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時間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時間5篇
第1篇: 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時間
? 2001年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1號《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主要數據公報》。該公報依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對中國人口總量、人口增長率、家庭戶均人口數、總人口性別構成、年齡構成、民族構成、各種受教育人口數和城鄉人口構成等,進行了簡要公告。隨后,2001年4月2日,國家統計局又發布了第2號《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將快速匯總的人口地區分布數據進行了公布。2001年6月,中國統計出版社又結集出版了這些數據。隨后出版的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也公布了某些2000年"五普"快速匯總的數據。本文利用這些已知的數據資料,再結合學術界對中國人口狀況的認識,對中國當前的人口狀況進行綜合的分析。
????一、中國的人口總量?????在"五普"公布中國人口總量的可靠數據之前,國外某些學術界人士在正式或非正式場合,曾經對中國的人口總量持有疑慮,認為由于存在漏報等問題,中國大陸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中國的一些學者,也有類似的看法。???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中國大陸的人口總數為126583萬人(包括250萬現役軍人在內)。這就解除了國外學術界及國內某些學者的疑慮,也證明了計劃生育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對人口出生率的抑制。可以說,除國家的人口控制政策外,市場經濟的競爭性、人力資本和教育費用的提高等也不同程度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 在大陸進行人口普查的前后,香港、澳門和臺灣也相繼公布了當地的人口數據。其分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于2000年6月30日公布的香港現有人口數為678萬;?????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于2000年9月30日公布的澳門現有人口數為44萬;???? 臺灣當局于2000年12月公布的中國臺灣省和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數為2228萬;??? 所以,2000年年底中國的人口總量應是大陸人口、香港人口、澳門人口、臺灣人口之和,即126583+678+44+2228=129533萬人。??? ?自1998年開始,中國大陸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就下降到了10‰以下,為9.53‰。1999年進一步下降到了8.77‰。因而,即使將中國大陸200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估計為8‰,那么,在2000年的126583萬人的基礎上,仍然凈增加1000多萬人口。所以,中國大陸在2001年年底的人口總量大約為127600萬人左右。??? 127600萬人在地理區位分布上差異極大。總體來說,中國東南部地區人口稠密,西北部地區人口稀疏。大城市稠密,農村地區稀疏。上海市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平方公里超過2500人,北京市、天津市居于750~900人之間,江蘇省600人,山東、河南、廣東的人口密度也達到了每平方公里500人左右。西藏、內蒙、**、青海等地區的人口則較為稀少。??????????二、中國大陸人口構成的變化???? 1、性別構成?????從性別構成上來說,中國大陸男性人口一直稍多于女性人口。國際上一般以100個女性所對應的男性的比值來檢視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性別比。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中國人口的性別比為107.56,即與每100個女性人口相對應的男性人口有107.56個;在1964年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時,中國人口的性別比有所下降,為105.46;在1982年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中國人口的性別比為106.30;在1990年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中國人口的性別比為106.74,男性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較"四普"有少許增長。? ??現在,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到70歲左右。從總體上說,女性人口的壽命長于男性人口。1999年千分之一人口抽樣調查表明,在中國的人口中,自69歲年齡段左右開始,男性人口就少于女性人口,該年齡段的性別比為99.51;而79歲年齡段人口的性別比則下降到76.36;84歲年齡段人口的性別比進一步下降到60.87;94歲年齡段人口的性別比僅僅為42.55。? ??可同樣依據1999年千分之一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國0~4歲人口的性別比卻出奇地高。其中,0~4歲人口的平均性別比為119.54;0歲為119.35;1歲為118.89;2歲為118.78;3歲為119.41;4歲為12.06。除存在一定程度的女嬰漏報外,少兒性別比有居高不下之勢。? ??可見,正是少兒人口性別比的居高不下抵消了老年性別比的降低對整個人口性別比的總體影響,從而使得中國人口的性別比現在仍然為106.74,25~29歲年齡段的平均性別比為98.76。故而,中國當前并不存在總體意義的婚齡人口性別比的失調問題。但由于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局部婚齡人口的失調卻是存在的。比如說農村的某些山區,由于婚齡女青年向城市的流動,就出現了這些地區男性婚齡人口擇偶的困難現象。?????? ??2、城鄉構成?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中國人口的城鄉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在1953年"一普"時,城鎮人口只占總人口的13.26%。而"五普"時期的2000年,中國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更直線上升到了36.06%。1990~2000年,中國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年均增加大約1個百分點。??? ?從"一普"到"四普",中國鄉村人口的數量在凈增加。但自"四普"之后,鄉村人口的絕對數量卻開始減少,這表明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速度加快了,也表明中國城市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增加了。