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創業個人先進事跡材料3篇

時間:2022-03-10 21:24:58 來源:網友投稿

創業個人先進事跡材料3篇

創業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篇1

  大學生村官創業賣土雞蛋火了

  會上吐真言,遭遇“圍追堵”

  “土雞蛋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嗎?他怎么說秋天應季?我家門口那超市,土雞蛋的價格眼看漲得就要吃不起了。”21日上午李濤登臺演講時,一直安靜地在會場協助比賽的工作人員,聽到發言,開始竊竊私語,互咬耳朵。

  “我來講一下養殖時間表,春季培育雞苗,夏季茁壯成長,秋季大量產蛋,冬季賣成雞,因為河南沒有活雞市場,一般是賣到南方市場,種雞吃了雪水下蛋率會下降40%。從這個時間上來看,土雞蛋真的不是全年都有,隨時隨地都能買。”李濤下臺后,給粉絲現場答疑解惑。

  細打量,一身深色西裝,眼睛不用看發言稿,腰板挺得筆直的李濤若與人相逢在十字街頭,沒準會被大膽的城市姑娘歸類為“高富帥”,而與他擦肩而過的路人,十之**會將他當成公司小高層。

  這人,真的是來借東風、籌資金的中小企業主,只不過,相對于那些從基層做起、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他還有個身份,就是大學生村官。有創業者的激情,又有大學生的質樸,才使得他顯得“與眾不同”。

  是兩腿子泥的村官,也是大學生心中的“創業盟主”

  閉眼難見三春景,出水才看兩腿泥。你能想象,上段提到的西裝哥,還能穿著白大褂,在三伏天潛入瓦房蓋上石棉瓦組建的雞舍嗎?他能在母雞護崽、公雞啄人、絨毛亂飛的空氣里,調試設備、分配飼料。

  李濤,是河南省2005年選任的大學生村官,現任濟源市軹城鎮良安新村黨支部書記,濟源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總經理,市青聯副**,下鄉時間已整10年。

  “2007年冬,我選定了散養土雜雞的創業項目,踏上了創業之路。”李濤說,在科學飼養,走高品質特色化發展路線的作用下,公雞和母雞用壯實的身材和飽滿的雞蛋,來回報他。“雞場收益很好。一個基地每年土雞和雞蛋產值共計75.6萬元,純利潤達15萬。‘豫源咕咕噠土雞蛋’這個品牌已在國家商標部門注冊,還是河南省的農業優秀品牌,全省固定的銷售網點已有大中小超市387家。

  “濟源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2013年8月15日籌建,它聯合全市村官及農村創業項目產品,利用網絡營銷為平臺,為全市大學生村官提供創業產品展示、創業策劃、網絡宣傳及銷售,并提供技能培訓和專業知識講座,在挖掘、整理、包裝之后,面向全國推介。聯盟以集團公司化運營模式運營,已輻射帶動了16個鎮辦900余名農民朋友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

  借東風,農業電商還想“創奇跡”

  “2014年至今為農戶銷售土雞蛋50余萬斤,價值400萬元;土蜂蜜3000多斤,價值70萬元;高檔優質干果4000斤,價值120萬元,為農戶帶來了明顯的經濟增收。”閑言碎語不多講,李濤用“經濟效益”借東風。

  濟源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搶抓機遇,承辦了濟源市電子商務創業園,通過微信平臺、電子商務等先進手段積極開展市區范圍內的連鎖業務,將咕咕噠土雞蛋、王屋山土粗布、冬凌茶、王屋土模、黃金雜糧、薄皮核桃、土蜂蜜等優質農副產品,通過搭建起來的渠道和平臺從農戶家里流向市場,為農戶創造更多的利益。

  下一步,他想將創業聯盟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將濟源市電子商務創業園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大學生村官和有志青年實現夢想的廣闊舞臺。“通過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的努力,利用農業電商的先進理念和手段,帶動農民致富,帶動農村發展,推動農業騰飛。”

創業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篇2

  大學生回鄉養青蛙?年收入4000萬!

