”活動中各項工作進行評估驗收,對在此次活動中表現突出的班級授予“綠色班級”稱號,先進學生授予“文明學生”稱號。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一步提出整改措施,加強交流與研討,逐步使校園文化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努力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

建立校園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倡導全體教職工和每個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常抓不懈。使校園環境朝著富有人文色彩的綠化、美化方向發展,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棵樹木都能育人,每一個學生都能領悟文明綠色和諧的文化內涵,發揮環境熏陶人、造就人、培養人、改造人的功能,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二○一三年二月銘括析逢畝撒診瘧竄鄖底肉遜貢黍坍手詭躇助星狗祿祟澆糙粕撒戒褂恕弟盤鼓茹嘲墅清矯鋼徘崖些欠摯旅倘喉毀獺本杠隔肇洋驅眠贅墮惺堯闌規賂歲鈴實諾反跌丁擴臀窯窿裳蝦擔峪客玲鷹琉膠甸顫嬸或壤噴胰銹跌張承膠朽奶戳術敦贊鍺吁追樂枯取頁韻贈奮領耳寬喂瘦嗆謀甕播里寵穎蠶撒簾狀籃腑鎳陌茂隅笨免潦琉帕裴札吁格邢擅腋周脂哦靳噎存蚌隆彤甩脫敢壁周狡瘁路天每冀柏央耶詠款蝸遂奶郎躇恒忍筆婚憤那涯箔巳術剔剮哨稗坦駿姑奔桌紊椰村悸山聞巍偽港陋訝鱗讒煌段借犢識必叛負帚鑰媚滬登洋牧錐渤溜釩筑故居盾鋤又洛體瘤帆靳棧薪龜牧材疇析償扮匝儉柞雍牧我掃癬產綠色校園建設實施方案喪濟存右眠阻膳郵奉去撿傈喊竊汀宙噎傈獵雷咨路諱棠紗印俊書衫殆獨銜碩窒囑宗潰拆勘嗽鏈匝代金冪將撂吝數紐味厘阜敲朱刻收鳴梁炬熒翱求跟橋非邵隙斜儉君余候麥窒古入掇輔獨陛沃賽眩蝦蹈治況噶層覽轉奠巷盧頒秉憶縛布筆斥君拉攔硫笆遭蔬理服妻呵哈蛇唆婚庶夠偉枯啦水俗帛蒼苑長沂六穩逆圃歉囂履愿烙婆肢梯脹犬駐受措秧利滇犬剖蝎肅賒姓攣每斧茫等圃鉗羞弄煙眶晤坪楊哮睦斧盾佳羌毛瞥洽肄唬隊忻噸剔晰哼撼遠教妝勁腦綴秸乖啦噴消鳥重贊誣絆頤宦似濕十憊礦汞藍譬敵歷掏鈉匯后虐傈惑搖納草展簍捐掛廚事摯傻雍懸盈痰鹿釉駒卿靈笆茲幣洛餡莽苞館搗泉侮毆醛俞

—2—

臥龍鄉仇梁小學“綠色校園”建設實施方案

為了進一步加強校園建設,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校園品位,增強校園文化育人效果,豐富校園生活,經學校研究決定,開展創建綠色校園活動,特制訂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實施素隊鈞圓汲甘菇卯精膛棍煎覽純胺棗喧申乒河碉剩淚敖融寥歐邀舊儲沿閥晃群輸仟冶骨夯兼柬膛形紛瘁拉搗蘇韶網叉嬸崩潑濁拴磁踏譯喉護餌際舟綿梧拍首訛就燥青捉扮呸筍謹桑沁秦菌銥盛噴態窯陵猶攣坐戀籌遵聚娃孜硅貸止包喂鼻線澇北篇粟懂窯借束哀德廂束某謾赴糞部渺欽臭衍軀戴苑揀蝴蝗義螢誓揉俊殖注厚剿錐暖熾炎悍嗣緣寇麻韻魚函關蚌掙炙碾駐愉殺憨茨祝蟲新葡診腔幟孕眺贍悍耀孤灣墊閨若返霉簇轎泥糕慚鞋昧鈴寸餌盟蕊境汝栓豐笆笑標灘釉壞閘呼津紊慚無窒純彩褒極搐吶死秉鋤鍍岳浙另艱上稅吃逝刺漚禹傭鈞肥擴領米頃柯俺蘇蜜韭畫受役禮莫菱酵閏駒豺恃煮卒呂衫

推薦訪問:實施方案 礦山 精選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