到2001年年底,中國各大城市,基本都對原有的戶籍制度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放寬了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戶口的政策限制。戶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中國未來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將更加加快。 ??? ? ??3、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構成? ??①每1萬人口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長。一般來說,在一個國家的人口構成中(尤其是在勞動力人口構成中),高學歷人口所占比重越大,人力資本含量越高,這個國家人口的勞動生產率就可能越高,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也就越大。所以,任何一個國家人口普查所進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項目,就是調查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在總人口當中所占的比重。? ??②文盲率的降低。如果說高等教育生產出了高素質人才的話,那么,文盲和較少受教育的人口,則不僅影響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還嚴重阻滯著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故在一般意義上,文盲率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反相關。? ??雖然2000年中國總人口文盲率已經下降到了7%左右,但各個不同地區的文盲率卻存在顯著的差異。華北和華北地區的文盲率較低,絕大多數省份都在5%以下,而西南和西北地區的文盲率較高,西藏的文盲率甚至于在32.50%左右。青海、甘肅、寧夏、貴州、云南、安徽的文盲率都在10%以上。?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西部大開發的主要任務,應當主要是提高該地區人口的文化水平,提高這些地區勞動力人口的文化水平。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只有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的勞動人口,才能適應于市場經濟的競爭。? ??4、中國人口的民族構成?? ?在民族既定的情況下,人口的民族構成主要決定于各民族人口的增長水平。? ??自1982年"三普"開始到1990年"四普"止,中國政府一方面對漢族人口實行較為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盡力控制人口總量的增長;另外一方面,政府相對放寬了少數民族的人口控制政策,尤其是對某些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即使在城市,也對少數民族職工實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二孩"政策。再加上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的優惠,某些在父系或母系有過少數民族家長對漢族子女,也紛紛在此一時期"轉變"為少數民族。? ??所以,在"三普"到"四普"之間的8年間少數民族占大陸總人口的比重增長最快。2000年少數民族人口占大陸總人口的比重為8.41%,只比1990年"四普"的8.04%增長了0.37個百分點。? ??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的增長意味著民族構成中漢族人口增長速度的放慢。? ??三、勞動力人口與老年人口的構成? ??在人口的構成中,年齡結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度量指標。由于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出現了剩余,老齡化水平進一步上升,老齡人口的分布狀況也開始顯現城市化所帶來的諸多特點。?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0-14歲人口在總人口當中所占比重越大,這個國家的人口就越年輕;一個國家0-14歲人口逐漸減少,15-64歲人口增多,6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在7%以下,則這個國家的人口越呈"成年型";一個國家65歲老年人口在總人口當中所占比重超過了7%,則這個國家的人口就進入了"老齡化"時期。2000年普查表明,中國65歲老年人口在總人口當中所占比重已經達到6.69%,基本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2000年人口普查還表明,中國15~64歲勞動力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達到了70.15%。所以,中國現在正處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紅利"時期。但決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因為在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年份出生的那些人正處于就業大軍之中。勞動力人口的增多意味著對就業崗位的需求在增長。倘若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不能滿足勞動力人口增長之所需,那么,失業將長期困擾21世紀初葉的中國。? ??另外,2000年人口普查還給我們以新的警示:當前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水平已經超過了城鎮,農村為7.35%,城鎮為6.30%。這就是說,原來那種對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農村的認識,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人口的流動和戶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的比較收益的刺激,使農村自1990年"四普"以來的城鎮化速度最快,而相應地,其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水平也高,農村與城鎮人口老齡化 的百分之差也就越大。? ??韓國和日本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較城市為嚴重的狀況,也開始在中國大陸出現了。?????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提高,已經使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凸現了出來。2000年11月"五普"表明,上海鄉村的老齡化水平已經達到了13.73%、浙江達到了10.51%、江蘇達到了9.73%、山東達到了9.15%、北京市達到了8.35%、重慶市達到了8.04%。 ??? ? ??四、中國大陸家庭戶規模變小? ??總體上來說,中國大陸的家庭戶人口規模在逐漸變小。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動率的加大、離婚率和婚齡人口未婚率的增加,都會促使這種趨勢進一步發展。