  在湖南省沅江市有這樣一位大學生,大學畢業5年來,他考過公務員、研究生,也曾在職場上打拼過,但他最終選擇回農村養青蛙創業,如今他公司的年產值已達幾千萬元,不僅自己富了起來,還帶動鄉親們致富奔小康,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青蛙王子”。

  不做銷售搞養殖,“青蛙王子”勇敢創業年入千萬

  正在和青蛙打交道的這個人叫王理,今年29歲。王理坦率地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5年前他大學畢業時,做夢也沒想到,學經濟專業的他要養青蛙來創業,而且第一年就賺了幾十萬元。

  湖南省沅江市理想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王理:當年產值一百二十萬,純效益是七八十萬元。現在一年的話,(產值)三四千萬(元)。

  王理在自己的蛙田里

  一位大學畢業生,怎么會想到去農村養殖青蛙?在今天大學生就業、擇業難的大環境下,這無疑是一個亮點,他怎么想到這個點子的?又是什么原因讓他下決心回鄉創業? 王理說,這還得從他大學畢業時說起。

  王理:我是2008年,在東北,吉林財經大學畢業的,當時大學畢業以后,其實我也跟這些應屆生一樣的,我去考了公務員,然后也想著去考研,最后這些都沒有考上,然后我在廣州一家公司。

  王理說,考公務員和考研失利后,他應聘到廣州一家公司做營銷業務,因為肯吃苦、肯干,他的銷售業績比較突出,每月能拿到六、七千元,扣除吃飯、住宿、交通、通訊等各項開銷后,每月能有一千多、兩千元的結余。很快,他父母和弟弟也從湖南老家來到廣州,全家人又團聚在一起,他父母更是希望他從此在廣州安定下來,為了生計,王理的父母還租了一間平房,經營一家快餐店,每月收入大約五千元;他弟弟靠自己打工掙錢生活,起初,一家四口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是,2008年下半年,王理母親的一次意外受傷住院,打破了他們一家原來平靜的生活,也催生了王理的創業夢想。

  王理:有一天我母親在廚房里面炒菜的時候,廚房里面條件不好,可能地比較滑,她當時就摔了跤。我母親正好在2005年的時候,就出過一次車禍,然后當時那個(腿上)鋼板,都還沒有拆的,所以雖然是輕輕的一跤,但是很嚴重。兩三天的一個住院的時間,也花掉將近一萬五千(元)錢,當時我記得父親對我說,仔呀,你一定要注意身體,千萬不能生病,如果生病的話,我們沒有錢治,就不能治。所以,當時這事情,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

  雖然慶幸母親沒有大礙,但這一跤還是把一家人當時的積蓄都搭進去了,父親的話更讓王理感到“壓力山大”,靠一家人在廣州打拼的這點收入,不要說買房、結婚等,就是父母有個病痛自己都無法支撐,作為家里的老大,王理覺得自己理應承擔起家庭的全部經濟壓力,自主創業、掙錢成為王理的一個主要目標,他決定自己開公司,就在他嘗試多種創業的時候,一次與菜市場湖南老鄉的聊天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線商機。

  王理:他們說這個青蛙這么好賣,又看得見、摸得著,應該好養,為什么沒有人去養,要不我們幾弟兄,一起去養青蛙吧。當時他們可能是當成一種玩笑話,說過以后就忘了,但是這句話,當時對我,就是眼前一亮,確實是個好事情。