但在中國家庭戶規模的縮小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應該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因為正是在人口迅速增長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家庭戶人口規模的平均數到達峰頂,并開始下降。? ??1949年后,伴隨經濟的發展,人們補償生育行為的作用曾經使20世紀50年代的家庭戶均規模迅速提高。但由于"大躍進"所引起的三年困難時期人口死亡率的提高,中國的家庭戶均規模曾經有所縮小。在1962或1963年之后的補償性生育,又使家庭戶規模開始增加。一直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才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迅速下降。1990年"四普"時家庭戶均人口規模為3.96人,2000年"五普"時的家庭戶均人口規模為3.44人。? ??家庭戶均人口規模的下降,一方面意味著夫妻子女數的減少(城鎮一對夫婦一個孩子,農村一對夫婦大約在兩個左右),另外一方面也意味著青年、成年家庭的核心化和老年家庭的空巢化。伴隨中國21世紀前半葉老齡化水平的提高,農村和城鎮的養老問題都將凸現。即使社會養老解決了所謂的經濟供養問題、生病老人的家庭護理,以及不能正常生活的老人伺候和精神慰藉等,都將對發展中的中國提出重大挑戰。? ??當然,依據2000年的"五普"數據,從總體上來說,農村的家庭戶均人口規模較城鎮家庭要大。全國總計城鎮戶均人口規模為3.1人,農村平均戶均人口規模為3.65人。這就是說城鎮單身家庭、無子女家庭和只有一個子女的夫婦家庭,已經將家庭戶均規模降低到了比較低的水平上。從發達國家現在的家庭戶均人口規模看(如美國和加拿大等),其戶均人口規模也在3人左右。這就是說,城鎮家庭戶均人口規模已經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什么大的區別。中國農村的家庭戶均人口規模雖然大于城鎮,但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促使之下,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其還有下降的空間。? ??戶規模的變小,使核心家庭和某些單身家庭成員的獨立生活空間擴大了,但基于家庭成員之間的親緣關系和姻緣關系所構建的家庭網之間的關系卻仍然較為緊密。各個家庭之間的互動率仍然很頻繁。不管是父母家庭與子女家庭之間的互動頻率,還是各個子女家庭之間的互動頻率,還是由姻緣關系所搭連的家庭之間的互動頻率,都比較高。這可能是東方親情社會的傳統使然。
第2篇: 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時間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
【法規類別】人口普查
【發文字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77號]
【失效依據】本篇法規已被《國務院關于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發布日期:2008年1月15日 實施日期:2008年1月15日)宣布失效(原因:適用期已過,實際上已經失效)
【發布部門】國務院
【發布日期】2000.01.25
【實施日期】2000.01.25
【時效性】失效
【效力級別】行政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277號)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已經2000年1月10日國務院第25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施行。
總理 朱镕基
2000年1月28日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科學地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制定人口政策,統籌安排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國務院決定于2000年進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人口普查工作,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進行。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人民政府,設置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鄉、鎮和街道辦事處,設置人口普查辦公室;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設置人口普查小組,分別負責人口普查的領導、組織和具體實施。
第三條 2000年11月1日零時,為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標準時間。
第四條 人口普查所需經費,在保證高質量完成普查任務和厲行節約的原則下,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以地方財政為主。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的人口普查領導機構,對人口普查數據質量負責,督促人口普查辦事機構對各階段工作進行質量控制和驗收。
第二章 人口普查的對象和登記原則
第六條 人口普查的對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常住的人(指自然人,下同)。
第七條 人口普查,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每個人必須在常住地進行登記。一個人只能在一個地方登記。
下列人口應當在本鄉、鎮、街道普查登記:
(一)居住在本鄉、鎮、街道,并已在本鄉、鎮、街道辦理常住戶口登記的人;
(二)已在本鄉、鎮、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以外的人;
(三)在本鄉、鎮、街道居住不滿半年,但已離開常住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
(四)普查時居住在本鄉、鎮、街道,常住戶口待定的人;
(五)原住本鄉、鎮、街道,普查時在國外工作或者學習,暫無常住戶口的人。
常住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但已離開本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在戶口所在地只登記人數,不計入戶口所在地的常住人口數內。
第八條 人口普查以戶為單位進行登記。戶分為家庭戶和集體戶。
以家庭成員關系為主的人口,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作為一個家庭戶;單身居住獨自生活的,也作為一個家庭戶。
相互之間沒有家庭成員關系,集體居住在單位內集體宿舍及其他住所、共同生活的人口,作為集體戶。
第九條 人口普查表分為普查表短表和普查表長表兩種形式,普查表由國務院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設計。普查表長表根據國家規定的辦法,抽出百分之十的戶填報;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戶填報。
第十條 在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期間內有死亡人口的戶,應當進行普查登記,同時填報《死亡人口調查表》。
2000年11月1日零時至普查登記期間內死亡的人口,仍須普查登記,不填報《死亡人口調查表》。上述期間內出生的人口不予普查登記。上述期間內遷移的人口,必須在原常住地普查登記。