  別人的一句玩笑話,似乎一下點醒了王理的思路,憑著天生的樂觀精神和大學學來的經濟學知識,王理四處查找青蛙養殖的有關資料,認真分析、評估青蛙養殖的成功率。

  王理:首先青蛙養殖本身是沒有先例,但是沒有先例的一個原因,不是因為它太難,或者說是它要求的環境特別嚴格,不是這個原因,只是因為它野生的一個環境下,很多你如果養殖的話,你予其養,還不如組織一幫人去捉,養殖成本比捕捉成本還高些。但是隨著農藥化肥的一個使用,環境的一個破壞越來越嚴重,這個青蛙越來越少,應該說現在已經到了這個點,野生青蛙的數量越來越少,它的一個供求肯定要出現一個矛盾。所以我如果能夠感知這個前面(商機),能夠做這個(行業)第一人,我覺得這里面的商機,肯定是特別高的。

  在做足了市場分析和調研后,王理準備開始他的創業計劃,然而王理的計劃卻遭到了母親的堅決反對。

  王理的母親 楊輝:那肯定了沒體面,什么東西都沒有了,大學(畢業),怎么回到農村里面(創業)?

  王理:(母親)是不準,如果說回農村的話,我前腳踏出門,她后腳躺在床上,就開始絕食,她是這么跟我講。

  王理也理解母親的心思,母親一生都在農村生活,吃了不少苦,一心想讓王理過上城里人體面的生活,哪能剛跳出“農門”又要回去的道理。懂事的王理不和母親較勁,而是首先做通父親的工作,給父親算細賬,講長遠規劃,終于爭取到了父親的支持,父親先回鄉做前期準備工作,這邊,王理一方面繼續說服母親。

  王理:到底做母親的還是心疼兒子,最后的話,她也是跟我講,算了,你去,我來守著這個(快餐)店,你如果待不下去了,還是回來。

  王理的父親 王正輝:不管干什么事情,成功不成功,都要先敢干。

  爭取到家里人的同意只是一個開始,要創業就需資金、場地、技術,這第一個難題就是缺啟動資金,按王理估算啟動至少需4、5萬元,但家里能夠拿出的錢不到一萬元,該怎么來解決這個難題呢?

  王理:錢的事情,我在接下來的這一兩個月里面,就還是干起了大學時候的老本行,就是去大學城里面,去賣公務員的書籍,去賣一些飾品,擺擺地攤做這些小生意,應該說我大學里面,就靠這些賺了一、兩萬(元)錢。另外的話,上班這些我是做銷售,我跑得更加勤一點,再跟別人合伙搞了一個燒烤攤,應該說運氣還可以,兩個月的時間,雖然說人瘦了一圈,但是還是攢了四萬六千(元)錢。

  通過辛苦的兼職,王理終于賺到啟動資金 ,他謝絕了公司領導的一再挽留,辭職回到湖南老家,開始了他“青蛙王子”的創業之路。

  王理:我當時跟我父親就講,我們回來的目的不光是自己養殖,而且是通過自己這個點帶動一個面,我管理回到農村,我絕對不只是想養幾只青蛙,我是想把這個作為一個事情,甚至能做一個企業長青的事業。

  既然是作為一個普遍推廣的事業來做,那么養殖品種就非常重要,那養殖什么樣的蛙才合適呢?

  王理:除了牛蛙、除了美國青蛙,這些已經相對成熟的,蛙類(養殖)的話,只有這個棘胸蛙、黑斑蛙、林蛙這些,但是林蛙、棘胸蛙它們受一個自然條件的約束,是非常厲害的,它一定要在某種特殊的氣候條件,它才能夠養殖,只有這個黑斑蛙,它可以大面積的推廣。

  所謂黑斑蛙,也就是農村最常見的野生青蛙,有些地方也稱作田雞,它對環境、溫度的要求不算太高,在國內大多數地方都能生存,確定好了品種后,王家父子和兩個朋友開始沒日沒夜地,在田間地頭苦干,不斷試驗、育種,抗擊各種自然災害,眼看半年時間過去了,大批的青蛙終于可以上市了。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王理遇到了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道坎。

  王理:對有這個經濟利用價(值)、允許馴養繁殖的蛙,其實國家(法律)有明確的一個規定,只有四種(可以養殖),虎紋蛙、美國青蛙、林蛙和棘胸蛙,沒有黑斑蛙。你沒有相關的手續的話,你自己拿到街上去賣,你這是犯法。按照規定的話,只要超過50只野生動物,也就是說不到5斤蛙,你就已經觸犯了刑法,可以判你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了。所以當時我們也是比較著急,因為距離青蛙,馬上要上市(銷售),可能一兩個月的時間,我當時就直接去林業局。

  湖南省沅江市林業局副局長 吳先云:就是對經營青蛙方面,我們政策上還有點尷尬,國內就是說,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根據生物法,包括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法,還是可以養殖的。就是說,能不能辦這個(養殖許可)證,沒有先例。

  一聽說自己養的青蛙還不能辦養殖許可證,王理的腦袋嗡地一聲,就像被打了一悶棍,他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好在當地林業局的領導知道這件事情后,看到他這樣有決心干事業,非常重視他的問題,經多次向上反映、溝通、事情總算有了轉機。

  湖南省沅江市林業局副局長 吳先云:在省林業廳,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就是說能夠辦這個證。不僅如此,當地科技有關部門也積極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認證。

  湖南省沅江市科技局黨組書記 丁璞:他養青蛙這個路子是正確的,為什么?一個市場有需求。第二個,國家的這個野生青蛙要進行保護,所以在野地不讓去抓,但是養(殖)的,是可以進行產作的,這個市場有需求,迎合和市場。第三個說,這個養青蛙是完全可行的,不是很難養,并且我們科技廳進行認證,認可了他這個,他這個養殖的方式。

  王理說,當他聽到林業局領導說給予他們大學生創業特事特辦的時候,他內心的激動、喜悅,不亞于拿到高考錄取通知書。

  王理:我當時記得很清楚,那個領導跟我講,他說王理,你說保護野生動物的最好辦法是什么?我說保護野生動物最好的辦法是養殖,他說沒錯,最好的辦法就是你養殖,只有這么的,才能夠最好的保護。我們特殊事情、特殊處理,我們給你特批,湖南省第一張黑斑蛙的養殖許可證。就是這么的,一共跑了八次林業局,最后終于把它拿下來了,我記得當時拿下來這張證件的那一刻,可能比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應該說是人生中最頭腦發蒙的一件事情了。

  拿到養殖許可證后,王理的青蛙順利上市,第一年銷售,他的純利潤就有7、80萬元。現在,他的年銷售額已達3、4千萬元。

  共青團沅江市委書記 李謀: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像現在大學生回鄉創業的,就鄉村而言,就20、30個人,大概有24、25個人的樣子。包括……甚至養很多牛,養很多豬。

  湖南省沅江市常務副市長 蔡光輝:每年考入大學二本以上的,大概就是6萬人。但是每年畢業以后,還是絕大多數人留在外地,每年大概有100多人,回到我們自己家鄉。最近幾年,我們湖南省在搞創業工程,大學生創業,是我們這邊,創業的一個部分,近三年我們大概扶持了,200多人的大學生畢業創業。

  一位從農村考到城里的大學生,畢業后最終選擇返鄉養青蛙,能夠舍棄自己頭上的光環,卸下身上的包袱,這是因為他尊重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更可貴的是他對故鄉的情懷,希望領著相親們一起富裕,年輕輕輕,卻對自我與責任有深刻的認識,難能可貴。

創業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篇3

  大學生東莞養龜創業兩年 5000只龜價值超千萬

  2009年,東莞的養龜業開始火起來。而早在2008年,當時還讀大一的莫樞偉就“嗅”到了養龜行業的商機。2012年從華南師范大學畢業,他沒有選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而是走上養龜的創業之路。昨日,筆者獲悉,莫樞偉的養龜場擁有5000多只“石金錢”,估計約2000萬元,養龜場規模在不斷擴大。