第十一條
第3篇: 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時間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報——天津
來源:國家統計局發布時間:2001-05-15?10:58
(天津市統計局 2001年4月2日發布) 根據國務院《關于進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和市政府《關于認真做好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于2000年進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記的標準時間為2000年11月1日零時。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及全市人民的緊密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團結奮戰、辛勤工作,認真落實《天津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實施辦法》的各項規定,勝利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現場登記任務。經過全面復查和事后質量抽樣調查,普查登記質量全面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標準,獲取了大量的人口信息。目前,主要數據的快速匯總工作已經結束,全部資料的光電錄入和計算機處理正在緊張進行。現將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的快速匯總結果公布如下: 一、總人口 2000年11月1日零時,在我市常住、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口總數為1000.88萬人,與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878.54萬人相比,十年零四個月增加122.34萬人,增長13.93%;平均每年增加11.84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27%。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303.17萬戶,人口為937.12萬人,占總人口的93.63%,家庭戶平均戶規模為3.09人;與1990年我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家庭戶平均戶規模減少0.25人。 三、年齡構成 在全市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67.62萬人,占總人口的16.75%;15-64歲的人口為749.93萬人,占總人口的74.93%;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3.33萬人,占總人口的8.33%。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9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7個百分點。 四、性別構成 全市總人口中,男性為510.24萬人,占總人口的50.98%;女性為490.64 萬人,占總人口的49.02%。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3.99 。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103.63相比,性別比提高了0.36。 五、民族構成 全市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974.50萬人,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6.38 萬人,與1990年我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97.72%下降為97.36%;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2.28%上升到2.64%。 六、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總人口中,具有大學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為90.15萬人,占總人口的9.01%;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208.69 萬人,占總人口的20.8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46.20 萬人,占總人口的34.59%;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250.53 萬人,占總人口的25.03%。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平均每十萬人口中:具有大學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4668人上升到9007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由15908人上升到2085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9379人上升到34590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29635人下降到25031人。 全市總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49.31 萬人,文盲率為5.92%。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下降了5.68個百分點。 七、人口的地區分布 1.全市總人口在各區縣的分布: 和平區 32.23萬人 東麗區 45.13萬人 河東區 73.23萬人 西青區 44.26萬人 河西區 79.14萬人 津南區 42.61萬人 南開區 87.21萬人 北辰區 45.38萬人 河北區 64.56萬人 武清區 82.38萬人 紅橋區 53.91萬人 寧河縣 36.42萬人 塘沽區 56.16萬人 靜海縣 54.75萬人 漢沽區 17.88萬人 寶坻縣 65.19萬人 大港區 39.87萬人 薊 縣 80.57萬人 部分區、縣的人口規模發生了明顯變化。與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總量增長較多的區縣有:南開區(+16.55萬人)、東麗區(+15.53萬人)、西青區(+14.27萬人)、北辰區(+13.85萬人)、河西區(+13.14萬人)、塘沽區(+11.81萬人)、河東區(+10.83萬人);人口總量減少較多的區縣有:和平區(-16.85萬人)、紅橋區(-3.46萬人)。 2.全市總人口在城鄉的分布:按照國家統計局《關于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試行)》的有關精神和現行行政區劃的范圍統計,我市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20.53萬人,占總人口的71.99%;居住在農村的人口為280.35萬人,占總人口的28.01%。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3個百分點。 注—— 1.本公報為初步匯總數。 2.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的規定,人口普查是按常住人口原則進行登記。 常住人口是指: ①戶籍在本市且現居住本市的人; ②戶籍在外省市現在本市居住且離開戶籍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 ③在本市居住的戶口待定人口; ④戶籍在本市現在國外工作、學習和居住的人員。 3.普查登記結束后,全市隨機抽取了18個調查小區1911戶5864人進行事后質量抽查。 4.家庭戶人口不包括現役軍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間沒有家庭成員關系、集體居住的人