  大一花光積蓄購6只龜飼養

  莫樞偉飼養石龜的場所為家庭式仿野生模式。在一棟出租屋里,利用三層建龜池、孵化場所以及鐵架式養龜槽等,出租屋樓頂共打造18個養龜池,分喂養區、產蛋區和水池區,每個池都種植植物以遮擋太陽。整體構造是莫樞偉獨自一人花費8個月時間親手打造的。

  莫樞偉每天為龜池換水、隔天傍晚喂養、檢查產蛋區,以及隨時留意剛孵化的龜苗健康情況等。談起養龜創業的開啟,時間追溯到2008年。當時莫樞偉讀大一,無意之中瀏覽了養龜的視頻,于是他就上網搜索養龜資源,看到了一個買賣的交易平臺,讓莫樞偉很為心動。

  莫樞偉仔細觀察了該平臺幾個月后,發現養龜的龜苗交易價格從80元翻到160元,“真的有那么好賺嗎?當時心里就有些按耐不住了,”莫樞偉說。于是大一暑假,他只身一人坐了6個半小時的車,來到養龜地茂名沙瑯鎮一探養龜行業火爆的真實。

  “我利用3天時間在養龜市場進行考察,供應商、旅店和大型養殖場來回跑,并到大型的養龜場里參觀,發現網上的信息是真的。”莫樞偉心動了,于是掏出了攜帶的1.6萬元,那是他兼職賺回來的全部積蓄,購買了6只擁有6年龜齡的石龜。

  家人對養龜創業從反對到支持

  用了全部積蓄買了6只龜回來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莫樞偉依然在前院打造一個臨時養龜池。1年后,該6只龜產下18只蛋,但是由于自己沒有掌握孵化技術最終沒有成功孵出小龜。

  在大二、大三兩年里,莫樞偉依然每天瀏覽大量的養龜帖,學習養龜知識,當時龜苗的市場價格又上升了。“曾有人聯系我想用3萬元,購買我那6只龜。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養龜能有出路。”莫樞偉說。

  大學畢業了,家人一致認為莫樞偉要找一份正當職業,不少鄰里認為莫樞偉留在家里對著烏龜玩物喪志、不懂事。當時莫樞偉下定決心,無論家人如何反對,自己都要去創業。

  “創業一要有資金,二要有場地。”莫樞偉說,解決這兩個因素是創業的開始也是關鍵。正當莫樞偉著急時,他的舅舅說服了莫樞偉父母,最后答應給10萬元作為創業的開始。莫樞偉決定選擇奶奶家作為養龜場地,于是莫樞偉開始做泥水工,打造養龜池,自己一個人挑這幾百斤的沙泥走上3樓,從早上7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整整做了3個月,花了1萬元的臨時養龜池最終打造完畢,他又用僅剩的9萬元全都買了石龜。

  常為養龜老前輩打短工學技術

  “當時一共買了430只。由于技術不成熟,成活率并不高,損失有50多只石龜,于是我就不斷地找前輩了解經驗,并到老師傅家里免費打短工并學習。”莫樞偉說,他加入了東莞市龜研會,在那里學習了養殖技術、如何引進品種等。莫樞偉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學習模式讓養龜事業很快有了起色。現在,養龜場年產量達1000至2000只龜苗。

  莫樞偉說:“家里對我有信心,接下來我將正式從家庭式仿野生養殖轉變為池塘養殖。租了30畝地,打造了3個魚塘作為養殖的地方。”

  回想自己的創業道路,莫樞偉說現在只是成功了3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希望大學生能提前定好創業目標,一旦選擇了就要堅定和堅持。大學生首先做到的就是“少去想,多去做”,才能為成功創業鋪墊基礎。

推薦訪問:先進事跡材料 創業 創業先進個人主要事跡范文 創業典型事跡材料 優秀創業者事跡材料 創業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 創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 創業先鋒事跡材料 個人創業事跡范文 創業典型事跡 創新創業典型人物事跡 創新創業先進個人主要事跡范文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