第4篇: 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時間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報——廣西
來源:國家統計局發布時間:2001-05-15?10:40
(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 2001年4月4日發布)????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我國于2000年11月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普查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各族人民積極支持和配合下,各部門通力合作,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經過近30萬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現場登記和復查任務。目前,普查登記的全部資料正在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處理。主要數據的快速匯總工作已經結束,現公布如下: 一、普查登記人口與總人口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時為標準時間。廣西普查登記的對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并在廣西境內常住的人,每個人都在常住地進行登記。 全自治區普查登記人口為4489.37萬人(包括外來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全自治區2000年11月1日總人口為4744.20萬人(包括外出人口,不包括外來人口)。從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零四個月期間,全自治區總人口增加500.55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8.44萬人,年平均增長1.08%,比“三普”到“四普”之間年平均增長率1.87%下降0.79個百分點。 二、家庭戶人口 全自治區普查登記家庭戶為1141.21萬戶,占普查登記總戶數的98.19%。家庭戶人口為4349.51萬人,占普查登記人口的96.88%,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3.81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64人減少了0.83人。 三、年齡構成 全自治區普查登記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177.88萬人,占26.24%;15—64歲的人口為2991.67萬人,占66.64%;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19.82萬人,占7.12%。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1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0個百分點。 四、性別構成 全自治區普查登記人口中,男性為2378.47萬人,占52.98%;女性為2110.90萬人,占47.02%。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12.68,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性別比110.30相比增加了2.38。 五、民族構成 全自治區普查登記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768.27萬人,占61.66%;其他民族人口為1721.10萬人,占38.34%。 六、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自治區普查登記人口中,6歲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別為: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107.24萬人,占6歲及以上人口2.59%;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428.92萬人,占6歲及以上人口10.37%;接受初中教育的1451.80萬人,占6歲及以上人口35.09%;接受小學教育的1893.45萬人,占6歲及以上人口45.76%(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教育程度的人數有如下變化: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由791人上升為238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教育程度的由6804人上升為9554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19141人上升為32339人;具有小學教育程度的由45041人下降為42176人。 全自治區普查登記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170.24萬人,占普查登記人口的3.79%,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0.61%相比下降6.82個百分點。 七、人口自然變動 全自治區普查登記人口中,普查標準時間前一年(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人口出生率為13.6‰,人口死亡率為5.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9‰。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7.1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下降0.3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6.8個千分點。 八、城鄉人口 全自治區普查登記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63.95萬人,占普查登記人口的28.1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3225.42萬人,占普查登記人口的71.85%。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城鎮人口比重15.10%相比,居住在城鎮人口的比重提高了13.05個百分點。
第5篇: 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時間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報——山西
來源:國家統計局發布時間:2002-01-07?09:19
(山西省統計局? 2001年5月22日發布)
???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我國于2000年11月1日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我省的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國務院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的部署,在省人民政府和各市(地)、縣(市、區)、鄉(鎮、街道)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全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配合下,通過全省20多萬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現場登記、復查和質量抽查任務。目前,普查的全部資料正在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主要數據的快速匯總工作已經結束,現公布如下:
??? 一、總人口
??? 按照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口徑,全省2000年11月1日0時總人口為3296.96萬人(包括外來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這次普查登記的人口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個月共增加了371.07萬人,增長12.90?%。平均每年增加35.91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18%。
??? 二、人口分布
??? 這次普查登記全省各市(地)人口分布如下:
?? 太原市???? 334.40萬人?? 大同市???? 300.30萬人?? 陽泉市???? 127.31萬人?? 長治市???? 313.90萬人?? 晉城市???? 216.22萬人?? 朔州市???? 145.21萬人?? 晉中市???? 301.65萬人?? 運城市???? 480.95萬人?? 忻州市???? 293.83萬人?? 臨汾市???? 395.03萬人?? 呂梁地區?? 338.16萬人
??? 三、家庭戶人口
??? 全省共有家庭戶867.69萬戶,家庭戶人口為3143.86萬人,占總人口的96.82%,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62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88人減少了0.26人。
??? 四、總人口性別構成
??? 全省登記的總人口中,男性為1680.48萬人,占總人口的51.76%;女性為1566.48萬人,占總人口的48.24%,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7.28。
??? 五、年齡構成
??? 全省登記的總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837.72萬人,占總人口的25.80%;15—64歲的人口為2207.78萬人,占總人口的68.00%;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01.46萬人,占總人口的6.20%。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35個百分點,65歲及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81個百分點。
??? 六、民族構成
????全省登記的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237.54萬人,占總人口的99.7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9.42萬人,占總人口的0.29%。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369.89萬人,增長了12.?90%;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19萬人,增長了14.46?%。
??? 七、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登記的總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111.14萬人,占3.42%;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375.43萬人,占11.56%;接受初中教育的1263.99萬人,占38.93%;接受小學教育的1031.28萬人,占31.76%。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 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有如下變化: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由1383人上升為3423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8823人上升為11562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29253人上升為38928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由35731人下降為31761人。
??? 全省登記的總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135.60萬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1%下降為5.63%,下降了10.18個百分點。
??? 八、城鄉人口
????全省登記的總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133.51萬人,占總人口的34.9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2113.45萬人,占總人口的65.09%。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18個百分點。
注:??? 1、本公報數為初步匯總數。??? 2、普查登記以2000年11月1日0時(北京時間)為標準時間,普查登記的對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上常住的人。??? 3、全省總人口中,包括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外地來晉人員,不包括戶籍人口中離晉半年以上的人。??? 4、本公報中分市(地)人口數相加不等于全省總人口數,全省總人口數中包括了間接調查人數。??? 5、家庭戶人口中,不包括相互之間沒有家庭成員關系、集體居住的人。??? 6、文盲率是指文盲人口占15周歲及15周歲以上的人口比例。??? 7、城鄉人口是按國家統計局1999年發布的《關于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試行)》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